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84368
交叉三棱弧形针治疗肱骨干骨折2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朱辉 李学则 邵礼武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221300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000849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0)08-0772-0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8~49岁,平均27.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砸伤8 例 ,机器绞伤3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均位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类型:横断型13例,短 斜型及螺旋型9例,合并伤5例,其中胸外伤3例,脑外伤2例。

    1.1 手术方法 病人入院后,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手术 治疗。臂从麻醉下,取上臂外侧切口,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进入先游离出桡神经,将其 牵向前侧保护之,切开稍许骨折端骨膜,暴露骨折端等待复位,取2根粗细适中的弹性三棱 针,将其尖端弯成稍弧形后,选择合适角度,经皮由肱骨内、外髁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向 髓腔打入,两针在髓腔相碰后,继续打入至两针同时露出骨折端0.2~0.5cm予骨折复位 满意 后将针打入近段骨折端约5cm,此时,针尖端抵住骨内膜,固定骨折端可靠,剪除多余三棱 针部分,将针尾埋于皮下。
, http://www.100md.com
    1.2 术后处理 术后上臂用夹板四周固定,并用松紧适宜的弹性绷带缚于肘部及肩部之间 约6周左右,以加强骨折端的压迫应力促进骨痂形成,术后3周应开始肩肘关节功能锻炼,术 后4~8月待骨折愈合后,均于局麻下顺利拔针。

    1.3 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均作3月~5年的随诊,8~20周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于解剖复位和 骨愈合。2例针尾出现渗液,换药后消失,拔针后的肩肘关节经过功能锻炼后,达到正常 功能活动。

    2 讨论

    2.1 肱骨干骨折临床上常见,大多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即可取得满意效果 ,但由于上臂肌肉不是非常强壮,加之肱骨干特有的生物力学情况容易造成骨折复位、固定 的失效,以及骨折端的分离致骨不连,尤其是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交叉弹性三棱针治疗肱 骨中下段骨折,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交叉弹性三棱弧形针从肱骨内外髁向近端骨折端 沿髓腔打入,符合肱骨中下段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上臂诸肌肉的收缩及肩肘弹性绷带的 应用,有利于骨折端间的紧密接触,三棱弧形针对髓腔侧壁产生张力,增加骨折端间压应力 可促进骨痂形成、骨折愈合。由于交叉三棱针决定了一个左右平面,其棱形的锐角经过挤压 嵌入骨皮质内层后,不仅固定牢固,还能有效地克服旋转应力,呈“×”形四点固定,张力 相嵌,避免了克氏针容易自身旋转的弊病,防止骨折发生旋转和移位,使骨折端牢固固定。 本组病人全部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全部骨折愈合,就证明了这一点。用交叉三棱弧形针治 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方法简单,便于操作,避免了用钢板、螺丝钉等存在骨膜剥离广泛、组织 创伤较大、影响骨痂形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以及二次取出内固定物创伤大的缺点,优越 于梅花针及“V”形针控制骨折端的移位及旋转的能力,由于创口小、少剥离骨膜,最大限 度地减少对桡神经干扰,避免对桡神经的损伤,同时骨折端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加速骨折愈合,避免肩肘关节的粘连,但对粉碎性骨折效果不佳。

    2.2 适应证 大部分肱骨中下段骨折均可保守治疗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疗效较好。 但肱骨中下段横断型、短斜形、短螺旋形骨折是本方法良好的适应证。

    (收稿:2000-01-06 修回:2000-02-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