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84394
腔隙性脑梗塞脑功能区病损与临床表现相关性CT观察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7期
     作者:刘颖 王淑芳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烟台 264000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724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和多发的病种,其病因学明确:系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动脉和基底动脉中央部穿通支供应范围(基底节、内囊、丘脑、桥脑等)的小梗塞。用CT检查来观察探讨脑功能区病损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从病理生理角度进行讨论分析、旨在加强对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症状的认识与理解。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经CT扫描、并经临床诊断的单纯腔隙性脑梗塞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SomatohDRHCT机行头部常规横轴位平扫。OM线、层厚、层距:8~10mm、矩阵:512×512、窗宽:110、窗位:35。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临床100例中:主要表现为单纯运动性中风者53例,单纯感觉性中风者29例,腔隙征候群(典型腔隙状态)12例,无明显征象与症状者6例。

    本组病例中:患有高血压病者82例,心脏病者56例,糖尿病者41例。有79例患者有一种以上疾病。有烟、酒嗜好者43例。曾有过一次或一次以上TIAs(短暂脑缺血发作)者19例。均属高危人群组。

    2.2 CT表现 100例中,病损区域主要位于:基底节-内囊区76例,丘脑区32例,桥脑区6例。其中病灶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者24例。本组病例中:单个病灶直径>15mm的巨腔隙灶16例,分布在外囊4例,内囊2例。余均为15mm以下的腔隙性病灶。

    3 讨论

    本病发生在大脑深部,穿通支动脉的远端。病变血管直径多在40~100~500μm,无分支的终动脉,尤以基底节、内囊、丘脑和桥脑等部位好发。其病因学基础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所致。直径<10mm的病灶,发病1周内CT难以发现,3~4周后,囊性腔隙形成,CT才能显示;直径>10mm的病灶,一般也需34~27h,CT才能见到边界不清的圆形,卵圆形缺血灶[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16]。由此可见:腔隙性脑梗塞的CT征象显示,受发病时间和病灶大小的限制;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出现与严重程度,则主要由病损部位及大小来决定的。
, 百拇医药
    3.1 基底节-内囊区病损 基底节区主要是在40~50mm的扫描层面,由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组成,是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底节的神经功能联系广泛,除自身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系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丘脑等处传来的神经冲动,经苍白球发出的下行纤维,通过红核、黑质、延髓网状结构等,到达脊髓前角细胞,控制肌张力与动作协调。单纯基底节的病损仅会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尚不能构成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但基底节病变极易波及同层的内囊结构,内囊前肢的内外1/3主要为下行性投射纤维,中1/3为上行性投射纤维。内囊后肢的内1/3主要是上行性纤维,中外2/3为下行性投射纤维和少许皮质运动通路。内囊膝部主要为皮质脑干束,为运动通路之一。外囊无传导束通过,一般不产生神经系统长束损害症状。所以,当病损波及内囊时,将发生程度不同的下行神经功能及传导作用的阻滞或阻断,即使是较小而有限的病灶,也会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络作用而有较重的表现。由于上行纤维主要集中在丘脑旁内囊后肢的内1/3部位,若病损不累及此处上行网络激活系统,将不会引起患者的各种神志改变。

    另外,有一部分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在同侧。本组病例中,14例单纯运动性中风者有此表现。大脑半球内运动传导纤维(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脊髓侧束),下行时分别在延髓和延髓下部的椎体处交叉,支配对侧肢体运动,这种交叉不是100%地完全交叉,在皮质脊髓中,有约10%不交叉,下降加入同侧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内也有少量的纤维不交叉,止于同侧的颈、胸髓。这些不交叉的运动传导纤维参与支配同侧肢体运动,所以,当其受损时,就会表现出同侧肢体的功能障碍。
, 百拇医药
    3.2 丘脑区病损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它对上行网状系统、边缘系统、运动系统以及大脑皮质的活动均有重要影响。腔隙性脑梗塞的病损区位于或波及丘脑时,临床症状多较重,尤其是病灶较大,影响到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时,将会出现神志改变,本组单纯感觉性中风29例均以丘脑病损为主。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将丘脑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特异投射系统。另一是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弥散地投向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没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所以,丘脑的病损部位及大小,与临床表现相关十分密切。

    3.3 桥脑区病损 本组资料桥脑区病损16例。低位的桥脑病损(桥脑下1/3)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如交叉性瘫痪;高位的桥脑病损,(桥脑上2/3被盖部),多出现神志改变,如恍惚、昏迷等。这是因为低位的桥脑病损,主要影响皮质脊髓束运动传导纤维,而高位桥脑病损,则影响到网状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的神经传导纤维。桥脑区的病灶可以在较小时,即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其相关性显著。

    3.4 基底节-外囊病损

    本组病例无明显征象与症状者6例,均为外囊区小腔梗灶;巨腔隙性病灶有4例分布在外囊,提示外囊区病损临床表现多较轻微。

    (收稿日期99-06-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