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视功能的探讨
作者:黄 胜 饶芸前 郑加喜 丁 江
单位:554300 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眼科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视功能;屈光力
眼科新进展990432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及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日益发展,为白内障患者复明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产生的屈光不正则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重要因素,众多学者共同探讨,力求解决的问题[1,2]。本文对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视功能测定,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与术后视功能、屈光状态的关系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均来自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月间住院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术前排出影响视力的其它眼病和全身性疾病。其中男20例,女14例,左眼10例,右眼15例,双眼9例,平均年龄67.23a,平均病程26.68mo,随诊3~15mo。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1)用国产BME210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眼轴长,输入角膜曲率,通过SRKⅡ公式自行计算输出,A值118.7,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加上预留近视的绝对值即为应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43眼人工晶体均植入后房内,人工晶状体均为10°后倾角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均为平凸型,术中无影响视力的并发症;(2)依据WHO(1973年)标准分别检查术眼术前术后视力。术后1wk测裸眼视力,检影验光加主觉验光得矫正视力,术后3d检影配合插片验光,术后实际球镜度减去预留近视度的绝对值与0.8的积,其差为理论球镜度,后者经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视功能动态观察结果 所有34例(43眼)术前光定位、色觉、中心注视均正常,术前视力:光感者8眼,手动者4眼,数指者19眼,0.01~0.05者5眼,0.05~0.1者3眼,0.1以上者4眼;术后矫正视力均在0.4以上,术后裸眼视力0.2~1.5,平均0.75,矫正视力0.4~1.5,平均0.89,术后均有同时视、立体视、视网膜对应正常。
, http://www.100md.com
2.2 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前眼轴测量范围21.14~25.93mm,短轴(<22.00mm)占9.4%,中轴组22.00~24.50mm)占72%,长轴组(>24.50mm)占18.60%,该组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为17.00~23.00D,平均为20.18D,A值118.7;术后矫正视力均在0.4以上,术后1wk球镜度为-0.75~+1.75D,其频率分布主要在+0.50~+1.00D范围,占59.25%,术后裸眼视力0.2~1.5,平均0.75,矫正视力为0.4~1.5,平均0.89,术后有同时视、立体视、视网膜对应正常。术后屈光度随诊观察发现,术后残余屈光度中球镜值的变化较小,而柱镜屈光度的变化非常明显,尤其是术后3mo内,柱镜屈光度迅速减少,3mo其屈光度趋于平稳,散光轴也有明显改变[3]。
3 讨论
3.1 预设眼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应本着正视化、等像视化、轻度近视化的原则[4],有条件时应经精确的超声生物测量,术后不致于出现过多的偏差。本组病例均经超声生物测量,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为17.00~23.00D,平均为20.18D,A值118.7,术后理论球镜仍偏向轻度远视,与国内学者刘岁廷等[5]报告相近。术后患者均获得理想视力,建立良好的视功能,减低了屈光不正。建议以人工晶状体生产厂家提供的A值参考值输入计算公式,宁高勿低,以便符合预设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
, http://www.100md.com
3.2 影响术后视功能屈光度的因素,术前准确的病史,术前视功能预测多数是视分辨试验,只是粗略地估计眼底的视功能,迄今仍没有在混浊的屈光介质对黄斑中心凹能进行定量的试验,这是对术后视力估计的难点。其临床超声波,电生理试验有助于估计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的判断,但在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按设计原理推导,应当是在超声束通过眼轴时才会出现测量结果,也就是只要出结果,就应该是准确的,但实际操作时并不完全如此,以声强判断为例,在声束偏离眼轴程度不太大时,虽然非垂直入射界面而造成反射波不很强,但通过调节增益,仍有可能使其达到检测阈值,而该结果显然不是准确的。其次压力过重会使眼轴变短,在拨开眼睑时应尽量避免挤压眼球否则眼轴变长,这些均是产生生物物理测量误差原因,如果按其值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会产生屈光不正。另外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人工晶状体位置也是影响术后视功能、屈光度的因素。
3.3 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功能,减小屈光不正的前提和保障。本组病例经超声生物测量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术后残余屈光度中球镜值的变化较小,1a内屈光度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柱镜变化非常明显,3mo内柱镜屈光度迅速减少,3mo后趋于稳定,因此,建议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应致少术后复诊3mo,减少术后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提高视功能。
, 百拇医药
通过对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诊观察,提示除术前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设要准确外,术中术后应注意尽量减少产生屈光不正的因素,使病人术后屈光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Brown NA,Sparrow JW.Control of astigmatism in cataract surgery.Br J Ophthalmol 1988;72∶487-489.
2 Armeniades CD,Boriek A,Knoue CE.Effect of incision length、iocation and shape on iocal corneo-scleral deformation dulring cataract surgery.J Cataract Refract Sury 1990;16∶83.
3 黄 胜,饶芸前,郑加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辽宁医学杂志 1998;2(增刊)∶110-111.
4 张劲松,石树敏.人工晶体植入术.实用眼科杂志 1990;8∶450.
5 刘岁廷,周治民,刘 宜,等.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5(3)∶182-184.
收稿日期:1998-05-05;修回日期:1998-11-16, 百拇医药
单位:554300 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眼科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视功能;屈光力
眼科新进展990432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及超声乳化吸出术的日益发展,为白内障患者复明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产生的屈光不正则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重要因素,众多学者共同探讨,力求解决的问题[1,2]。本文对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视功能测定,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与术后视功能、屈光状态的关系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均来自我科1997年1月~1998年1月间住院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术前排出影响视力的其它眼病和全身性疾病。其中男20例,女14例,左眼10例,右眼15例,双眼9例,平均年龄67.23a,平均病程26.68mo,随诊3~15mo。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1)用国产BME210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眼轴长,输入角膜曲率,通过SRKⅡ公式自行计算输出,A值118.7,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加上预留近视的绝对值即为应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43眼人工晶体均植入后房内,人工晶状体均为10°后倾角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均为平凸型,术中无影响视力的并发症;(2)依据WHO(1973年)标准分别检查术眼术前术后视力。术后1wk测裸眼视力,检影验光加主觉验光得矫正视力,术后3d检影配合插片验光,术后实际球镜度减去预留近视度的绝对值与0.8的积,其差为理论球镜度,后者经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视功能动态观察结果 所有34例(43眼)术前光定位、色觉、中心注视均正常,术前视力:光感者8眼,手动者4眼,数指者19眼,0.01~0.05者5眼,0.05~0.1者3眼,0.1以上者4眼;术后矫正视力均在0.4以上,术后裸眼视力0.2~1.5,平均0.75,矫正视力0.4~1.5,平均0.89,术后均有同时视、立体视、视网膜对应正常。
, http://www.100md.com
2.2 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术前眼轴测量范围21.14~25.93mm,短轴(<22.00mm)占9.4%,中轴组22.00~24.50mm)占72%,长轴组(>24.50mm)占18.60%,该组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为17.00~23.00D,平均为20.18D,A值118.7;术后矫正视力均在0.4以上,术后1wk球镜度为-0.75~+1.75D,其频率分布主要在+0.50~+1.00D范围,占59.25%,术后裸眼视力0.2~1.5,平均0.75,矫正视力为0.4~1.5,平均0.89,术后有同时视、立体视、视网膜对应正常。术后屈光度随诊观察发现,术后残余屈光度中球镜值的变化较小,而柱镜屈光度的变化非常明显,尤其是术后3mo内,柱镜屈光度迅速减少,3mo其屈光度趋于平稳,散光轴也有明显改变[3]。
3 讨论
3.1 预设眼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应本着正视化、等像视化、轻度近视化的原则[4],有条件时应经精确的超声生物测量,术后不致于出现过多的偏差。本组病例均经超声生物测量,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为17.00~23.00D,平均为20.18D,A值118.7,术后理论球镜仍偏向轻度远视,与国内学者刘岁廷等[5]报告相近。术后患者均获得理想视力,建立良好的视功能,减低了屈光不正。建议以人工晶状体生产厂家提供的A值参考值输入计算公式,宁高勿低,以便符合预设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
, http://www.100md.com
3.2 影响术后视功能屈光度的因素,术前准确的病史,术前视功能预测多数是视分辨试验,只是粗略地估计眼底的视功能,迄今仍没有在混浊的屈光介质对黄斑中心凹能进行定量的试验,这是对术后视力估计的难点。其临床超声波,电生理试验有助于估计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的判断,但在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按设计原理推导,应当是在超声束通过眼轴时才会出现测量结果,也就是只要出结果,就应该是准确的,但实际操作时并不完全如此,以声强判断为例,在声束偏离眼轴程度不太大时,虽然非垂直入射界面而造成反射波不很强,但通过调节增益,仍有可能使其达到检测阈值,而该结果显然不是准确的。其次压力过重会使眼轴变短,在拨开眼睑时应尽量避免挤压眼球否则眼轴变长,这些均是产生生物物理测量误差原因,如果按其值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会产生屈光不正。另外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人工晶状体位置也是影响术后视功能、屈光度的因素。
3.3 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功能,减小屈光不正的前提和保障。本组病例经超声生物测量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后,获得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术后残余屈光度中球镜值的变化较小,1a内屈光度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柱镜变化非常明显,3mo内柱镜屈光度迅速减少,3mo后趋于稳定,因此,建议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应致少术后复诊3mo,减少术后影响视力的并发症,提高视功能。
, 百拇医药
通过对34例(43眼)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诊观察,提示除术前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设要准确外,术中术后应注意尽量减少产生屈光不正的因素,使病人术后屈光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Brown NA,Sparrow JW.Control of astigmatism in cataract surgery.Br J Ophthalmol 1988;72∶487-489.
2 Armeniades CD,Boriek A,Knoue CE.Effect of incision length、iocation and shape on iocal corneo-scleral deformation dulring cataract surgery.J Cataract Refract Sury 1990;16∶83.
3 黄 胜,饶芸前,郑加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辽宁医学杂志 1998;2(增刊)∶110-111.
4 张劲松,石树敏.人工晶体植入术.实用眼科杂志 1990;8∶450.
5 刘岁廷,周治民,刘 宜,等.预设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5(3)∶182-184.
收稿日期:1998-05-05;修回日期:1998-11-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