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80494
蓝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蔡继富 余国芳

    单位:242100 安徽省郎溪县医院儿科

    关键词:

    病例报告

    患儿男,11岁。因反复黑便,面色苍白5年入院。每年解黑便约6次,每次持续数天,均发生于进偏硬食物后。自觉头昏、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鼻衄、呕血及腹痛。每年1次(共5次)骨髓穿刺检查呈增生性骨髓象。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及疫水接触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双足底有数枚暗紫色粟粒大小结节。体检:神志清,重度贫血貌,全身未见出血点及瘀斑,表浅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右肩胛下外侧见一个7.0 cm×4.0 cm×3.0 cm大小血管瘤,质软,有弹性,轻压痛。两肺(-),心率90次/分,律齐。心前区可闻及Ⅲ/Ⅵ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平软,肝肋下0.5 cm,脾未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30 g/L;白细胞5.9×109/L,中性0.65,淋巴0.35;血小板185×109/L。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寄生虫卵阴性。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肝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二维心脏超声示左室增大,系贫血致高动力状态。全消化道钡剂X线检查未见异常。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有一个1.1 cm×1.2 cm×0.8 cm扁平蓝色隆起,从贲门下后壁始至胃体;胃角、胃窦见多个(约7个)扁平隆起,其大小为0.8 cm×0.8 cm×0.2 cm至1.5 cm×1.5 cm×0.4 cm不等,表面呈紫红色。幽门园,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结肠纤维内窥镜检查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至直肠13 cm处见散在分布的血管病变,共15个,大小约0.5 cm×0.6 cm×0.2 cm至2.0 cm×2.0 cm×2.5 cm不等,呈紫蓝色或红色隆起性病变,直肠13 cm后未见异常。足底暗紫色皮下结节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确诊为多发性蓝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blue rubber-bleb nevus syndrome)。
, 百拇医药
     讨论:蓝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于1958年由Bean首先描述[1],是一种血管瘤的异型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以散发病例出现,临床罕见。本病的临床特征为皮肤蓝青色血管瘤,常并发胃肠道血管瘤。血管瘤呈多发性,皮损呈青蓝色或青紫色,中心柔软隆起,触之如橡皮样,有压痛,直径自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一。这些损害数量和大小因个体不同差异很大,大的损害可产生畸形。本病常于儿童期起病,累及胃肠道者容易出血,进粗硬食物常为诱因。曾有报道[2],本病累及肝脏,引起肝毛细血管瘤。本例患儿皮肤损害的同时,广泛波及消化道,此种情况甚少见。本病需与巨型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症(kasabach-merritt syndrome)及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相鉴别。结合病史及体检,再行X线消化

    道钡剂造影或小儿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等进行诊断。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皮肤的损害可切除,肠道反复出血者应切除有血管瘤的肠段。本例因广泛累及肠道无法手术治疗,曾建议采用激光等综合治疗措施,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随访2年,患儿仍反复黑便,严重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杨天籁,主编.小儿皮肤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4.

    2吴明娥.蓝色橡皮大疱样痣综合征1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4):222.

    (收稿:1997-08-27 修回:1997-10-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