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8期
编号:10283863
血浆置换术治疗幼儿皮肌炎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8期
     作者:陈灵 赵学良 赵善瑞

    单位:130021 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暨中日联谊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824 幼儿皮肌炎是一种严重而比较少见的结缔组织病。以皮肤损害及横纹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严重皮肤溃疡、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肌痛;随着肌无力的进展可产生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自从采用血浆置换术以来,严重幼儿皮肌炎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们治疗的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4岁,因四肢肌无力1年,双眼睑水肿,红斑8个月,先后于1996年8月8日第1次入院,1997年8月4日第8次入院。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无力,表现为行走困难,只能勉强走几步,不能下蹲,不敢坐。双手持物困难。肌无力以四肢近端明显,呈对称性,伴有肌压痛,病情进行性加重。8个月来双侧眼睑水肿,伴有红斑,躯干出现多种形态的皮疹及多处溃疡,如红斑、斑丘疹,并有少许白色液体渗出。体检:体温37.5℃,发育营养欠佳,神志清晰,肩部皮肤略有硬韧感,躯干皮肤散在红色充血性皮疹。肩部、腋窝、颈部、双手指指关节伸侧有近20处浅表溃疡,颜面皮肤发红,轻度脱屑。右上眼睑呈“眼镜状红斑”。右颌下触及1.0×1.0 cm淋巴结,无触痛。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双下肢肌力Ⅳ级,双手握力差,四肢肌张力大致正常。实验室检查:第1次入院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全部异常,至第5次入院即行第6次血浆置换术后,已全部正常。第1次住院血常规:红细胞2.99×1012/L,血红蛋白79 g/L,至第7次住院血常规:红细胞4.28×1012/L,血红蛋白108 g/L。经抗炎、对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别是从第2次入院开始,每隔1~1.5个月做2次血浆置换治疗,病情于第2次血浆置换术后有好转,第6次血浆置换术后病情则明显好转。无发热,无肌压痛,肌力明显恢复。继续定期做血浆置换治疗,现已能爬上窗台玩耍,能持物及做精细动作,能长时间在室外玩耍,能行走120米路。体检:体温36.5℃,一般状态好,无皮肤溃疡,颜面无水肿,仍可见“眼镜状红斑”,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该患儿先后8次住院,行血浆置换12次,每次均120~150 ml,现已好转出院,并正在随访之中。
, http://www.100md.com
    例2 女,5岁,因颜面红斑,水肿、全身肌无力半年,加重半月于1993年11月4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肉无力,行走易跌倒、起蹲困难,上眼睑及鼻梁两侧出现红斑,颜面部水肿,脱屑,不能独自上下楼梯,半月前感冒后症状加重,全身肌肉无力,不能翻身,不能坐起及行走,吞咽困难;3天前双侧球结膜出现出血点,进食困难,故来我院。体检:体温37.8℃,体重16 kg,病情危重,一般状态极差,被动仰卧位,慢性病容,极度消瘦,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弹性差,可见30多处皮损,有的化脓,感染达真皮层。颜面部水肿,双眼睑、鼻梁两侧,颊部可见红斑,上眼睑红肿,脱屑,色素沉着。双侧球结膜出血,口唇红、干燥、张口困难。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2.0 cm,脾肋下1.0 cm。四肢关节活动受限,无红肿,肌肉握痛阳性。四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低下,双膝腱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心肌三酶均有轻度升高,抗“O”1∶200,类风湿因子阴性,免疫球蛋白IgG 7.6 g/L,IgA 1.02 g/L,IgM 1.10 g/L,C3 0.571;抗核抗体阴性。病理报告:横纹肌有肿胀,间质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真皮水肿,有少量炎症渗出物。给予综合治疗,共住院90天,行血浆置换术6次。由入院时极度消瘦,全身肌肉疼痛,多处皮损化脓感染,整夜哭闹不止,不能翻身,吞咽困难,肌张力低下,肌力Ⅰ级好转至能正常进食,体重增至18 kg,全身皮损痊愈,能够坐起及行走,四肢肌力Ⅳ级,好转出院。

    讨论:血浆置换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是将患儿的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使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弃去分离出的血浆或血浆中的病理蛋白部分,另外补充一定量的血浆。这样可以清除循环中的大多数有害物质,尤其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我们采用的是国产滤膜式血浆分离器,属于非选择性的血浆置换。2例共进行血浆置换18次,每次均无不良反应。本组2例皮肌炎发病早、病程长,临床症状重;应用激素,中药、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而改用血浆置换方法,均取得明显满意疗效,目前仍在随访之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