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85483
CT表现高密度表皮样囊肿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4期
     作者:王建卫 时高峰 李彩英 许茜

    单位:05001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T室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427.htm CT表现为高密度表皮样囊肿很少见,国内曾有作者报告数例颅内高密度表皮样囊肿[1]。笔者近期遇到2例分别发生于颅内及脾脏的表皮样囊肿,其CT表现为高密度,现总结如下。

    例1 男,36岁。行走不稳1年,头痛1个月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CT表现:左额、颞叶近中线可见一巨大高密度占位病变,CT值约75HU,9 cm×8 cm×8 cm大小,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晰,其边缘可见小低密度灶及钙化灶。左侧脑室、三脑室、鞍上池受压,中线略向右移位。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图1)。手术所见:肿物位于鞍区,向左颞、额扩展,大小约9 cm×9 cm×7 cm,穿刺放出巧克力样囊液约90 ml,囊内可见实性巧克力样及油脂样物质,囊壁完整。病理诊断:表皮样囊肿。
, 百拇医药
    例2 女,37岁。大便次数增多,稀便3个月,腹部肿物3天。体检发现脾大,于肋下3 cm可触及,质中,表面似不平。既往无腹部外伤史。腹部X线片:未见阳性结石影。CT表现:脾脏增大,占据10个肋单元。脾内可见圆形高密度灶,边缘光滑锐利,与脾实质分界清楚,大小10.4 cm×7.8 cm×7.5 cm,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129~167HU(图2)。冠状重建可见病变几乎占据脾脏,其左右径与脾横径相当。手术所见:脾内见一5 cm×4 cm×4 cm及11 cm×7 cm×6 cm囊腔,其内为黄色胶冻样物,可见数十个散在大小不等质硬结节。病理诊断:脾表皮样囊肿。

    图1 颅内表皮样囊肿,起源于鞍区。增强扫描,CT值约75HU,与平扫无明显差别 图2脾表皮样囊肿,脾内可见巨大高密度灶,CT值129~167HU

    讨论 表皮样囊肿,为最常见的皮肤囊肿[2],发生于其他部位者少见。发生于颅内者又称胆脂瘤,为先天性外胚叶肿瘤。表皮样囊肿有包膜,生长缓慢,多为囊性,也可为实性。瘤内衬以鳞状上皮,囊内含角蛋白和胆固醇,少数瘤内可有钙化、出血、肉芽组织。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灶,其CT值可与水相近,也可为脂肪密度,少数不典型者可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
, 百拇医药
    本组2例分别发生于颅内及脾脏,具备以上不典型表现特征,较少见。尤其发生于脾脏者,以往报道甚少。通常认为,原发于脾脏的肿瘤很少见,良性肿瘤多为血管瘤、淋巴管瘤和错构瘤,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和血管内皮肉瘤较常见,这些病变一般为低密度灶。发生于脾脏的表皮样囊肿较少见,但表现为高密度者更罕见。本组2例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增强扫描无强化,仍然具备囊肿的一般特征。可为以后类似病变的诊断提供借鉴。

    形成高密度的生化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例1中囊内含巧克力样物质提示与陈旧性出血有关,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含量增多。例2囊内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结节提示与角化脱屑物质钙化和皂化形成的皂钙有关。参考文献

    1 陆荣庆,何雁. 颅内高密度上皮样囊肿.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 28: 463.

    2 顾绥岳主编. 实用外科病理学.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6.

    (收稿:1997-05-23 修回:1997-10-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