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1治疗老年性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楼慧玲
单位:510180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关键词:G(M1)神经节苷脂;脑血管意外
实用医学杂志000237摘要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苷脂(GM1)治疗老年性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GM1治疗组28例,用GM1 100 mg加入5%葡萄糖(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21 d,后改为20~40 mg肌注,每日1次,维持4~6周;对照组30例,用活脑灵或脑活素20~30 ml加入5%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 d为1个疗程。评价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4.3%,30%,有效率92.9%,70%,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25)。结论:GM1对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急性脑卒中目前有很多治疗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是溶栓,使阻塞血管再通及预防神经坏死,而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只能是给予中性治疗或手术治疗。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存在于细胞膜,具有神经修复和促再生长作用,能保护受伤的脑组织免受兴奋性神经毒素的损害,减轻脑水肿,减少病灶周围组织细胞坏死,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本文对我科1997年4月~1998年12月使用GM1治疗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做总结,并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入选病例均按中华医学会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经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和(或)MR检查确诊。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改良SSS评分)疾病程度为中、重度,均未给予溶栓治疗,因经济问题未完成治疗疗程的不参予评价。治疗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76岁(64~88岁),其中脑梗塞18例,脑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随机选择以往用活脑灵或脑活素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岁(60~90岁),其中脑梗塞19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GM1 100 mg加入5% 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21 d,然后改为20~40 mg肌注,每日1次,维持4~6周。对照组:活脑灵或脑活素20~30 ml加入5%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 d为1个疗程,一般用2个疗程以上。
, http://www.100md.com
对两组患者伴有脑水肿、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
1.3 疗效评定 根据改良SSS评分法,对入院时和出院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价。基本痊愈:S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SSS评分减少46%~89%;进步:S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SSS评分变化在18%以下;恶化:SSS评分增加大于18%。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59,P<0.01,**χ2=4.92,P<0.025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GM1的活性成份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国外实验已证实它能通过血脑屏障,嵌入细胞
壁,模仿内源性神经节苷脂的某些功能,促进神经轴索的生长,激活神经营养因子,抑制兴奋性毒性产物(兴奋性氨基酸EEAS)对神经元的损害,并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潜在的代谢机制阻止损害的发展;保护未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受损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明显的治疗保护作用[1,2]。张天锡等[3]试验表明,GM1可恢复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和细胞内Ca2+超载,减轻病理性损害,于缺血早期应用可稳定细胞及突触膜结构,保护泵机能,减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脑细胞损伤及减轻脑水肿。
急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主要是由于缺血、出血、缺O2等致原发性或继发性脑神经损害,与兴奋性氨基酸(EAAS)受体过度兴奋及Na+-K+-ATP酶,Ca2+-Mg2+-ATP酶失活和细胞内Ca2+超载有关[4,5]。GM1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轴索的生长,对急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使用GM1治疗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显效率64.3%,有效率92.9%,与国外报道[6]基本一致,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中,我们还观察到治疗组使用脱水剂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患者的神志智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比较治疗前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CT或MR,其血肿的吸收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因本组病例太少未能做统计学比较。
, 百拇医药
目前,急性脑卒中、冠心病、癌症是老年人病死的三大主要因素。急性脑卒中起病急,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感染、心衰及肝肾功能衰竭等,用溶栓治疗有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早期有时难以区别出血或梗塞。GM1无任何副作用,对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均有效且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GM1与溶栓药一样,也宜尽量早期足量应用。Lenzi等[7]主张起病5 h内给药,首剂200 mg,12 h后100 mg。连用11~21 d,疗效显著。但如停用GM1,效果可消失。笔者用静脉治疗后再给予小剂量(20~40 mg)肌注维持,对智力、记忆力及肢体功能恢复均有改善,可能与GM1持续增强营养因子作用,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有关,且无副作用。对老年性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不失为一良药,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Skaper SD,Loon A. Monosialogangliosides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nal repaiprocesses. J Neurotrauma,1992,9:507.
, 百拇医药
2,张文华,柴 红.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18(3):118~120.
3,张天锡,孙青芳,李 锐,等. 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局灶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综合临床医学,1997,13(5):1~4.
4,董 强,董为伟,王 伟,等. 受体滥用依赖拮抗剂神经节苷脂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4):193.
5,Papo I,Benedetti A,Carteri A,et al. Monosialoganglioside in subarachnoid hemmorrhage,Stroke,1991,22:22.
6,Argentino C,Sacchetti ML,Toni D,et al. GM1 ganglioside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1989,20:1143~1147.
7,Lenzi GL,Grigoletto F,Gent M,et al. Early treatment of stroke with monosialoganglioside GM1: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of the early stroke trial. Stroke,1994,25(8):1552~1557., http://www.100md.com
单位:510180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关键词:G(M1)神经节苷脂;脑血管意外
实用医学杂志000237摘要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苷脂(GM1)治疗老年性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GM1治疗组28例,用GM1 100 mg加入5%葡萄糖(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21 d,后改为20~40 mg肌注,每日1次,维持4~6周;对照组30例,用活脑灵或脑活素20~30 ml加入5%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 d为1个疗程。评价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4.3%,30%,有效率92.9%,70%,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25)。结论:GM1对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急性脑卒中目前有很多治疗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是溶栓,使阻塞血管再通及预防神经坏死,而出血性卒中急性期只能是给予中性治疗或手术治疗。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存在于细胞膜,具有神经修复和促再生长作用,能保护受伤的脑组织免受兴奋性神经毒素的损害,减轻脑水肿,减少病灶周围组织细胞坏死,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本文对我科1997年4月~1998年12月使用GM1治疗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做总结,并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入选病例均按中华医学会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经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和(或)MR检查确诊。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改良SSS评分)疾病程度为中、重度,均未给予溶栓治疗,因经济问题未完成治疗疗程的不参予评价。治疗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76岁(64~88岁),其中脑梗塞18例,脑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随机选择以往用活脑灵或脑活素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岁(60~90岁),其中脑梗塞19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GM1 100 mg加入5% 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21 d,然后改为20~40 mg肌注,每日1次,维持4~6周。对照组:活脑灵或脑活素20~30 ml加入5%GS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 d为1个疗程,一般用2个疗程以上。
, http://www.100md.com
对两组患者伴有脑水肿、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
1.3 疗效评定 根据改良SSS评分法,对入院时和出院时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价。基本痊愈:S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SSS评分减少46%~89%;进步:S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SSS评分变化在18%以下;恶化:SSS评分增加大于18%。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59,P<0.01,**χ2=4.92,P<0.025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GM1的活性成份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国外实验已证实它能通过血脑屏障,嵌入细胞
壁,模仿内源性神经节苷脂的某些功能,促进神经轴索的生长,激活神经营养因子,抑制兴奋性毒性产物(兴奋性氨基酸EEAS)对神经元的损害,并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潜在的代谢机制阻止损害的发展;保护未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受损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明显的治疗保护作用[1,2]。张天锡等[3]试验表明,GM1可恢复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抑制脑水肿的发生和细胞内Ca2+超载,减轻病理性损害,于缺血早期应用可稳定细胞及突触膜结构,保护泵机能,减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脑细胞损伤及减轻脑水肿。
急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主要是由于缺血、出血、缺O2等致原发性或继发性脑神经损害,与兴奋性氨基酸(EAAS)受体过度兴奋及Na+-K+-ATP酶,Ca2+-Mg2+-ATP酶失活和细胞内Ca2+超载有关[4,5]。GM1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轴索的生长,对急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使用GM1治疗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显效率64.3%,有效率92.9%,与国外报道[6]基本一致,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中,我们还观察到治疗组使用脱水剂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患者的神志智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比较治疗前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CT或MR,其血肿的吸收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因本组病例太少未能做统计学比较。
, 百拇医药
目前,急性脑卒中、冠心病、癌症是老年人病死的三大主要因素。急性脑卒中起病急,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感染、心衰及肝肾功能衰竭等,用溶栓治疗有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早期有时难以区别出血或梗塞。GM1无任何副作用,对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均有效且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GM1与溶栓药一样,也宜尽量早期足量应用。Lenzi等[7]主张起病5 h内给药,首剂200 mg,12 h后100 mg。连用11~21 d,疗效显著。但如停用GM1,效果可消失。笔者用静脉治疗后再给予小剂量(20~40 mg)肌注维持,对智力、记忆力及肢体功能恢复均有改善,可能与GM1持续增强营养因子作用,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有关,且无副作用。对老年性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不失为一良药,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Skaper SD,Loon A. Monosialogangliosides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nal repaiprocesses. J Neurotrauma,1992,9:507.
, 百拇医药
2,张文华,柴 红.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18(3):118~120.
3,张天锡,孙青芳,李 锐,等. 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局灶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综合临床医学,1997,13(5):1~4.
4,董 强,董为伟,王 伟,等. 受体滥用依赖拮抗剂神经节苷脂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4):193.
5,Papo I,Benedetti A,Carteri A,et al. Monosialoganglioside in subarachnoid hemmorrhage,Stroke,1991,22:22.
6,Argentino C,Sacchetti ML,Toni D,et al. GM1 ganglioside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1989,20:1143~1147.
7,Lenzi GL,Grigoletto F,Gent M,et al. Early treatment of stroke with monosialoganglioside GM1: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of the early stroke trial. Stroke,1994,25(8):1552~155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