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80511
腹膜后盆底部包虫一例报告梁盛斌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吴信柱 陈翠京

    单位:075000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特诊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80222

    患者,女,21岁。住院号162643。患者于两个月前无诱因自觉排尿困难、大便呈条状,下腹部坠胀不适来院就诊,门诊以下腹部肿物收住院检查治疗。住院后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下腹部可触及10 cm×10 cm的肿物,界线清楚,质中,有轻触痛,活动度较差,肠鸣音正常。肛门指诊:肛周无脓肿,距齿状线缘5 cm处可触及肿物下缘,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位于直肠后方,临床初诊:盆腔肿物性质待查。CT扫查:显示盆腔内有约14 cm×14 cm大小的类圆形囊状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38 HU,肿物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结构界线清楚,膀胱被向前堆挤,增强后扫描肿物强化不明显,诊断:盆腔肿物来源于卵巢粘液或浆液性囊腺瘤可能性大。超声检查:于盆腔盆底部见一16 cm×13 cm的囊性肿物,壁较厚约7 mm,其内可见密集斑点状及带状分隔样强回声,肿物后壁透声增强,位置固定,子宫及膀胱被向前推挤,子宫呈细长与肿物界线清楚,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超声诊断:盆底部多房囊性肿物(肿物内容

    物粘稠混浊)。手术所见:于直肠后间隙见一较大囊性肿物,占据整个盆腔,质较硬,活动差,壁光滑,切开肿物引流出乳白色液体约350 ml,并有大量子囊及头节,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盆底部包虫。

    讨 论 包虫病并非少见,尤其在牧区属多发病,但是来自于腹膜后盆底部如此较大的包虫实属罕见,从传播途径及发病一般包虫大钩蚴钻入小肠肠壁,经肠系膜小静脉到达门静脉大多被阻于肝脏,很少经肺侵入体循环引起其它脏器的包虫病,本病例虽有包虫超声影像特点,但由于发病的部位罕见,未能明确诊断。另外,根据本例肿物部位应与妇科肿物进行鉴别,通过超声仔细探测可显示双侧附件,所以能够较好地除外肿物来自附件。

    (收稿 1997-06-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