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82685
加强病例讨论,努力搞好素质教育
http://www.100md.com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程佳

    单位:程佳(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校,山东 丹东 118002)

    关键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000628

    [文章编号] 1000-4718(2000)06-0494-0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桥梁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因此,病理生理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前人已总结出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疾病(包括复制的动物疾病模型和临床实际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因此,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掌握作为医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本文旨在对教学中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搞好病例讨论,创新教学方法上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加强病例讨论,将抽象的医学理论感性化
, 百拇医药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们普遍反映抽象难懂,不象病理解剖学既有大体标本又有组织切片,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易懂易学,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切知识都是从客观的感知开始的,在病理生理学课堂中,可以通过病例讨论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使学生便于掌握理论知识。

    在当前医学基础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方法死,读书不求甚解,将各门课程孤立起来。尽管学生们也很努力,但往往事倍功半,复习考试过后,所学的知识忘记大半,很难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临床的实际问题,待临床遇到具体病人时,所学的知识调动不起来,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校学习的学生听临床实习生们介绍,医生们分析病例,探讨诊断、鉴别诊断和拟定治疗原则,很多都与我们学的病理生理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但病理生理学学起来却不得要领,这是由于灌输式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机会不够的必然结果。在课堂中通过病例讨论,以缩小与临床教学的距离,例如我们在讨论1例1岁婴儿的腹泻病例时,先介绍病史、临床表现等,让学生用所学的病生理论来解释病例中的现象与特点。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们大多认为,患者夜间腹泻10余次又未补液导致脱水,患者有囟门凹陷、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舟状腹等,应诊断为低渗性脱水,但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患儿又有声音嘶哑、尿少,体温37℃,血钾160 mmol/L等,这是高渗性脱水的表现。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患儿既有组织间液减少的表现,又有细胞内液减少的表现,从而对脱水现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二、加强病例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是医学教改的方向,通过病例讨论,能将抽象的理论感性化,又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科学思维能力。教师针对上述病例,因腹泻脱水的患儿为什么会出现低渗性脱水的表现,又会出现高渗性脱水的表现,而最终又诊断为高渗性脱水呢?纵观整个病程,患儿仅1岁,因晚上吃了硬食物,当天夜间就腹泻水样便10余次,可见失水量之多。当失水量大于体重的8%~10%时,就会有细胞外液的明显减少,因血容量减少出现循环衰竭的表现,包括:一般状态差,皮肤苍白、脉搏加快(120次/min),血压降低(80/50 mmHg)和组织间液减少的上述表现。由于该患儿是严重腹泻大量失水,未补液,临床上似有高渗性脱水又有低渗性脱水的表现,实质上是一位严重的高渗性脱水的患儿,既有细胞内液减少的表现,又有细胞外液减少的表现。临床上除应给补低渗葡萄糖溶液外,还应鼓励患儿饮水,接着应补充少量含钠溶液,否则患儿又会由高渗性脱水转变成低渗性脱水。此时即使学生未学到酸碱平衡紊乱部份,也应引导学生想到,大量碱性肠液丢失,易致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应做相关的检查或处置。通过课堂讨论和事先的准备,学生们能主动地翻阅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如儿科学、生化学)等来解释临床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讨论气氛很活跃。

    通过病例讨论的试点,使学生们加强了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及表达能力。接触临床病例,就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能及时发现反馈教学内容的缺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并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打下基础。

    [收稿日期]2000-03-04 [修回日期]2000-05-31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