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82369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杨凌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 广州, 510515

    关键词:苯妥英钠;血药浓度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 对97例次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寻剂量与浓度、浓度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结果 21例血药浓度为10~20mg/L的患者中,有效11例(52.4%),无效9例(4.3%),中毒1例(4.8%)。47例患者口服日剂量均为0.3g,血药浓度<10 mg/L的有31例(66.7%),10~20mg/L 的有8例(16.7%),20~30mg/L的有5例(10.6%), >30 mg/L的有3例(6.3%)。结论 苯妥英钠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大;特殊情况下应监测游离浓度。

    中图分类号:R971
, http://www.100md.com
    苯妥英钠(DPH)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癫痫药之一,它对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效果佳,精神运动性发作次之,缓慢静注还能控制癫痫的持续状态,但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症状十分相似,又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luros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TDx ANALYZER),苯妥英钠质控、标准曲线试剂盒均系美国Abbott公司生产。

    1.2标本采集 癫痫患者血清标本97例次,男59例次(60.8%),女38例次(39.25%),年龄6~70岁。均在清晨服药前,取上肢静脉血。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97例次DPH监测中,血药浓度<10mg/L的有61例次(62.9%);10~20mg/L的有21例次(21.6%);20~30mg/L的有6例次 (6.3%);>30mg/L的有9例次(9.2%)。

    2.2 患者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见表1。

    表1 DPH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

    浓度(mg/L)

    无效

    有效

    中毒

    总计

    3~10

    32
, http://www.100md.com
    29

    0

    61

    10~20

    9

    11

    1

    21

    20~30

    0

    2

    4

    6

    >30
, http://www.100md.com
    0

    1

    8

    9

    Total

    41

    43

    13

    97

    2.3 47例口服剂量均为3次/d,0.1g/次的患者的血药浓度分布为:<10mg/L的有31例,占66.7%;10~20mg/L的有8例,占16.7%;20~30mg/L的有5例,占10.6%;>30mg/L的有3例,占6.3%。 3 讨论

    3.1 DPH血药浓度监测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等,与前三种方法比较,FPIA具有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灵敏、精密度高等特点,血浆中DPH的最低检测限为0.5mg/L,且满足CV<5%的方法学要求。
, 百拇医药
    3.2 患者口服剂量相同,而血药浓度相差较大,说明DPH的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肝肾功能、联合用药、妊娠等的影响。随增龄,DPH的蛋白结合率减少,从而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增加。65岁以上病人比45岁以下者的蛋白结合率可减少2%~20%,故老年人用苯妥英钠时应减量。DPH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10~20mg/L,在此浓度范围内的21例患者中,只有11例(52.4%)疗效佳;有9例(4.3%)不能控制症状,并有1例 (4.8%)发生中毒反应。而血药浓度为3~10mg/L的61例患者中,有29例(47.5%)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说明患者对DPH的耐受性差异大,调整剂量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计算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可盲目套用理论值。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浓度增加,中毒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增加,3~10mg/L时,中毒发生率为0;10~20 mg/L时为4.8%;20~30mg/L时为66.7%;>30mg/L时为88.9%。因此,应将剂量调整至个体有效浓度的低限,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在特殊情况下,应增加监测游离DPH的浓度及非稳态血药浓度。因为患者在生理指标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游离浓度与血浆总浓度间的比例关系不再存在,剂量的轻微增加可导致游离浓度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导致中毒。

    作者简介:杨凌,女,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Bp98022-95612

    (收稿日期:1999-03-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