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1760
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索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贾澜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社科部,广东 汕头 515030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322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3-0052-02

    一

    我国国家教委在1988年颁布的医学本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中确定: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医药科学技术或理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药本科专业简介》规定的专业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1]从国家教委确定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里已少了美育的要求,从具体对医学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来看,则更明显表现出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片面性。
, 百拇医药
    从至今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2)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3)道德素质下降。由于各种原因,医科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求降低,不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重利轻义思想日重。在实习的医科大学生中出现的收取“红包”和索要钱财的实例中,这一点昭然若揭。此外,大量医学生还表现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精神和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在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中取胜,对学校里和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不仅不抵制,甚至还染指亲为,以压倒和打击竞争对手。(4)人文精神欠缺。表现在医学生普遍忽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社会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因此,当走上实际的医疗实践工作岗位以后,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缺乏奉献医疗卫生事业的理想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在医学科研活动中也不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医学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 百拇医药
    形成上述医学人才素质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形成的陈旧的办学理念。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只重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忽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虽然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愈趋合理,但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医学高等院校里,从学院领导、老师到学生仍还普遍存在着只重医学专业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在这种办学理念指导下,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往往需要人文学科向专业课“让路”,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也要求不高,兴趣不大。这样以来,势必造成医科大学生们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完整,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和发展,缺乏融合贯通和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人文精神匮乏。

    (2)不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形式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的《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所提供的资料看,我国具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不合理的方面:①人文学科课时过少。有资料显示在所调查的84所医学院校中人文课课时在总课时数中仅占8.85%,并且,这些人文课所包含的课程,实际上是以国家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两课”为主,其余文科课程甚少,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意选修课,在所调查的84所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只有17所即20.2%的高校单列,而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71%。即便是医学人文类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所占学时也很少。这84所医学院校中,40所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未见医学心理学,其余的44所院校平均学时仅为30学时。至于医学伦理学处境更差,84所院校中65所教学计划中未见,只有19所设置,但平均学时只有16个。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必然会出现学业基础偏弱、学术视野狭窄、综合素质较差的弱点。②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总学时数过多,且教学方法单一而陈旧。1998年我国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平均总学时为3 538学时,每学期教学平均按18周计算,周学时为25学时,日学时为5学时。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这是造成我国医学人才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3)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有待改革。我国现行的医学高等教育体系格局单一,医学生本、专科毕业后,除少数学生自愿考研和考博后能在一些学院或医院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不再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国家没有提供医学生普遍地接受继续医学专业教育的机构,这使得我国高等医学本、专科院校承担了过重的、也不切实际的教育任务。

    三

    针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特点,要克服其弱点,笔者认为,应从重新调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赶超先进发达国家,顺应当前和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断提高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以此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医学教育体系方面,都应作相应变革。

    第一,要改变陈旧的“轻人文,重专业”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为目标,使之成为既具有竞争意识,又有协同合作精神;既具有扎实、广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前瞻眼光和创新意识;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 百拇医药
    第二,调整医学课程体系,压缩总课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其自身特长和个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压缩必修课总课时,增设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类选修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方法上,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如带有更多感性内容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方法等等,使学生获取新信息和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第三,在整个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增加继续医学教育环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医学教育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作为通才教育的美国医学本科教育着眼于基础,培养的是通科人才,因为在医学院完成基础水平的医学教育以后,大部分毕业生将到本大学以外的医疗机构完成毕业教育,以便为从事专业临床工作做准备。也就是说,其本科教育基本上是为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而不是直接输出专业人才”。[2]这样以来就可以减轻本、专科医学教育不恰当的重负。使学生在发现和挖掘出自身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有机会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教育。这样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就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和锐意进取、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指日可待。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王祥兴.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2]于连成,吴运涛,于德珍.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9,6:51.

    [3]郭继志,刘桂英,李 伟,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结构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9,4:43.

    [4]达 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全面体现高等医学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41.

    收稿日期:1999-09-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