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3247
碘伏消毒剂致输液反应7例
http://www.100md.com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杨玉环 蒋伟霞

    单位:杨玉环(解放军第五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蒋伟霞(解放军第五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

    关键词:护理学;碘伏;输液反应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000131

    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22(2000)01-0074-01▲

    碘伏对各类细菌、病菌、芽孢、真菌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具有无刺激、无腐蚀、自然脱色、无需脱碘的特点,对皮肤及密封瓶盖的消毒可一次性完成且效果可靠,与“一碘二酒”(即先用2%碘酒消毒一遍,再用75%酒精消毒两遍)[1]相比较,既省时又经济。目前,各医疗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可致碘伏消毒剂渗漏于密封瓶内,返流液体中发生输液反应。我科因这些原因发生7例输液反应。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5例;年龄31~56岁,平均48岁。按医嘱静脉输液,液体种类有:5%GS、10%GS、0.9%NaC1液,药品为10%KC1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1.2 操作方法及治疗:遵医嘱备药,擦液体瓶,检查液体质量,启易拉盖,露出胶塞中心部,碘伏棉签消毒胶塞后取12号针头加入所需药品,再将输液器插入密封瓶内,常规输入,滴数为50~80滴.min-1。当液体输入50~80 ml时,病人出现寒战、发冷、面色苍白,即停止输液,给予肌肉注射非那根25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后症状好转。

    2 原因分析

    2.1 肉眼检查见残留液清亮,无沉淀、混浊、杂质、变色等,但液体表层可见大小不等的泡沫。
, 百拇医药
    2.2 将残留液送检:未加10%KC1的葡萄糖溶液经淀粉指示剂法测定,呈阳性反应,证明液体中有游离碘。而在加入10%KC1注射液的液体及未加10%KC1的0.9%NaC1液,经淀粉指示剂法测定,呈阴性反应,无游离碘存在。这是因为,液体中的KC1、NaC1可与游离碘结合为KI、NaI,故呈阴性。

    2.3 密封瓶铝盖中心部为塑料易拉盖,启盖后,胶塞中心部暴露,而铝盖与胶塞外周有空隙。

    2.4 操作者持棉签蘸碘伏过量,消毒后有少量碘伏消毒液积存于铝盖与胶塞表面的空隙内。

    2.5 输液器针头为16号,加药针头为12号,均较粗,加之针头刺入密封瓶内的角度不符合要求,即针梗与瓶塞面垂直,呈90°角刺入,则针头的针尖斜面与瓶塞面全部切割,被切割的瓶塞形状大小与针梗内径相等[2],针眼内径大,积存于胶塞表面的碘伏消毒剂顺针眼渗漏于瓶内。
, 百拇医药
    2.6 胶塞含胶量低,弹性差,针头刺入后易被切割而受损。

    2.7 使用的输液器为江苏郑中输液器厂出品,经本院控感科监测合格,无热源。

    3 讨论

    3.1 碘伏消毒剂是碘与聚乙烯吡酪烷酮相结合的产物,其渗漏于加有10%KC1的液体中,K和I亲合力强,生成KI,高浓度的KI对肌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游离出的载体即聚乙烯吡咯烷酮,只能口服,不能注入静脉。加之碘伏为外用消毒剂,含杂质,随液体进入人体后,由于化学反应,引起药物质的变化,另一方面杂质进入体内而导致输液反应。

    3.2 载体聚乙烯吡咯烷酮是皂性物质,进入液体后,轻微震荡即可出现大小不等泡沫。

    4 预防措施

    4.1 教育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杜绝由于工作粗疏而造成输液反应。
, 百拇医药
    4.2 消毒胶塞中心部时,棉签蘸碘伏适量,以消毒后胶塞表面与铝盖空隙内无碘伏液积存为宜。消毒后待其稍干,不要立即插入输液针头。

    4.3 针头刺入密封瓶时,针尖、针梗与胶塞面呈60°角为宜[2],一般不宜使用12号针头向瓶内加药。

    4.4 建议药械科选定含胶量高的胶塞,保证质量,减少不安全因素。

    综上所述,碘伏消毒致输液反应,临床不多见,其机理还需进一步证实。7例患者提示我们在护理操作上还需进一步加强环节质量的监控,以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输液反应。

    作者简介:杨玉环(1963—),女,回族,主管护师

    参考文献:

    [1]张美娟.强力碘一次性消毒密封瓶盖效果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7,1(1):10-11.

    [2]曹韫华.针头插入密封瓶内角度对液体中杂质及胶塞含量的效果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1997,9(13):479.

    收稿日期:1998-03-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