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高绚照 李莉 刘明
单位:高绚照(进修医师 现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李莉(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科);刘明(卫生部北京医院 100730)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线粒体肌病;肉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615 【摘要】 目的 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11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LSM患者进行临床和肌肉病理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其中3例曾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误诊为重症肌无力,1例发病9年未确诊。11例的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脂肪滴。结论 LSM是一组生化方面十分复杂的疾病,临床上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病程可波动,部分可自发缓解,临床易误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我们报道11例LSM,从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诊断和治疗这组代谢性疾病提供参考。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病理诊断的LSM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7~46岁,平均32岁,20岁以下6例,20~40岁3例;40岁以上2例,可见13~17岁为发病高峰。均无家族遗传史。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3例发病缓慢,症状呈渐进性加重,8例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中1例的临床症状呈缓解复发。伴随症状:肌痛4例,脂肪肝1例,感觉障碍1例,咀嚼困难1例,肌萎缩5例,受累肌为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臀肌。
1.3 实验室检查 11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10例,其中1例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呈神经源性损害。
1.4 病理检查 11例分别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进行活检,冰冻切片9μm厚,分别作HE、GT、SBB、油红O(oil-Red-O)、PAS、PAS-D、NADH、COX、NsE、ATP染色。石蜡包埋肌纤维横切及纵切HE染色。留取标本电镜检查。11例病理特点:肌纤维大小不等4例,所有患者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微小空泡,SBB及油红O脂肪染色示脂滴大量增加,尤其在空泡变的肌纤维内明显。空泡变性主要累及Ⅰ型纤维,Ⅱ型纤维同时受累2例。1例PAS及PAS-D糖原染色示糖原增多。11例均无炎性细胞浸润,无肌纤维坏死和破碎红纤维。电镜检查,11例肌纤维内均发现大量的脂肪滴堆积,2例出现线粒体形态异常和线粒体内类结晶样包涵体,肌纤维没有明显的结构破坏。
, 百拇医药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9例经激素、B族维生素、ATP和辅酶A治疗,症状明显好转,肌力达Ⅳ~Ⅴ级,1例激素治疗后症状复发,后经L-肉毒碱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肌力达Ⅳ+级。
2 讨 论
肌肉组织中脂肪的代谢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有一系列酶参与的主动转运和转化过程[1]。广义上来说LSM属于线粒体肌病的一个类型。引起脂肪代谢障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肉毒碱缺乏,肉毒碱软酯酰转移酶(CPT)缺乏,近年发现的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也可致LSM[2]。
综合本组LSM有以下临床特点:(1)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或表现为运动相关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可缓解复发,常有自发缓解。(2)肌酶谱增高。(3)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4)激素治疗大多有效,部分病人的症状和肌酶谱可在短期内恢复。11例患者中有8例对激素治疗敏感,其中男6例,女2例,临床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无糖原增多及线粒体异常,推测这些患者可能为原发肉毒碱缺乏性肌病,对激素治疗效果好;另外3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其中男2例,女1例,起病缓慢,肌电图1例呈肌源性损害,1例呈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有糖原增多、线粒体异常,推测这些患者可能为线粒体内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或其他线粒体酶缺陷所致,属于以脂肪代谢障碍为主的线粒体肌病,同时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对激素治疗不敏感。LSM在临床上常易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糖原沉积性肌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本组有3例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4年,曾在当地按重症肌无力口服吡啶斯的明、强的松,四肢无力明显恢复,当时未作新斯的明试验等检查,复发后作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最后作肌肉病理检查后方确诊为LSM;另1例男性,33岁,四肢无力9年在当地诊断不明,在发病的前两年曾自发缓解,9年后作肌肉病理检查后确诊为LSM;1例肌肉病理检查发现糖原增多,当时临床考虑为LSM合并糖原沉积性肌病,现分析可能为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所致LSM,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近年发现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也可致LSM,表现为易疲劳和近端肌无力,维生素B2治疗有效,肌纤维内除脂滴增多外,糖原也增多,伴有线粒体形态异常[3];1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呈神经源性损害,考虑与脂质累及雪旺氏细胞有关[2];1例合并脂肪肝,1例心电图异常,是否与本病有直接关系不能肯定。血清肌酶谱增高,与多发性肌炎相似,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肉萎缩可有可无,可能与病程长短有关。鉴于LSM在临床上易误诊,建议肌无力诊断不明时,首先作肌酶谱、肌电图、新斯的明试验。而LSM作肌电图并非全部呈肌源性损害,需综合分析,LSM作新斯的明试验可有轻度改善,如有明显改善,大多为重症肌无力。如上检查不能确诊者,应尽早作肌肉病理检查,在未确诊前不要应用激素,因为激素对于重症肌无力、LSM、糖原沉积病、多发性肌炎均可有效。
, 百拇医药
在一般情况下,肉毒碱在人体肾脏和肝脏合成,也可以通过食物获得。对LSM的治疗应注意下列问题:(1)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或含中链及短链脂肪酸饮食,减少脂肪在肌纤维内过多沉积。(2)改一日3餐为一日多餐,减少糖原转化为脂肪。(3)进食富含肉毒碱的牛羊肉和牛奶制品[4]。服用激素、肉毒碱、ATP、辅酶A可使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好转,单用激素治疗复发者用L-肉毒碱治疗仍有效。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能为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导致的LSM,应用维生素B2治疗有效。
参 考 文 献
1,DiMauro S. Metabolic myopathies. In:Vinren DJ, Bruyn GW, des. Handbook of Clinic Neurology. Vol 41.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1979.194~258
2,狄晴. 脂质沉积病.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3,20:173
3,陈琳,郭重,郭玉璞,等.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166
4,莫合塔尔.吐尔逊,袁云,陈清棠,等. 脂质代谢性肌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33
(收稿2000-03-03 修回2000-06-02), 百拇医药
单位:高绚照(进修医师 现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李莉(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科);刘明(卫生部北京医院 100730)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线粒体肌病;肉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615 【摘要】 目的 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11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LSM患者进行临床和肌肉病理分析。结果 11例均表现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其中3例曾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误诊为重症肌无力,1例发病9年未确诊。11例的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脂肪滴。结论 LSM是一组生化方面十分复杂的疾病,临床上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病程可波动,部分可自发缓解,临床易误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指由于肌纤维内脂肪代谢障碍,致使肌细胞内脂肪堆积而引起的肌病。我们报道11例LSM,从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诊断和治疗这组代谢性疾病提供参考。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经临床病理诊断的LSM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7~46岁,平均32岁,20岁以下6例,20~40岁3例;40岁以上2例,可见13~17岁为发病高峰。均无家族遗传史。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和肌疲劳现象。3例发病缓慢,症状呈渐进性加重,8例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中1例的临床症状呈缓解复发。伴随症状:肌痛4例,脂肪肝1例,感觉障碍1例,咀嚼困难1例,肌萎缩5例,受累肌为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臀肌。
1.3 实验室检查 11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10例,其中1例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呈神经源性损害。
1.4 病理检查 11例分别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进行活检,冰冻切片9μm厚,分别作HE、GT、SBB、油红O(oil-Red-O)、PAS、PAS-D、NADH、COX、NsE、ATP染色。石蜡包埋肌纤维横切及纵切HE染色。留取标本电镜检查。11例病理特点:肌纤维大小不等4例,所有患者肌纤维内出现大量的微小空泡,SBB及油红O脂肪染色示脂滴大量增加,尤其在空泡变的肌纤维内明显。空泡变性主要累及Ⅰ型纤维,Ⅱ型纤维同时受累2例。1例PAS及PAS-D糖原染色示糖原增多。11例均无炎性细胞浸润,无肌纤维坏死和破碎红纤维。电镜检查,11例肌纤维内均发现大量的脂肪滴堆积,2例出现线粒体形态异常和线粒体内类结晶样包涵体,肌纤维没有明显的结构破坏。
, 百拇医药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9例经激素、B族维生素、ATP和辅酶A治疗,症状明显好转,肌力达Ⅳ~Ⅴ级,1例激素治疗后症状复发,后经L-肉毒碱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肌力达Ⅳ+级。
2 讨 论
肌肉组织中脂肪的代谢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有一系列酶参与的主动转运和转化过程[1]。广义上来说LSM属于线粒体肌病的一个类型。引起脂肪代谢障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肉毒碱缺乏,肉毒碱软酯酰转移酶(CPT)缺乏,近年发现的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也可致LSM[2]。
综合本组LSM有以下临床特点:(1)以不能耐受运动和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或表现为运动相关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可缓解复发,常有自发缓解。(2)肌酶谱增高。(3)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4)激素治疗大多有效,部分病人的症状和肌酶谱可在短期内恢复。11例患者中有8例对激素治疗敏感,其中男6例,女2例,临床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肌电图均呈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无糖原增多及线粒体异常,推测这些患者可能为原发肉毒碱缺乏性肌病,对激素治疗效果好;另外3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其中男2例,女1例,起病缓慢,肌电图1例呈肌源性损害,1例呈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有糖原增多、线粒体异常,推测这些患者可能为线粒体内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或其他线粒体酶缺陷所致,属于以脂肪代谢障碍为主的线粒体肌病,同时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对激素治疗不敏感。LSM在临床上常易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糖原沉积性肌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本组有3例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1例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4年,曾在当地按重症肌无力口服吡啶斯的明、强的松,四肢无力明显恢复,当时未作新斯的明试验等检查,复发后作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最后作肌肉病理检查后方确诊为LSM;另1例男性,33岁,四肢无力9年在当地诊断不明,在发病的前两年曾自发缓解,9年后作肌肉病理检查后确诊为LSM;1例肌肉病理检查发现糖原增多,当时临床考虑为LSM合并糖原沉积性肌病,现分析可能为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所致LSM,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近年发现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也可致LSM,表现为易疲劳和近端肌无力,维生素B2治疗有效,肌纤维内除脂滴增多外,糖原也增多,伴有线粒体形态异常[3];1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例呈神经源性损害,考虑与脂质累及雪旺氏细胞有关[2];1例合并脂肪肝,1例心电图异常,是否与本病有直接关系不能肯定。血清肌酶谱增高,与多发性肌炎相似,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肌肉萎缩可有可无,可能与病程长短有关。鉴于LSM在临床上易误诊,建议肌无力诊断不明时,首先作肌酶谱、肌电图、新斯的明试验。而LSM作肌电图并非全部呈肌源性损害,需综合分析,LSM作新斯的明试验可有轻度改善,如有明显改善,大多为重症肌无力。如上检查不能确诊者,应尽早作肌肉病理检查,在未确诊前不要应用激素,因为激素对于重症肌无力、LSM、糖原沉积病、多发性肌炎均可有效。
, 百拇医药
在一般情况下,肉毒碱在人体肾脏和肝脏合成,也可以通过食物获得。对LSM的治疗应注意下列问题:(1)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或含中链及短链脂肪酸饮食,减少脂肪在肌纤维内过多沉积。(2)改一日3餐为一日多餐,减少糖原转化为脂肪。(3)进食富含肉毒碱的牛羊肉和牛奶制品[4]。服用激素、肉毒碱、ATP、辅酶A可使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好转,单用激素治疗复发者用L-肉毒碱治疗仍有效。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能为乙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导致的LSM,应用维生素B2治疗有效。
参 考 文 献
1,DiMauro S. Metabolic myopathies. In:Vinren DJ, Bruyn GW, des. Handbook of Clinic Neurology. Vol 41.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1979.194~258
2,狄晴. 脂质沉积病.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3,20:173
3,陈琳,郭重,郭玉璞,等.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166
4,莫合塔尔.吐尔逊,袁云,陈清棠,等. 脂质代谢性肌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33
(收稿2000-03-03 修回2000-06-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