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83188
儿童深部真菌病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江芸 徐道敏

    单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222002

    关键词:儿童;深部真菌病;伊曲康唑

    黑龙江医药科学9903123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运用,深部真菌病有增加趋势,如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后果严重。为此现将我科近年收治的6例儿童深部真菌病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8岁。其中白色念珠菌肺炎2例,隐球菌脑膜炎2例,播散性真菌病2例。

    1.2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真菌性肺炎均以咳嗽起病,经过较为缓慢,伴有发热、气喘、两肺密集细湿罗音,甚至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症状体征。隐球菌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呕吐,晚期出现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播散性真菌病都有高热,肝脾淋巴结显著肿大,其中1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儿因腹腔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另1例初期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晚期合并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白细胞9.7×109/L~15.6×109/L,全部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1例肝功能异常及阻塞性黄疸,3例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总数约在0.05~0.5/L,主要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均低,蛋白常在2g/L以上,墨汁染色涂片见新型隐球菌,1例痰涂片见菌丝,1例支气管镜下见粘膜糜烂、出血,取分泌物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生长。4例胸片表现为斑片状粟粒影,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MRI提示脾脏呈现肉芽肿样改变,2例淋巴结活检,1例检出隐球菌孢子,2例骨髓检查为增生性改变。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停用抗生素或选用窄谱抗生素、输血浆及免疫增强剂。抗真菌药: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4例患儿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

    3 讨论

    3.1 致病因素

    真菌系条件致病菌,属于人体正常菌群。而激素免疫抑制剂可削弱内皮网状系统,同时还可使粘膜表面出现小溃疡,霉菌可由比侵入引起播散性感染[1]。本文资料6例患儿都有长期或反复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病史,其中1例在本地怀疑“肾病”。口服强的松1年。

    3.2 误诊分析

    入院后首诊皆误诊为其它疾病,住院1~4周方才确诊。因此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应随时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真菌性肺炎胸片显示为网状粟粒状改变时应与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本文1例白色念珠菌肺炎曾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给予抗痨治疗,病情仍进行性恶化,直到患儿吐胶冻样痰,才考虑到真菌性肺炎,所以应仔细分析胸片结合临床表现作出正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有资料报道隐球菌引起的播散性感染,肝脾不受累,而本资料的2例全身播散性真菌病均由隐球菌引起,伴有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这在以往罕有报道。对于该类患儿在做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排除恶性肿瘤后,应考虑到播散性真菌感染。真菌引起的全身感染特别容易侵犯肾脏,所以应反复做尿培养及涂片及其它一些如鼻咽分泌物、痰,血做沙博培养或涂片检查。
, http://www.100md.com
    3.3 治疗及预后

    在第三代抗真菌药出现以后,临床上治疗深部真菌病往往选用二性霉素B,由于深部真菌病到确诊时往往已经误诊一段时间,患儿全身状况较差,并且二性霉素B毒性较大临床上没有成功的病例。近来我们给予1例白色念珠菌肺炎患儿第三代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口服,临床效果显著,总疗程半年,门诊随访未梢血像、肝功能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清怡,朱畅宁,方利君.儿童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中华医学杂志,1974;54:549

    (1998-06-22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