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1705
仓鼠颊囊粘膜实验性白斑形成与上皮局部免疫关系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

    单位:金颂良(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210000);李辉(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关键词:白斑;朗格罕氏细胞;上皮局部免疫系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000118 金颂良 李辉

    摘 要:目的 探索以LC,LYC,MC为主构成的上皮局部免疫系统在白斑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TP酶染法标记LC,A-醋酸苯酯六偶氯付品红法标记LYC及MC,以求了解仓鼠白斑形成过程中,上皮局部免疫状态之变化,从而为探讨人类白斑提供一定的帮助。结果 实验表明以LC为主的局部上皮局部免疫系统在白斑形成中有着明显而密切的反应及变化。结论 上皮局部免疫系统是由LC,LYC,MC共同参与,实际存在的局部系统,这一系统在防止上皮癌前病变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系统中,LC处于最为敏感的地位。
, 百拇医药
    分类号:R78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34(2000)01-0046-02

    Abstract:Take the goldenhamster as a model of experimental leucoplakia and use the ATP enzyme to demonstrate the LC cells of epithelium of cheek pouch,it has shown the epithelial local immune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ukoplakia and the LC cell is the major part of epithliual local immune system

    Key words:leucoplakia langerhans cell epithlium local immune system▲
, 百拇医药
    本文拟用仓鼠颊囊实验性白斑为模型,采用ATP酶染法标记LC(郎格罕氏细胞),A-醋酸苯酯卞偶氯付品红法标记LYC(淋巴细胞)与MC(巨噬细胞),以求了解仓鼠白斑形成的过程中,上皮局部免疫状态之变化,从而为探讨人类白斑提供一定的帮助。

    材料与方法

    80只雄性,80~100克,鼠龄为6~7周的金地鼠为试验鼠,动物购自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饲养于塑料金属鼠笼,喂以湖北医科大动物房生产的颗粒饲料以及市场上所购之新鲜蔬菜。

    试验鼠分为六组,处理方法如下:

    第1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16只鼠。

    第2组:丙酮对照组,每周双侧颊囊粘膜涂擦丙酮三次,隔日一次,16只鼠。

    第3组:DMBA一次处理组。12只鼠。双侧颊囊粘膜仅涂一次DMBA。
, 百拇医药
    第4组:DMBA三次处理组。12只鼠。双侧颊囊粘膜涂擦DMBA三次,隔日一次。

    第5组:DMBA六次处理组。12只鼠,双侧颊囊粘膜涂擦DMBS六次,隔日一次,每周三次。

    第6组:DMBA十二次处理组,12只鼠。每周三次,双侧颊囊涂擦,直至粘膜白斑明显形成。

    所用DMBA为7.10二甲基苯并蒽的50%的丙酮溶液,涂擦工具为小号美术排笔,涂擦部位为颊囊粘膜外侧前三角区。

    所有四组作DMBA处理的试验鼠,在最后一次涂擦DMBA后的四个半小时,24小时,48小时,一周,分别取三只处死,每一DMBA试验组处死结束时,分别取4只空白对照组鼠,丙酮对照组鼠处死,以作对照,处死后的鼠,取下颊囊,剪下外侧前三角区粘膜及粘膜下组织。

    LC以阳性ATP酶着色细胞,LYC,MC以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反应着色细胞计数与定量。数学的统计学检验采用t值检验,P<0.05被认为有显著意义。
, 百拇医药
    结 果

    仓鼠颊囊粘膜经一次DMBA涂擦处理后,组织切片上即可见有较明显变化(图1)。角层增厚,上皮间隙增宽,上皮下炎细胞轻微浸润,上皮层偶有破坏,见有小的溃疡区。经三次DMBA处理后,肉眼可见粘膜表面明显炎症现象,充血明显,并不同程度出现溃烂、坏死,组织切片可见上皮水肿明显,上皮及上皮下炎细胞浸润显著,上皮细胞出现坏死变性,上皮呈多处断裂(图2)。经六次DMBA涂擦处理后,肉眼可见粘膜炎症明显消退,溃烂也基本愈合,假膜消失,增厚的上皮使粘膜的透明度大大降低,已有一块灰白色的薄层自粘膜表面微微隆起,镜下见上皮增厚明显,棘层增加,基底细胞增厚出现某种程度的排列紊乱,并有向下延伸之趋势,上皮及上皮下炎细胞浸润减轻(图3),当处理至九次时,颊粘膜的灰白色隆起更为明显,斑块周围无明显炎症现象,继续处理至十二次时,白色斑块未见继续增大增厚,镜下部分标本已呈轻度非典型增生象,上皮过度不全角化,上皮钉肥大向下延伸,基细胞核深染,排列呈一定程度的紊乱(图4)。上皮铺片LC的ATP酶着色清晰典型,树枝状结构明显可辨,胞体胞枝一清二楚(图5)。经DMBA一次处理的颊囊粘膜,与空白及丙酮处理对照比较,LC在处理后4.5小时至24小时无多大数量变化,48小时至一周有了一定数量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图6)(表1)。经三次DMBA处理后,4.5小时及24小时LC数较丙酮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有一定增加(P<0.05),48小时后不仅较丙酮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而且较自身组4.5小时及24小时阶段有显著的增加(P<0.001),这种增加一周后继续存在。同时见LC染色加深(表2,图7)。经六次DMBA处理48小时后,LC数较三次处理阶段有明显减少(P<0.05),一周后继续有所减少,但仍稍高于对照组(表3、4)。经十二次DMBA处理后,4.5小时LC数即见明显减少(P<0.05),48小时后减少更明显。较丙酮及空白对照组亦有显著下降(P<0.05),LC染色亦较淡,树枝状结构模糊,胞枝残缺(图8,表5)。MC在丙酮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中未见阳性反应。DMBA首次处理后,即见上皮内及上皮下出现非特异酯酶染色强阳性反应的MC,反应产物棕红色,弥漫于整个胞浆,有的浓染,甚至掩盖胞核。三次处理后,MC数达高峰值,至六次处理后,上皮内LC呈下降,十二次处理后,上皮内明显减少(P<0.01),上皮下MC亦有下降,淋巴细胞在首次DMBA处理后上皮内及上皮下密度即见增加,非特异酯酶阳性反应细胞呈棕红色,体积小,因采用冰冻切片,未见颗粒,胞浆呈弥漫性反应,滴状阳性。三次DMBA处理后密度继续增加,六次处理后呈下降趋势,下降以上皮内为主,十二次处理后上皮内及上皮下均下降较多。
, 百拇医药
    表1 DMBA一次处理后各组LC数 单位mm2 DMBA处理后

    动物处死时间

    DMBA处理组

    丙酮处理组

    空白对照组

    4.5h

    24h

    48h

    1W

    124±15

    241±57

    253±30
, 百拇医药
    293±26

    117±29

    140±38

    219±31

    290±40

    110±15

    135±36

    213±21

    201±34

    表2 DMBA三次处理后各组LC数 单位mm2 DMBA处理后

    动物处死时间

    DMBA处理组
, http://www.100md.com
    丙酮处理组

    空白对照组

    4.5h

    24h

    48h

    1W

    225±26

    241±57

    754±36

    943±88

    138±43

    174±36

    271±40
, 百拇医药
    352±61

    137±48

    224±41

    224±28

    227±70

    表3 DMBA六次处理后各组LC数 单位mm2 DMBA处理后

    动物处死时间

    DMBA处理组

    丙酮处理组

    空白对照组

    4.5h

    24h
, http://www.100md.com
    48h

    1W

    882±96

    856±60

    393±58

    393±58

    162±44

    264±28

    351±38

    427±55

    100±33

    221±33

    294±43
, http://www.100md.com
    253±67

    表4 DMBA六次处理LC数与三次处理LC数 单位mm2 DMBA处理后

    动物处死时间

    DMBA处理组

    DMBA三次处理组

    48h

    1W

    393±58

    357±60

    754±36

    754±36

, http://www.100md.com     表5 DMBA十二次处理后各组LC数 单位mm2 DMBA处理后

    动物处死时间

    DMBA处理组

    丙酮处理组

    空白对照组

    4.5h

    24h

    48h

    1W

    140±35

    106±29

    76±17
, 百拇医药
    83±14

    172±53

    288±46

    381±36

    435±33

    36±39

    205±37

    206±37

    280±41

    图1 经DMBA一次处理的颊囊粘膜上皮。 HE×200

    图2 经DMBA三次处理的颊囊粘膜上皮。 HE×200
, 百拇医药
    图3 经六次DMBA处理的颊囊粘膜上皮。 HE×200

    图4 经十二次DMBA处理颊囊粘膜上皮。 HE×200图5 ATP酶染上皮全厚铺片,中间近圆柱形为胞体,两侧胞枝如蟹足状。 HE×1000

    图6 经一次DMBA处理后的Langerhans细胞,细胞着色明显加深。 HE×400

    图7 经DMBA三次处理后的Langhans细胞数量增加,染色加深。 HE×400

    图8 经DMBA十二次处理后的Langhans细胞染色呈淡,结构不清。 HE×200

    讨 论

    LC是一种位于上皮基底层上方的树枝状细胞,目前,普遍认为LC在上皮内的数目及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局部免疫状态。口腔粘膜上皮内的LYC是上皮内的正常细胞之一。LC周围LYC具有LA抗原,而LA抗原是一种细胞介导抗原,故也同样认为上皮内LYC主要是T细胞。MC被认为是病理状态下存在于上皮内的细胞,有报道说上皮内的MC周围往往由浸润的LYC包绕,形成玫瑰花状。口腔扁平苔藓病损组织中,MC数很高,据此,Josph认为MC在上皮内主要具有抗原加工及吞噬抗原的作用。
, 百拇医药
    LC,LYC,MC是构成“网状上皮系统”的主要细胞,是代表上皮局部免疫状态的三种主要功能细胞。

    DMBA处理仓鼠颊囊粘膜后,LC呈增加,尤其是三次处理后,增加显著,同时伴有淋细胞(LYC)及巨噬细胞(MC)的增加,表明了在致癌剂处理早期,上皮局部免疫系统活跃,细胞免疫反应产生并增强。当DMBA处理到六次时,LC不再增加,并呈减少趋势,肉眼可见到颊囊粘膜有灰白色斑块出现,当处理到十二次时,伴随着肉眼见白色斑块的增大变厚,LC数量大大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亦出现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也停止增加,在六次处理阶段,减少并不明显,并主要发生在上皮内,在少数标本中甚至出现增加,只是到十二次处理阶段时,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才有较明显减少,且主要见于上皮内,LC,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这一变化,是局部免疫状态由强至弱的反映,六次处理阶段,似乎是这一转变的转折点,白色斑块的出现,标志着局部免疫能力下降的开始。

    结 论
, 百拇医药
    本文以仓鼠口腔颊囊粘膜为实验性白斑模型,应用ATP酶及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技术研究了动物实验性白斑形成过程中上皮LC,LYC及MC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上皮局部免疫系统在白斑形成中的作用,实验表明:上皮局部免疫系统是由LC为主,LYC及MC共同参与,实际存在的上皮局部防御系统,这一系统在防止癌前病变的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系统中,LC处于最为敏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Bos,I.R.et al.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9:65~81,1980

    [2]Ma ckenzie,I.C.et al.Journa1 of Oral Pathology,12:389~416,1983

    [3]Juhinn L.et al.Acta Derm.Venereol.57:289~296,1977
, 百拇医药
    [4]陈洪铎等.用ATP酶检查人及豚鼠Langerhans细胞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报1984.13卷

    [5]Sloberg,K.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13:516~524,1984

    [6]Schwarts,J.et al.J.Dent.Res.64:117,1985

    [7]陈洪铎:大鼠Langerhous细胞Ia抗原及ATP酶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85年18卷第1期

    收稿日期:1999-06-22

    修稿日期:1999-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