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证舌象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远炎 陈红珍 郁书亮 黄运生
单位:张远炎 陈红珍 郁书亮 黄运生(解放军第12中心医院,新疆 疏勒 844200)
关键词:气虚证;舌象;舌诊;临床观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990109 摘 要:为了解气虚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现与规律,藉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心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住院患者进行诊察。观察结果表明: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是胖大、有齿痕(印),约占气虚病人的2/3以上,其中心肺气虚证者分别占95.65%和100%。气虚证在舌质上以淡白为主,尤其是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证者都占半数以上,其次是暗红色舌质,主要集中在肾气虚证者,约占60%。气虚证者舌苔有白、黄两种,其中薄白者居多(52.17%~76.47%),且心肺、脾胃、肾气虚3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心肺气虚组中黄苔数略多于脾胃气虚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肾气虚组薄苔数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少,而厚苔数则较后两者为多。肾气虚组滑腻苔也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为多。提示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必须四诊合参,否则必致误诊误治。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4-0668(1999)01-0028-02
气虚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为了解该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现与规律,藉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现将其中的临床观察部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资料观察对象均来源于我院中医科和呼吸、消化、心肾内科的住院患者。观察组共77例,分为心肺气虚组(以下简称A组)、脾胃气虚组(以下简称B组)、肾气虚组(以下简称C组)3组,A、B、C组例数分别为23、34、20例;男性共31例,其中A、B、C组分别为6、10、15例;女性共46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7、24、5例;年龄小于35岁者34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1、20、3例;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者43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2、14、17例,维吾尔族47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2、19、16例;汉族30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1、15、4例。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3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小于35岁者14例,大于或等于35岁者17例;维吾尔族15例,汉族16例。上述受检人数、性别、年龄和民族构成,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1.2 观察方法
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对新入院的病人无选择地集体诊察辨证、登记填表,凡符合中医气虚共证标准者,列入观察对象,再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心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则列归为对照组。
2 结果
结果见表1~表3。
表1 4组舌体检查结果比较 项 目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 百拇医药
例数(%)
例数(%)
例数(%)
舌体胖大
舌体适中
舌体瘦小
齿痕舌
22(95.65)*
1(4.35)*
—
23(100.00)*
23(67.65)
, 百拇医药
11(32.35)
—
23(67.65)△
14(70.00)
6(30.00)
—
13(65.00)△
19(61.29)
11(35.48)
1(3.22)
0
*与B、C、D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表2 4组舌质颜色比较 项 目
, 百拇医药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舌质淡白
舌质暗红
舌质绛红
14(60.87)*
9(39.13)
, 百拇医药
0
21(61.76)*
11(32.35)
2(5.88)
7(35.00)*
12(60.00)△
1(5.00)
0
13(41.93)
2(6.45)
*组间比较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1
, http://www.100md.com
△与B组比较,P<0.05表3 4组舌质颜色比较 项 目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白 苔
黄 苔
薄 苔
厚 苔
, http://www.100md.com
滑腻苔
花剥苔
无 苔
12(52.17)
11(47.83)*
13(56.52)
10(43.48)
8(34.78)0
0
0
26(76.47)
6(17.65)
, 百拇医药
24(70.59)
7(20.59)
5(14.71)
1(2.94)
2(5.88)
14(70.00)
5(25.00)
7(35.00)△
11(55.00)##
8(40.00)0#
1(5.00)
, http://www.100md.com
1(5.00)
21(67.74)
9(29.03)
20(64.52)
9(29.03)
1(3.22)
2(6.45)
1(3.22)
*与B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1;)0与D组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气虚与舌体
, 百拇医药
本观察表明,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是胖大、有齿痕(印)。这种胖大、齿痕舌在气虚病人中,约占2/3以上,其中心肺气虚证者分别占95.65%和100%。不但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且也高于脾胃、肾气虚证者,更远远高于健康人群(胖大舌34.7%,齿痕舌14.75%~23.1%)[1,2]的检出率。这一特点与中医理论和文献报道[3,4]相符。在正常人群中,舌体胖瘦与体质胖瘦一致,与齿痕舌呈线性关系[1]。在病理情况下,虽然齿痕舌依然是以胖大舌体为前提,但机理与意义不同。目前已知,血浆蛋白减少、组织水肿、血粘度下降、舌肌张力下降是舌体胖大(嫩)的公认原因[5,6],亦即中医所言:脏腑气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水湿内停之故[7]。胖嫩而松驰的舌体,昼夜挤嵌于齿缘上,自然形成深浅不一、数量不一的齿痕(印)。实践还表明,齿痕的深度、数量,往往与气虚的程度呈平行关系,是观察病情进退、疗效有无的指标之一。近人钱心如等以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和发现齿痕舌形态学改变主要有:①上皮层在正常区最厚,凹陷部次之,凸出部最薄;②基底层与棘细胞层的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糖体丢失,提示其蛋白合成功能降低;③张力微丝减少;④细胞组织水肿;⑤弹力纤维缺乏[8]。由此为齿痕舌、胖嫩舌代表气虚—水液代谢障碍、低蛋白血症提供了亚细胞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2 气虚与舌质
本资料观察结果提示,气虚在舌质上以淡白为主,尤其是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证者都占半数以上,其临床病症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其次是暗红色舌质,主要集中在肾气虚证者,约占60%,临床病症多为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肺心病、哮喘、心力衰竭等循环障碍者。近代研究证明:红细胞比容、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血降低与减少,使血液稀释、变淡,是形成淡白舌的主要原因[6]。东贵荣等还发现淡白舌患者的血浆6-Keto-PGF1a水平明显低于常人。暗红舌质的形成则与红细胞比容升高有关[8]。有人统计淡红舌质者红细胞比容为46%,而暗红舌质者则升至52%,且其全血粘度(5.2)也高于淡红舌质者(4.9)。这两项指标都超过正常值[9]。气虚证这种舌质特点与健康人有根本区别,后者以淡红色为主,约占86.9%,淡白或暗红色舌质则为零[1]。由此表明,淡白与暗红色舌质在中医临床上,不但有气虚的定性价值,还有定位的意义。
, 百拇医药
3.3 气虚与舌苔
常人舌苔以白苔(94.2%)、薄润苔(82.5%)为主[1]。本资料气虚证者舌苔有白黄两种,其中薄白者居多(52.17%~76.47%),且心肺、脾胃、肾气虚3 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心肺气虚组中黄苔数略多于脾胃气虚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肾气虚组薄苔数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少,而厚苔数则较后两者为多。肾气虚组滑腻苔也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为多。这些显然与常人舌苔有重要差别。据湖南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研究证明,舌苔系由舌面乳头角化细胞、脱落细胞、白细胞、细菌、唾液和食物残渣等所构成,舌苔的色、形、质取决于舌苔的构成成分。例如在薄苔中白细胞数远比厚苔者多。另外,薄白者的唾液呈中性,其淀粉酶活性较稳定,培养以单一菌种生长为主;而黄厚苔、白厚苔的唾液pH值则偏酸,其淀粉酶活性升高,培养则以多种细菌生长为主[6]。总之,本资料观察结果提示,白苔并非表证所独有,黄苔绝非热证所独占,厚腻苔也并非只有实证才出现。在气虚的前提下,可形成痰、湿、饮内停,反映于舌苔之上,则可见或白,或腻,或黄,或厚,或薄。就全局而言,患者此时常常是本虚标实,寒热夹杂,故而出现脉症不一的舌苔。因此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必需四诊合,综合分析,切不可拘于定法,否则必致误诊误治。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远炎,男,1936年1月生;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研究方向:中医舌症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远炎,陈红珍,黄才年.新疆喀什1499名中小学生舌象调查分析.亚洲医药.1997,(专刊):541
[2]乔富渠.近10年舌诊研究的突出成就与展望.亚洲医药,1997,(专刊):268
[3]宋天彬.中医舌苔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
[4]雷容锦,魏洪德.浅谈“辨舌”的临床体会.亚洲医药,1997,(专刊):590
[5]王日美,刘川红,于淑军.舌诊的临床意义.亚洲医药,1997,(专刊):526
[6]梁春梅,刘嘉吉,刘秋辉.舌诊研究的进展.亚洲医药,1997,(专刊):601
[7]刘岩,李建华.望舌诊病机理浅析.亚洲医药,1997,(专刊):547
[8]李雁,闫晓天.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亚洲医药,1997,(专刊):556
[9]邢平,崔环,陈空娴.216例舌诊鉴别结果与血液流变学检验的对照.亚洲医药,1997,(专刊):583
(收稿日期:1998-06-19), 百拇医药
单位:张远炎 陈红珍 郁书亮 黄运生(解放军第12中心医院,新疆 疏勒 844200)
关键词:气虚证;舌象;舌诊;临床观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990109 摘 要:为了解气虚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现与规律,藉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心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住院患者进行诊察。观察结果表明: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是胖大、有齿痕(印),约占气虚病人的2/3以上,其中心肺气虚证者分别占95.65%和100%。气虚证在舌质上以淡白为主,尤其是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证者都占半数以上,其次是暗红色舌质,主要集中在肾气虚证者,约占60%。气虚证者舌苔有白、黄两种,其中薄白者居多(52.17%~76.47%),且心肺、脾胃、肾气虚3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心肺气虚组中黄苔数略多于脾胃气虚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肾气虚组薄苔数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少,而厚苔数则较后两者为多。肾气虚组滑腻苔也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为多。提示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必须四诊合参,否则必致误诊误治。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4-0668(1999)01-0028-02
气虚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为了解该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现与规律,藉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现将其中的临床观察部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资料观察对象均来源于我院中医科和呼吸、消化、心肾内科的住院患者。观察组共77例,分为心肺气虚组(以下简称A组)、脾胃气虚组(以下简称B组)、肾气虚组(以下简称C组)3组,A、B、C组例数分别为23、34、20例;男性共31例,其中A、B、C组分别为6、10、15例;女性共46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7、24、5例;年龄小于35岁者34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1、20、3例;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者43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2、14、17例,维吾尔族47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2、19、16例;汉族30例,其中A、B、C组分别为11、15、4例。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3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小于35岁者14例,大于或等于35岁者17例;维吾尔族15例,汉族16例。上述受检人数、性别、年龄和民族构成,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1.2 观察方法
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对新入院的病人无选择地集体诊察辨证、登记填表,凡符合中医气虚共证标准者,列入观察对象,再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心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则列归为对照组。
2 结果
结果见表1~表3。
表1 4组舌体检查结果比较 项 目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 百拇医药
例数(%)
例数(%)
例数(%)
舌体胖大
舌体适中
舌体瘦小
齿痕舌
22(95.65)*
1(4.35)*
—
23(100.00)*
23(67.65)
, 百拇医药
11(32.35)
—
23(67.65)△
14(70.00)
6(30.00)
—
13(65.00)△
19(61.29)
11(35.48)
1(3.22)
0
*与B、C、D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表2 4组舌质颜色比较 项 目
, 百拇医药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舌质淡白
舌质暗红
舌质绛红
14(60.87)*
9(39.13)
, 百拇医药
0
21(61.76)*
11(32.35)
2(5.88)
7(35.00)*
12(60.00)△
1(5.00)
0
13(41.93)
2(6.45)
*组间比较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1
, http://www.100md.com
△与B组比较,P<0.05表3 4组舌质颜色比较 项 目
A组
B组
C组
D组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白 苔
黄 苔
薄 苔
厚 苔
, http://www.100md.com
滑腻苔
花剥苔
无 苔
12(52.17)
11(47.83)*
13(56.52)
10(43.48)
8(34.78)0
0
0
26(76.47)
6(17.65)
, 百拇医药
24(70.59)
7(20.59)
5(14.71)
1(2.94)
2(5.88)
14(70.00)
5(25.00)
7(35.00)△
11(55.00)##
8(40.00)0#
1(5.00)
, http://www.100md.com
1(5.00)
21(67.74)
9(29.03)
20(64.52)
9(29.03)
1(3.22)
2(6.45)
1(3.22)
*与B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1;)0与D组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气虚与舌体
, 百拇医药
本观察表明,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是胖大、有齿痕(印)。这种胖大、齿痕舌在气虚病人中,约占2/3以上,其中心肺气虚证者分别占95.65%和100%。不但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且也高于脾胃、肾气虚证者,更远远高于健康人群(胖大舌34.7%,齿痕舌14.75%~23.1%)[1,2]的检出率。这一特点与中医理论和文献报道[3,4]相符。在正常人群中,舌体胖瘦与体质胖瘦一致,与齿痕舌呈线性关系[1]。在病理情况下,虽然齿痕舌依然是以胖大舌体为前提,但机理与意义不同。目前已知,血浆蛋白减少、组织水肿、血粘度下降、舌肌张力下降是舌体胖大(嫩)的公认原因[5,6],亦即中医所言:脏腑气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水湿内停之故[7]。胖嫩而松驰的舌体,昼夜挤嵌于齿缘上,自然形成深浅不一、数量不一的齿痕(印)。实践还表明,齿痕的深度、数量,往往与气虚的程度呈平行关系,是观察病情进退、疗效有无的指标之一。近人钱心如等以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和发现齿痕舌形态学改变主要有:①上皮层在正常区最厚,凹陷部次之,凸出部最薄;②基底层与棘细胞层的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糖体丢失,提示其蛋白合成功能降低;③张力微丝减少;④细胞组织水肿;⑤弹力纤维缺乏[8]。由此为齿痕舌、胖嫩舌代表气虚—水液代谢障碍、低蛋白血症提供了亚细胞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2 气虚与舌质
本资料观察结果提示,气虚在舌质上以淡白为主,尤其是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证者都占半数以上,其临床病症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其次是暗红色舌质,主要集中在肾气虚证者,约占60%,临床病症多为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肺心病、哮喘、心力衰竭等循环障碍者。近代研究证明:红细胞比容、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血降低与减少,使血液稀释、变淡,是形成淡白舌的主要原因[6]。东贵荣等还发现淡白舌患者的血浆6-Keto-PGF1a水平明显低于常人。暗红舌质的形成则与红细胞比容升高有关[8]。有人统计淡红舌质者红细胞比容为46%,而暗红舌质者则升至52%,且其全血粘度(5.2)也高于淡红舌质者(4.9)。这两项指标都超过正常值[9]。气虚证这种舌质特点与健康人有根本区别,后者以淡红色为主,约占86.9%,淡白或暗红色舌质则为零[1]。由此表明,淡白与暗红色舌质在中医临床上,不但有气虚的定性价值,还有定位的意义。
, 百拇医药
3.3 气虚与舌苔
常人舌苔以白苔(94.2%)、薄润苔(82.5%)为主[1]。本资料气虚证者舌苔有白黄两种,其中薄白者居多(52.17%~76.47%),且心肺、脾胃、肾气虚3 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心肺气虚组中黄苔数略多于脾胃气虚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肾气虚组薄苔数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少,而厚苔数则较后两者为多。肾气虚组滑腻苔也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为多。这些显然与常人舌苔有重要差别。据湖南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研究证明,舌苔系由舌面乳头角化细胞、脱落细胞、白细胞、细菌、唾液和食物残渣等所构成,舌苔的色、形、质取决于舌苔的构成成分。例如在薄苔中白细胞数远比厚苔者多。另外,薄白者的唾液呈中性,其淀粉酶活性较稳定,培养以单一菌种生长为主;而黄厚苔、白厚苔的唾液pH值则偏酸,其淀粉酶活性升高,培养则以多种细菌生长为主[6]。总之,本资料观察结果提示,白苔并非表证所独有,黄苔绝非热证所独占,厚腻苔也并非只有实证才出现。在气虚的前提下,可形成痰、湿、饮内停,反映于舌苔之上,则可见或白,或腻,或黄,或厚,或薄。就全局而言,患者此时常常是本虚标实,寒热夹杂,故而出现脉症不一的舌苔。因此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必需四诊合,综合分析,切不可拘于定法,否则必致误诊误治。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远炎,男,1936年1月生;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研究方向:中医舌症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远炎,陈红珍,黄才年.新疆喀什1499名中小学生舌象调查分析.亚洲医药.1997,(专刊):541
[2]乔富渠.近10年舌诊研究的突出成就与展望.亚洲医药,1997,(专刊):268
[3]宋天彬.中医舌苔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4
[4]雷容锦,魏洪德.浅谈“辨舌”的临床体会.亚洲医药,1997,(专刊):590
[5]王日美,刘川红,于淑军.舌诊的临床意义.亚洲医药,1997,(专刊):526
[6]梁春梅,刘嘉吉,刘秋辉.舌诊研究的进展.亚洲医药,1997,(专刊):601
[7]刘岩,李建华.望舌诊病机理浅析.亚洲医药,1997,(专刊):547
[8]李雁,闫晓天.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亚洲医药,1997,(专刊):556
[9]邢平,崔环,陈空娴.216例舌诊鉴别结果与血液流变学检验的对照.亚洲医药,1997,(专刊):583
(收稿日期:1998-06-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