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84552
病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8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陈云松 李华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嘉兴 314001)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906 摘要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的心律失常。方法: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心电图为85.71%,动态心电图为100%。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以单纯室性早搏最多见,偶见复合室性早搏。也可出现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持久或间歇性Ⅰ度、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

    1996年1月~1999年6月我们对84例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患者进行了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病例选择 按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和病毒性心肌炎分期与分型意见[2],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84例,男38例,女46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28岁。病程1.5~7年,平均2.6年。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在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或停药至少48小时后进行ECG和DCG检查。ECG采用标准12导联及Ⅱ导联加长(连续记录20秒)。DCG使用美国HP43420A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UCG使用HP-1000型超声仪。

    2 结 果

    2.1 ECG 84例ECG记录到心律失常72例(85.71%)78例次,其中房性早搏7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6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 百拇医药
    2.2 DCG 84例DCG检查全部记录到心律失常共112例次。其中房性早搏18例,交界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79例(其中单纯室性早搏77例,复合室性早搏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其中间歇性1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间歇性)。

    2.3 UCG 84例检查未见异常75例(89.29%),9例(10.71%)左室顺应性欠佳。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有病毒感染的证据和与之相关出现的心肌受累表现作出临床诊断。根据病情变化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本组患者均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史,其中70.24%的病人在急性期曾住院治疗,病程都在1年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等症状,ECG和DCG的变化均较稳定,UCG大多无异常发现。此种情况符合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心肌疤痕形成,成为后遗症。
, 百拇医药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最常见的ECG和DCG改变为室性早搏,多数为并行心律型,也可呈二联、三联律,均属单纯早搏。在DCG中偶可见成对或多源性的复合室性早搏。亦可出现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单纯室性早搏一般无需治疗。频发室早呈二联、三联律或复合室早,可选择口服美西律300~600mg/天,普鲁帕酮300~450mg/天或莫雷西嗪300~600mg/天,分3次口服。同时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结合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出现的心律失常,属于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不养心,气血瘀阻所至。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温阳,养血通脉的作用。黄芪注射液40ml(每ml相当于黄芪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1疗程,一般用2疗程即可,临床效果明显。

    中药黄芪含有皂甙、黄酮类、胆碱、香豆素、葡萄糖、氨基酸和硒、硅、锌、铁等14种微量元素。它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抗体形成,诱生干扰素,具有强心、抗病毒、扩张冠状动脉和激素样作用,我们重用黄芪的温阳、益气、通脉的作用,使心血得养,心阳振奋,悸动得安,脉律恢复正常,以促进组织细胞的功能恢复。临床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的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这样可以缩短疗程,减少药物剂量,而且黄芪注射液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大,治疗方便,价格低廉,病人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学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纪要.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11:324

    2,张泽灵编著.心脏内科主治医师400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87~188

    收稿日期:1999-10-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