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与盆腔炎性包块的CT诊断(附14例分析)
作者:查二南 冯掌凤 钱向宇 施海华 孙建松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浙江桐乡314500
关键词:妊娠;异位;子宫附件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000632
[中图分类号]R714.22;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062(2000)06-0447-02
CT diagnosis of ectopic pregnancy and pelvis abscess (analysis of 14 cases)
ZHA Er-nan,FENG Zhang-feng,QIAN Xiang-yu,SHI Hai-hua,SUN Jian-song
, http://www.100md.c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ongxiang,Tongxiang Zhejiang 314500,China )
宫外孕与盆腔炎性包块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两者在CT图像 上表现相似,但又各具特点,陈旧性宫外孕与炎性包块有时 难于鉴别。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宫外孕与8例盆腔炎 性包块病人,就CT表现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住院病人,年龄22~47岁,平均30.7岁。就诊时临床症状均为腹痛,体检时下腹部压痛,可扪及包块。其中3例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3例尿TT检查阳性,5例血 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8.6×109/L以上。
全部病人曾作B超检查。有5例探测到不均质回声,有6例 囊实性包块和液性暗区。所有病人手术前作CT平扫,其中4例平 扫后作CT增强扫描。
, 百拇医药
CT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向上,层距层厚各10mm,兴趣区层 厚5mm,扫描前口服造影剂待膀胱充盈,或用造影剂保留灌肠后 开始扫描。
2 结果
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6例宫外孕和8例炎性包块。
6例宫外孕中年龄22~31岁,平均27.7岁。就诊时腹痛时间 6~47天。CT表现呈囊实性团块,块影密度不均,旋涡状(图1), 月云状,囊实混杂,边缘光整(图2),4例伴有盆底积液。2例CT 增强后块影内部不规则轻度强化。
图1 宫外孕包块,CT平扫。块影位于子宫右后方,外缘清楚,包块内密度不均匀,混杂,其高密度影呈旋涡状。
, http://www.100md.com
图2 宫外孕包块,CT平扫。块影位于子宫右后方,与子宫粘连并推压 子宫向左前方移位。高密度影位于块影中央,周围低密度影CT 值32.3Hu,块影边缘清楚。
8例炎性包块年龄24~47岁,平均33岁。就诊时腹痛时间5~30天。炎性包块呈中心密度低,外缘密度高的囊性改变 (图3)。边缘不规则厚壁,伴有盆内低积液(图4)。慢性脓肿壁 厚,中心密度略高,与陈旧性宫外孕相似。2例CT增强后病灶内 部不增强,囊壁明显强化。
图3 炎性包块,CT平扫。包块位于子宫左侧,呈分隔多房囊状,囊液密度均匀,CT值16.9Hu,囊壁光滑。
图4 炎性包块,CT平扫。包块位于子宫右侧,与子宫粘连,厚壁单房囊状,囊液密度均匀,子宫直肠陷窝液体聚积。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宫外孕所形成的血肿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包块。其大 小不定,本文病例中最大约78mm×86mm×80mm,最小的仅20mm×20mm ×20mm,部分病灶可为不规则密度,外缘呈分叶状。由于孕囊 破裂后持续反复的出血,有时呈葫芦形或花瓣样改变[1]。大多数块影在宫体平面最明显,宫外孕包块一般单个病灶存在, 大多位于盆腔内子宫一侧的侧后方。块影较大时可一直延伸至 子宫直肠陷窝,并推移子宫向一侧移位。由于陈旧性宫外孕 包块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出血后血液成份分解,血凝块溶解[2],以及新出血再度渗入其中的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表现使 包块内部密度不均,散在的斑片状低密度区与高密度影共存[3]。由于出血的速度快慢与出血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包块 在CT图像上呈大片旋涡样改变或包块中央部较高密度,周缘部 淡密度的月晕样改变[1]。当胚胎死亡较长时间后,血肿机化,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4],局部的感染及炎症刺激,包块周边 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结缔组织包膜[5],当CT平扫时可见边缘较 为清晰,内部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包块,在CT增强扫描时,表现 为包块周围和内部轻度不规则强化。子宫一侧软组织包块合并 子宫直肠陷窝积血是宫外孕的特异征象[6]。其液体量的多少 与CT值的高低与发病时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距发病时间越短,CT值较高,而距发病时间越长,CT值就低,这是新鲜出血与陈 旧出血后液化的区别,一般新鲜出血CT值在50Hu左右,而液化后 的CT值近水样密度。
, http://www.100md.com
炎性包块的形态与陈旧性宫外孕表现类似,呈圆形或类 圆形,有时呈数个囊性病变聚集成团的分叶状块影,可发生在 盆腔内宫体底一侧或两侧的附件区,较大的块影有时可一直 延伸到宫底上层平面,由于炎症可在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生[4], 故炎性包块可见在子宫的一侧单独发生,也常在两侧见多个 包块同时存在。炎性病变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脓性 等炎症渗出物,使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与大网膜、肠曲、盆 壁发生粘连,形成盆腔包块[4]。当CT平扫时炎性包块表现为周 缘分界不清,中心密度偏低的厚壁状软组织包块,如脓肿内有 气体存在,气液平面更有助于脓肿诊断。当注入造影剂后, 可见脓肿壁明显强化而中心脓液不强化(20Hu)的典型脓肿表现。 当大的块影内呈不均匀密度,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时可 见分房[7],呈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改变。可与周围器官有不同程 度粘连[8]。这与宫外孕CT增强有明显区别。子宫直肠陷窝积液 也是炎性包块同时存在的一个伴随表现,其CT值一般在15~20H u。距发病时间越长其CT值越高,故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时,子宫 直肠陷窝积液的CT值可在20Hu左右。
, 百拇医药
陈旧性宫外孕需与慢性炎性包块鉴别[9]。在CT图像上虽有 相似之处,但有所不同,囊实性包块为宫外孕较特征性表现 ,而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的包块一般为炎性包块所特有。对照区别可明确诊断。
查二南: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程建敏,黄正顺,吴恩福.陈旧性输卵管内妊娠的CT诊 断(附7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79.
[2]谢建华,谭长连.5例输卵管内妊娠的CT诊断.湖南医 学,1998,15(4):242.
[3]曹庆选,董岩,蔡嘉兴,等.输卵管妊娠的CT诊断(附 四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6):412.
, http://www.100md.com
[4]赵克忠主编.妇产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97:36~40.
[5]张在沛,胡兵,李红.陈旧性异位妊娠的CT诊断(附八 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37.
[6]李毅红.输卵管妊娠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实用放射学 杂志,1998,14(8):498.
[7]王丽萍,孙丽敏.妇科盆腔包块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 杂志,1999,15(2):101.
[8]郭存英,王冠民,郭向东,等.女性盆腔肿块的CT诊断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4):365.
[9]陈自谦,杨斌,李苏建.急腹症CT和超声诊断.第一版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33~240.
(2000-03-23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浙江桐乡314500
关键词:妊娠;异位;子宫附件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000632
[中图分类号]R714.22;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062(2000)06-0447-02
CT diagnosis of ectopic pregnancy and pelvis abscess (analysis of 14 cases)
ZHA Er-nan,FENG Zhang-feng,QIAN Xiang-yu,SHI Hai-hua,SUN Jian-song
, http://www.100md.c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ongxiang,Tongxiang Zhejiang 314500,China )
宫外孕与盆腔炎性包块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两者在CT图像 上表现相似,但又各具特点,陈旧性宫外孕与炎性包块有时 难于鉴别。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宫外孕与8例盆腔炎 性包块病人,就CT表现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住院病人,年龄22~47岁,平均30.7岁。就诊时临床症状均为腹痛,体检时下腹部压痛,可扪及包块。其中3例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3例尿TT检查阳性,5例血 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8.6×109/L以上。
全部病人曾作B超检查。有5例探测到不均质回声,有6例 囊实性包块和液性暗区。所有病人手术前作CT平扫,其中4例平 扫后作CT增强扫描。
, 百拇医药
CT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向上,层距层厚各10mm,兴趣区层 厚5mm,扫描前口服造影剂待膀胱充盈,或用造影剂保留灌肠后 开始扫描。
2 结果
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6例宫外孕和8例炎性包块。
6例宫外孕中年龄22~31岁,平均27.7岁。就诊时腹痛时间 6~47天。CT表现呈囊实性团块,块影密度不均,旋涡状(图1), 月云状,囊实混杂,边缘光整(图2),4例伴有盆底积液。2例CT 增强后块影内部不规则轻度强化。
图1 宫外孕包块,CT平扫。块影位于子宫右后方,外缘清楚,包块内密度不均匀,混杂,其高密度影呈旋涡状。
, http://www.100md.com
图2 宫外孕包块,CT平扫。块影位于子宫右后方,与子宫粘连并推压 子宫向左前方移位。高密度影位于块影中央,周围低密度影CT 值32.3Hu,块影边缘清楚。
8例炎性包块年龄24~47岁,平均33岁。就诊时腹痛时间5~30天。炎性包块呈中心密度低,外缘密度高的囊性改变 (图3)。边缘不规则厚壁,伴有盆内低积液(图4)。慢性脓肿壁 厚,中心密度略高,与陈旧性宫外孕相似。2例CT增强后病灶内 部不增强,囊壁明显强化。
图3 炎性包块,CT平扫。包块位于子宫左侧,呈分隔多房囊状,囊液密度均匀,CT值16.9Hu,囊壁光滑。
图4 炎性包块,CT平扫。包块位于子宫右侧,与子宫粘连,厚壁单房囊状,囊液密度均匀,子宫直肠陷窝液体聚积。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宫外孕所形成的血肿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包块。其大 小不定,本文病例中最大约78mm×86mm×80mm,最小的仅20mm×20mm ×20mm,部分病灶可为不规则密度,外缘呈分叶状。由于孕囊 破裂后持续反复的出血,有时呈葫芦形或花瓣样改变[1]。大多数块影在宫体平面最明显,宫外孕包块一般单个病灶存在, 大多位于盆腔内子宫一侧的侧后方。块影较大时可一直延伸至 子宫直肠陷窝,并推移子宫向一侧移位。由于陈旧性宫外孕 包块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出血后血液成份分解,血凝块溶解[2],以及新出血再度渗入其中的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表现使 包块内部密度不均,散在的斑片状低密度区与高密度影共存[3]。由于出血的速度快慢与出血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包块 在CT图像上呈大片旋涡样改变或包块中央部较高密度,周缘部 淡密度的月晕样改变[1]。当胚胎死亡较长时间后,血肿机化,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4],局部的感染及炎症刺激,包块周边 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结缔组织包膜[5],当CT平扫时可见边缘较 为清晰,内部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包块,在CT增强扫描时,表现 为包块周围和内部轻度不规则强化。子宫一侧软组织包块合并 子宫直肠陷窝积血是宫外孕的特异征象[6]。其液体量的多少 与CT值的高低与发病时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距发病时间越短,CT值较高,而距发病时间越长,CT值就低,这是新鲜出血与陈 旧出血后液化的区别,一般新鲜出血CT值在50Hu左右,而液化后 的CT值近水样密度。
, http://www.100md.com
炎性包块的形态与陈旧性宫外孕表现类似,呈圆形或类 圆形,有时呈数个囊性病变聚集成团的分叶状块影,可发生在 盆腔内宫体底一侧或两侧的附件区,较大的块影有时可一直 延伸到宫底上层平面,由于炎症可在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生[4], 故炎性包块可见在子宫的一侧单独发生,也常在两侧见多个 包块同时存在。炎性病变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脓性 等炎症渗出物,使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与大网膜、肠曲、盆 壁发生粘连,形成盆腔包块[4]。当CT平扫时炎性包块表现为周 缘分界不清,中心密度偏低的厚壁状软组织包块,如脓肿内有 气体存在,气液平面更有助于脓肿诊断。当注入造影剂后, 可见脓肿壁明显强化而中心脓液不强化(20Hu)的典型脓肿表现。 当大的块影内呈不均匀密度,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时可 见分房[7],呈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改变。可与周围器官有不同程 度粘连[8]。这与宫外孕CT增强有明显区别。子宫直肠陷窝积液 也是炎性包块同时存在的一个伴随表现,其CT值一般在15~20H u。距发病时间越长其CT值越高,故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时,子宫 直肠陷窝积液的CT值可在20Hu左右。
, 百拇医药
陈旧性宫外孕需与慢性炎性包块鉴别[9]。在CT图像上虽有 相似之处,但有所不同,囊实性包块为宫外孕较特征性表现 ,而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的包块一般为炎性包块所特有。对照区别可明确诊断。
查二南: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程建敏,黄正顺,吴恩福.陈旧性输卵管内妊娠的CT诊 断(附7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79.
[2]谢建华,谭长连.5例输卵管内妊娠的CT诊断.湖南医 学,1998,15(4):242.
[3]曹庆选,董岩,蔡嘉兴,等.输卵管妊娠的CT诊断(附 四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6):412.
, http://www.100md.com
[4]赵克忠主编.妇产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97:36~40.
[5]张在沛,胡兵,李红.陈旧性异位妊娠的CT诊断(附八 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37.
[6]李毅红.输卵管妊娠的CT诊断(附3例报告).实用放射学 杂志,1998,14(8):498.
[7]王丽萍,孙丽敏.妇科盆腔包块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 杂志,1999,15(2):101.
[8]郭存英,王冠民,郭向东,等.女性盆腔肿块的CT诊断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4):365.
[9]陈自谦,杨斌,李苏建.急腹症CT和超声诊断.第一版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33~240.
(2000-03-23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