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患者用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检测与分析
作者:张惠芸 张玉臣 尚德明
单位:张惠芸(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山东济南 250021);张玉臣(泰安市中心医院);尚德明(泰安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1307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与其病情的关系,我们对360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有关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男327例,女33例;年龄16~57岁,平均37.27岁。临床分型为急性肝炎46例,慢性肝炎262例,肝硬化52例。
采用无锡石中光学仪器厂产MCX-5A型微循环显微摄影、电脑综合定量闭路电视系统,于室温20℃平静状态下测患者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状态,根据田氏加权积分标准进行评价。采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产RG-9411单道血流图仪检测肝血流图,患者于室温20℃平静状态下静卧,将电极置肝区,测定各波波幅和时间,并对收缩波(hS)、舒张波(hD)、舒张收缩指数(hD/hS)进行相关分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各型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和权积分均高于正常值,其异常程度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增高(见表1);而hS、hD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则依次降低,hD/hS依次增高(见表2)。
表1 各型肝炎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比较(±S) 型别
例数
甲臂微循环
形态
流态
袢周状态
, 百拇医药
总积分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46
262
52
0.93±0.44
1.23±0.67
1.42±1.03
1.17±0.61
1.56±0.77
1.78±1.24
, http://www.100md.com
0.86±0.57
1.16±0.83
1.35±0.98
3.02±0.73
3.73±0.66*
4.19±0.82**
注:与急性肝炎比较,*P<0.05;与慢性肝炎比较,**P<0.05 表2 各型肝炎肝血流图比较(±S) 型别
, 百拇医药 例数
甲襞微循环
hS
hD
hD/hS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46
262
52
0.065±0.016
0.060±0.011*
, 百拇医药
0.047±0.008**
0.042±0.012
0.040±0.010*
0.37±0.007*
0.631±0.124
0.665±0.151*
0.787±0.114△
注:与急性肝炎比较,*P<0.05;与慢性肝炎比较,**P<0.05,△P<0.0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有微循环障碍,而且不同类型肝炎的微循环障碍程度各异,病情越重,微循环障碍越明显。微循环异常程度与肝炎临床分型呈正相关。肝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管纤细,管袢模糊,管袢数减少,血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肝血流图可直接反映肝脏血液循环情况,急性肝炎时肝血流图改变较轻,而肝硬化时则改变显著,hD/hS明显增大。肝血流图变化与甲襞微循环改变相一致。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基础〔1〕,病毒性肝炎又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病情。如能阻止这一恶性循环,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预后将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学者针对肝微循环障碍试用阿托品、东莨菪硷、丹参等治疗重症肝炎,取得一定效果,也说明微循环是否改善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2〕。因此认为,动态观察肝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提供治疗依据。
4 参考文献
1,饶娴宜.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病理生理基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4:3.
2,叶维法.肝病治疗学.天津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3,307~311.
(1999-12-24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张惠芸(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山东济南 250021);张玉臣(泰安市中心医院);尚德明(泰安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1307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与其病情的关系,我们对360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有关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男327例,女33例;年龄16~57岁,平均37.27岁。临床分型为急性肝炎46例,慢性肝炎262例,肝硬化52例。
采用无锡石中光学仪器厂产MCX-5A型微循环显微摄影、电脑综合定量闭路电视系统,于室温20℃平静状态下测患者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状态,根据田氏加权积分标准进行评价。采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产RG-9411单道血流图仪检测肝血流图,患者于室温20℃平静状态下静卧,将电极置肝区,测定各波波幅和时间,并对收缩波(hS)、舒张波(hD)、舒张收缩指数(hD/hS)进行相关分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各型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和权积分均高于正常值,其异常程度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依次增高(见表1);而hS、hD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则依次降低,hD/hS依次增高(见表2)。
表1 各型肝炎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比较(±S) 型别
例数
甲臂微循环
形态
流态
袢周状态
, 百拇医药
总积分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46
262
52
0.93±0.44
1.23±0.67
1.42±1.03
1.17±0.61
1.56±0.77
1.78±1.24
, http://www.100md.com
0.86±0.57
1.16±0.83
1.35±0.98
3.02±0.73
3.73±0.66*
4.19±0.82**
注:与急性肝炎比较,*P<0.05;与慢性肝炎比较,**P<0.05 表2 各型肝炎肝血流图比较(±S) 型别
, 百拇医药 例数
甲襞微循环
hS
hD
hD/hS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46
262
52
0.065±0.016
0.060±0.011*
, 百拇医药
0.047±0.008**
0.042±0.012
0.040±0.010*
0.37±0.007*
0.631±0.124
0.665±0.151*
0.787±0.114△
注:与急性肝炎比较,*P<0.05;与慢性肝炎比较,**P<0.05,△P<0.0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有微循环障碍,而且不同类型肝炎的微循环障碍程度各异,病情越重,微循环障碍越明显。微循环异常程度与肝炎临床分型呈正相关。肝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管纤细,管袢模糊,管袢数减少,血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等。肝血流图可直接反映肝脏血液循环情况,急性肝炎时肝血流图改变较轻,而肝硬化时则改变显著,hD/hS明显增大。肝血流图变化与甲襞微循环改变相一致。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基础〔1〕,病毒性肝炎又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病情。如能阻止这一恶性循环,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预后将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学者针对肝微循环障碍试用阿托品、东莨菪硷、丹参等治疗重症肝炎,取得一定效果,也说明微循环是否改善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2〕。因此认为,动态观察肝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提供治疗依据。
4 参考文献
1,饶娴宜.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病理生理基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4:3.
2,叶维法.肝病治疗学.天津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93,307~311.
(1999-12-24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