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83268
迟发性运动障碍12年随访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邢芝青 朱洪 卫祖华

    单位:邢芝青(211123 南京青龙山精神病院); 朱洪(211123 南京青龙山精神病院); 卫祖华(211123 南京青龙山精神病院)

    关键词:迟发性运动障碍;随访;预后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000209 摘 要:目的:探讨迟发性运动障碍(TD)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分,对23例住院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进行12年随访。 结果:进步11例,无变化5例,加重7例。原TD恢复的6例病人全部复发。 结论:TD缓解与性别、药物及TD部位无关,随年龄增加TD症状会复发,缓解率下降。TD的长期预后不良。

    A 12 years follow-up study on tardive dyskinesia

, 百拇医药     Xing Zhiqing Zhu Hong Wei Zhuhua

    (Qinglongshan Mental Hospital,Nanjing 211123)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the prognosi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tardive dyskinesia (TD). Method:23 patients with TD had been followed-up for 12 years, and assessed with AIMS. Results:11 patients were improved, 5 patients were no change, the other 7 patients worsened. All 6 patients who recovered originally relapsed. Conclusion:It is suggested that remission of TD is not linked to patient's sex, drugs and positions of T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atient's age, the symptoms of TD may relapse,while the remission rate decrease. In addition,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D is bad.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Tardive dyskinesia Follow-up Prognosis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精神科临床的一个常见的重要问题,对TD发病初期随访报告较多,但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TD的影响如何,尚缺乏资料。为了解TD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作者对23例TD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从而探讨TD长期预后及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1987年对我院住院患者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进行迟发性运动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确诊TD者90例。12年后随访时仍在院的有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5.9±8.6)岁;平均病程(27.5±9.3)年;平均住院时间(19.7±5.4)年。

    2 方法
, http://www.100md.com
    本次随访仍采用AIMS评分,由3位评定员评定。按AIMS总分降低或增高的百分率判定疗效:痊愈为症状全部消失;进步为总分下降≥30%;无变化为总分±30%之内;加重为总分增高>30%。

    药物日剂量增减标准(折合氯丙嗪剂量):①药量增加为平均日剂量增加≥100mg;②药量减少为平均日剂量减少100mg以上;③药量无变化为平均日剂量改变在±100mg之间。

    2 结果

    2.1 AIMS评分

    23例TD患者于1987年AIMS平均得分为(4.3±1.8),随访时平均为(3.9±2.2),两者无显著差异(t=0.25,P>0.05);随访时进步11例(47.8%),加重7例(30.5%),无变化5例(21.7%)。以进步11例为缓解组,则未缓解组12例。

, 百拇医药     2.2 性别、年龄与TD预后

    男18例,症状缓解者9例;女5例,症状缓解者2例,男女间缓解率无显著差异(χ2=0.01,P>0.05)。缓解组平均年龄(55.7±6.7)岁,未缓解组平均(56.1±10.4)岁,两组亦无显著差异(t=0.01,P>0.05)。

    2.3 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变动与TD预后

    缓解组药量增加2例,减少1例,不变8例;未缓解组分别为4、3和5例。显示药物变动与TD预后无明显联系(χ2=1.17,P>0.05)。

    2.4 TD部位与TD预后

    面部TD者22例,其中缓解9例,无变化4例,加重9例。有四肢TD者17例,其中缓解6例,无变化5例。加重6例。有躯体TD者3例,其中缓解1例,加重2例。各型TD之间无显著差异。
, http://www.100md.com
    2.5 与1990年随访结果比较

    我们曾于1990年对该23例进行随访,AIMS平均分值(2.0±1.7),同此次随访相比无明显差异 (t=0.88,P>0.05)。1990年时痊愈6例,进步12例;而此次随访无痊愈,进步11例,两次进步率存在显著差异(t=2.2,P<0.05),且1990年随访时痊愈的6例TD病人这次随访时全部复发。

    3 讨论

    关于TD短期随访的报告,国内外报道很多,大多数学者调查研究认为,TD的缓解率与性别、药物变动的关系不大,倾向于自动缓解。伍澄夏2年随访报道TD缓解率为54.8%[1]。Jest等报道21例TD,随访7~18个月,缓解率为57.1%。Smith等综合了5篇文章共有97例,随访数月至5年,缓解率为63.3%[1]。八木刚平对20例TD的长期随访报道,10年后缓解率为45%,复发率为25%[2]。本组23例的12年随访,缓解率为47.8%,复发率为26.1%,与八木刚平的结果一致。
, 百拇医药
    影响TD预后因素以及复发的原因,伍澄夏等报道41例TD 2年后随访,TD缓解与性别、年龄、药物变动情况,以及TD的类型均无显著关系[1]。Seeman(1981)的调查认为,TD发病后停药组与不停药组2年后的恢复无明显差异[2]。本组经12年随访缓解率与性别、药物变化、TD类型无显著关系,与以上报告一致。Jeste等(1979)认为,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服用(平均10.8年)是TD不可逆的重要因素之一[2]。Smith等(1980)分析以往流行病学资料,指出TD的缓解率与年龄成反比,60岁以下的TD改善率比高龄者高3倍[2]。本组病例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者;6例复发的TD病人,3例60岁以上,2例55岁以上。作者还将同组TD病人3年后随访结果(缓解率78.3%),与本次12年后随访结果(缓解率47.8%)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患者年龄增高,缓解率的下降具有显著差异。八木刚平也认为,TD的长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其发生的年龄,虽然年轻者多为可逆型,但在长期连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高,其预后并不乐观[2],本组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原因可能是TD早期对DA系-Ach系-GABA系整复作用,其整复效果随年龄增大而减弱的缘故。我们认为,要探讨年龄增高及长期连用抗精神病药对TD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10年以上的长期观察是必要的。本研究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随访例数有限,难以全面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伍澄夏,方少心.迟发性运动障碍两年随访结果报道.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79

    2.八木刚平(张介杰译).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长期预后.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5,3:182

    收稿日期:1999-11-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