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杨瑾
单位: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宜昌 443001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0205
鼻窦真菌病以往罕见,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炎症、肿瘤、结核、恶性肉芽肿等疾病相混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
1 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呼吸道内寄生着各种条件致病真菌,它们与体内其它菌群相互制约,并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不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糖尿病、大面积烧伤、患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以后,或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间平衡失调,体内真菌可乘机大量繁殖,导致鼻窦真菌病。
, 百拇医药
近年来许多学者观察到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患者绝大多数全身状况良好,而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局部致病因素,如鼻窦粘膜上皮纤维毛机能低下,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鼻炎等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温暖潮湿的鼻窦环境为真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不洁的工作环境也是真菌入侵的局部因素。有上颌各牙列牙髓治疗史也可能是鼻窦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子,Kopp等证实沉积在牙槽内的充填材料——氧化锌,不易被病变的呼吸道粘膜清除则成为霉菌孢子的代谢物质,从而为霉菌致病提供了条件。上述局部因素也已公认是引起鼻窦真菌病的重要因素。
2 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
根据鼻窦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特征,可分为以下3型。
2.1 侵袭型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多为毛霉菌或曲霉菌感染致病,临床上极少见,患病前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全身性致病因素。本型病理特点为真菌侵入鼻窦粘膜下动脉,导致血栓性动脉炎、局部组织坏死,继而炎症迅速向鼻窦骨质和邻近组织器官扩散,波及眼眶、颅内。严重者多危及生命。Deshazo将本型的临床过程及表现分为3类:A 慢性侵袭型;B 急性爆发性侵袭型;C 肉芽肿性侵袭型。A类为慢性过程,多有糖尿病,常伴有视力丧失,由于Ⅲ、Ⅳ、Ⅵ颅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第一、二分支受损而渐出现眼肌麻痹、临床易误诊为炎性假瘤,易向颅内侵犯;B类起病急,进展快,常发生于鼻腔、鼻窦,易通过侵入小动脉而致粘膜组织坏死,形成焦痂,因在短时内迅速侵入眼内、颅内,出现面部肿胀、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球后疼痛、高烧、颈强直等,并迅速昏迷,死亡。B类常合并肺、肝、脾的损害。C类常发展缓慢,有侵袭性骨质破坏,常通过病史、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窦曲霉菌肉芽肿炎症,肉芽肿组织多为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巨细胞,易与前二种类型鉴别,但易与息肉、恶性肉芽肿、肿瘤相混淆。
, 百拇医药
2.2 非侵袭型
本型临床上较多见,好发于成年女性。主要为曲霉菌感染致病,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感染与局部因素有关,多发生于单侧上颌窦,少数发生于筛颌窦或多个鼻窦,本型病理特征类似非特异性鼻窦炎,粘膜充血,炎细胞侵润,粘膜表面覆盖灰白色或褐色膜状物或干酪样物,但真菌不侵入粘膜下组织。曲霉菌侵入窦腔数周或数月后可逐渐形成一团块,Stammberge称之为“真菌球”,也有人称之为“曲霉菌瘤”。球体逐渐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造成损害。本型临床表现貌似慢性鼻窦炎,常按慢性鼻窦炎治疗症状反而加重,头痛明显,患者可感鼻腔有霉味,擤豆渣样分泌物,有间歇性血涕,量多少不一,亦有突发大出血而急诊者,鼻内窥镜检查可发现窦口鼻道复合体堆积干酪样物或血迹,鼻腔外侧壁内移或有鼻窦骨质受压吸收等体征。术前易误诊为肿瘤。
2.3 变应原型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以鼻窦内产生变应性粘量白为特征的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国外文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手术治疗鼻窦炎病例的7%,在温暖潮湿地区发病率可能更高。其发病机理与前两型不同,多由一个或多个鼻窦内真菌生长繁殖,引起宿主强烈超敏反应,同时伴有鼻腔、鼻窦的感染性炎症。Manning等发现许多患者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高于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过针对性外科诊疗后,IgE水平又随之下降。Holman等用双极菌对患者进行皮试,阳性率为100%,92%可检出变应原特异性IgE,93%可检出变应原特异性IgG,故Waxman等1987年推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IgG介导的Ⅲ型超敏反应的联合作用。对真菌在感染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真菌仅作为腐殖体抗原而不是感染因子发挥作用。取患者窦腔内分泌物,外观稠厚而坚硬,呈浓缩花生酱样或奶酪样,亦称为粘液素、菌石,进行组织学检查为特征性变应性粘蛋白,夹杂有正常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包含多形性基质的细胞残渣,高倍显微镜下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横断面呈八角形,纵断面呈双锥形。菌石经氢氧化钾处理后,经Gomor乌洛脱品银染色,可以观察到菌丝。无粘膜下侵袭的组织学表现。
, http://www.100md.com
本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症状为鼻息肉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局部疼痛,以单侧多见;有时以鼻窦肿物为主要表现,导致颌面部或眼眶隆起,引起面颊部或眼眶疼痛、肿胀、眼球运动受限或突眼,病程较长患者,也可向颅底或颅内扩展。约60%患者有骨质变形,为压迫性坏死而非侵袭性病变。本型易误为息肉,非特异性鼻窦炎和肿瘤。
3 影像学检查
鼻窦真菌病X线平片检查不易与非特异性鼻窦炎鉴别,鼻窦CT扫描可发现窦内密度高于普通炎症,且可见密度不均的团块,这种改变为真菌球内重金属盐的沉着,以及鼻腔粘膜出血坏死铁质沉着所致,伴有窦壁骨质破坏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但行增强扫描时病变无强化表现,对区分真菌与恶性肿瘤有所帮助。MRI T1加权像常见与CT高密度对应的低信号区,较一般炎症和肿瘤组织为低,病变鼻窦周边显示为高信号区,与粘膜感染相对应;T2加权像病变中央显示无信号区,鼻窦周边的强信号较T1加权像更多见,认为这是本病的影像学特征,籍此可与细菌性炎性组织(高信号)及肿瘤组织(多为中等信号)鉴别。
, http://www.100md.com
4 诊断
首先对鼻窦真菌病应有足够的重视,如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并发鼻窦、眶、颅内感染时,患慢性鼻窦炎伴有涕血、擤豆渣样分泌物、鼻内有霉臭味时;或慢性鼻窦炎并发Ⅰ型变应性炎症、鼻息肉,反复手术治疗鼻窦炎而不易治愈时,需关注其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及有关的生物学检查以帮助确诊。各型鼻窦真菌病的诊断可参照以下标准:
4.1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诊断标准
①X线片示窦腔粘膜增厚,水肿或有液平面的鼻窦炎表现;②组织学检查有粘膜内、粘膜下或血管、骨组织内霉菌丝,分支杆菌染色阴性。③对于肉芽肿类侵袭型,应该有霉菌丝并有巨细胞侵润。
4.2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诊断标准
①放射学检查显示鼻窦混浊,伴有或不伴絮状钙化;②鼻窦中有粘脓性、干酪样或陶土样物;③鼻窦粘膜有粗糙的、致密的菌丝团块;④邻近真菌区的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反应,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侵润,但嗜酸细胞不是重要成份,无肉芽肿反应,无变应性粘蛋白或肉芽肿存在;⑤通过Gomor乌托品银染色或其它真菌特殊染色检查,无真菌侵袭粘膜及血管或骨质的组织学证据。
, 百拇医药
4.3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①由病史、抗原皮试或血清学检查证实了Ⅰ型变态反应;②具有变应性粘性蛋白;③鼻分泌物或鼻窦内容物真菌染色或培养阳性;④具有典型的CT和MRT影像学表现;⑤排除其它病原及侵袭型真菌感染。
5 治疗
各型鼻窦真菌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原则也差异颇大。
5.1 手术治疗
手术是鼻窦真菌病的重要治疗措施,手术的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特别要注意清除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的息肉及真菌团块,确保鼻窦的通畅引流。具体术式可根据病变范围而定,继往对于局限于上颌窦或筛颌窦内的病变采用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或利\|马术式进行治疗,近年来鼻内窥镜手术正在开始取代传统的根治术,经鼻内窥镜手术开放上颌窦自然口,开放筛窦,建立良好的窦内换气环境,已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变范围较广伴有内侧壁骨质破坏的筛窦病变,出现眶部症状怀疑为恶性肿瘤者,手术取鼻侧切开径路或鼻正中翻揭径路为宜,以便更好地切除病灶。
, http://www.100md.com
5.2 药物治疗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术后不需应用抗真菌药物。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术后需配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二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但有较大的副作用,如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及潜在肾毒性,用药时应注意定期检查血肌酸水平及清除率,静脉给药剂量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病人耐受性而定,一般按0.8~1mg.kg-1.d-1给药,病变进展快或严重,可按1~1.5mg.kg-1.d-1给药;一旦病人病情稳定,则可改为隔天用药,总量可以达2500~4000mg。另外有人推荐在先用二性霉素B取得效果后,可改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也可根据霉菌培养药敏结果来选择敏感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抗真菌药物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不确切。Bent和Kuhn认为抗真菌药物局部冲洗作为手术后内科治疗的辅助治疗,虽然不能改变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基本的免疫病理学状态,但可以降低窦内真菌抗原的数量,从而预防真菌复发或移地生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酮康唑和二性霉素B疗效最佳。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能改善病人的症状,但也有停药后复发的报道。Fergusen则认为任何抗真菌药物疗效的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抗真菌药物是否对特殊真菌有效;即使培养时对某种全身抗真菌药物是敏感的,但也不能确定它是否能在粘蛋白中达到抑制真菌的浓度。因此,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探索。
5.3 皮质激素治疗
实践证明口服皮质类固醇作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非常重要,但主要问题是用多少和用多久?Kuhn和Javer的经验是所有病人术后均应采用激素治疗:强的松每天40mg,用4天,随后4天每天30mg,以后每天20mg至手术后1个月,然后按每天每公斤体重0.2mg持续使用4个月,最后2个月每天每公斤体重0.1mg,同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鼻内喷雾,其剂量为变应性鼻炎的3倍,在强的松治疗结束后,仍继续使用1年。
, http://www.100md.com
应用激素有助于炎症消退,但长期服用可引起副作用,儿童患者术后是否宜长期应用激素,各家意见不一。有研究证明,长期应用激素可使生长迟缓和骨骼脱钙,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显著。为减少副作用,建议儿童患者应用激素时以1mg.kg-1.d-1开始为宜,以后逐渐减量,持续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用药期间需补充维生素AD,以防止骨质疏松和抑制人体增长。
术后病变复发者主张再次手术而不用强的松。
5.4 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是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最切实的方向,其方法是用真菌抗原进行脱敏治疗,脱敏的过程类似于Ⅰ型超敏反应,可以有效地减轻疾病的发作。真菌免疫治疗对减少变应性粘膜的产生和痂皮的形成效果最明显,通常在注射8~12周后起效,接受免疫治疗延缓了短时间内粘膜的不可逆增厚和息肉复发,对并发的化脓性鼻窦炎症状无效。但由于真菌抗原同时诱发Ⅲ型超敏反应,抗原抗体沉积可以引起很多严重并发症,使免疫疗法未能广泛开展。
5.5 其它治疗
在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治疗中,除手术彻底切除病灶组织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外,还需要恢复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停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输血输液。但在这类病人恢复免疫状态是很困难的,有报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提高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另外有人应用粒细胞融合和骨髓移植作为辅助手段。, 百拇医药
单位: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宜昌 443001
关键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000205
鼻窦真菌病以往罕见,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普通炎症、肿瘤、结核、恶性肉芽肿等疾病相混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
1 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呼吸道内寄生着各种条件致病真菌,它们与体内其它菌群相互制约,并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不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糖尿病、大面积烧伤、患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以后,或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间平衡失调,体内真菌可乘机大量繁殖,导致鼻窦真菌病。
, 百拇医药
近年来许多学者观察到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患者绝大多数全身状况良好,而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局部致病因素,如鼻窦粘膜上皮纤维毛机能低下,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鼻炎等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温暖潮湿的鼻窦环境为真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不洁的工作环境也是真菌入侵的局部因素。有上颌各牙列牙髓治疗史也可能是鼻窦真菌病发病的危险因子,Kopp等证实沉积在牙槽内的充填材料——氧化锌,不易被病变的呼吸道粘膜清除则成为霉菌孢子的代谢物质,从而为霉菌致病提供了条件。上述局部因素也已公认是引起鼻窦真菌病的重要因素。
2 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
根据鼻窦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特征,可分为以下3型。
2.1 侵袭型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多为毛霉菌或曲霉菌感染致病,临床上极少见,患病前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全身性致病因素。本型病理特点为真菌侵入鼻窦粘膜下动脉,导致血栓性动脉炎、局部组织坏死,继而炎症迅速向鼻窦骨质和邻近组织器官扩散,波及眼眶、颅内。严重者多危及生命。Deshazo将本型的临床过程及表现分为3类:A 慢性侵袭型;B 急性爆发性侵袭型;C 肉芽肿性侵袭型。A类为慢性过程,多有糖尿病,常伴有视力丧失,由于Ⅲ、Ⅳ、Ⅵ颅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的第一、二分支受损而渐出现眼肌麻痹、临床易误诊为炎性假瘤,易向颅内侵犯;B类起病急,进展快,常发生于鼻腔、鼻窦,易通过侵入小动脉而致粘膜组织坏死,形成焦痂,因在短时内迅速侵入眼内、颅内,出现面部肿胀、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球后疼痛、高烧、颈强直等,并迅速昏迷,死亡。B类常合并肺、肝、脾的损害。C类常发展缓慢,有侵袭性骨质破坏,常通过病史、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窦曲霉菌肉芽肿炎症,肉芽肿组织多为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巨细胞,易与前二种类型鉴别,但易与息肉、恶性肉芽肿、肿瘤相混淆。
, 百拇医药
2.2 非侵袭型
本型临床上较多见,好发于成年女性。主要为曲霉菌感染致病,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感染与局部因素有关,多发生于单侧上颌窦,少数发生于筛颌窦或多个鼻窦,本型病理特征类似非特异性鼻窦炎,粘膜充血,炎细胞侵润,粘膜表面覆盖灰白色或褐色膜状物或干酪样物,但真菌不侵入粘膜下组织。曲霉菌侵入窦腔数周或数月后可逐渐形成一团块,Stammberge称之为“真菌球”,也有人称之为“曲霉菌瘤”。球体逐渐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造成损害。本型临床表现貌似慢性鼻窦炎,常按慢性鼻窦炎治疗症状反而加重,头痛明显,患者可感鼻腔有霉味,擤豆渣样分泌物,有间歇性血涕,量多少不一,亦有突发大出血而急诊者,鼻内窥镜检查可发现窦口鼻道复合体堆积干酪样物或血迹,鼻腔外侧壁内移或有鼻窦骨质受压吸收等体征。术前易误诊为肿瘤。
2.3 变应原型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以鼻窦内产生变应性粘量白为特征的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国外文献统计其发病率约占手术治疗鼻窦炎病例的7%,在温暖潮湿地区发病率可能更高。其发病机理与前两型不同,多由一个或多个鼻窦内真菌生长繁殖,引起宿主强烈超敏反应,同时伴有鼻腔、鼻窦的感染性炎症。Manning等发现许多患者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高于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经过针对性外科诊疗后,IgE水平又随之下降。Holman等用双极菌对患者进行皮试,阳性率为100%,92%可检出变应原特异性IgE,93%可检出变应原特异性IgG,故Waxman等1987年推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IgG介导的Ⅲ型超敏反应的联合作用。对真菌在感染中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真菌仅作为腐殖体抗原而不是感染因子发挥作用。取患者窦腔内分泌物,外观稠厚而坚硬,呈浓缩花生酱样或奶酪样,亦称为粘液素、菌石,进行组织学检查为特征性变应性粘蛋白,夹杂有正常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包含多形性基质的细胞残渣,高倍显微镜下可见Charcot\|Leyden结晶,横断面呈八角形,纵断面呈双锥形。菌石经氢氧化钾处理后,经Gomor乌洛脱品银染色,可以观察到菌丝。无粘膜下侵袭的组织学表现。
, http://www.100md.com
本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症状为鼻息肉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局部疼痛,以单侧多见;有时以鼻窦肿物为主要表现,导致颌面部或眼眶隆起,引起面颊部或眼眶疼痛、肿胀、眼球运动受限或突眼,病程较长患者,也可向颅底或颅内扩展。约60%患者有骨质变形,为压迫性坏死而非侵袭性病变。本型易误为息肉,非特异性鼻窦炎和肿瘤。
3 影像学检查
鼻窦真菌病X线平片检查不易与非特异性鼻窦炎鉴别,鼻窦CT扫描可发现窦内密度高于普通炎症,且可见密度不均的团块,这种改变为真菌球内重金属盐的沉着,以及鼻腔粘膜出血坏死铁质沉着所致,伴有窦壁骨质破坏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但行增强扫描时病变无强化表现,对区分真菌与恶性肿瘤有所帮助。MRI T1加权像常见与CT高密度对应的低信号区,较一般炎症和肿瘤组织为低,病变鼻窦周边显示为高信号区,与粘膜感染相对应;T2加权像病变中央显示无信号区,鼻窦周边的强信号较T1加权像更多见,认为这是本病的影像学特征,籍此可与细菌性炎性组织(高信号)及肿瘤组织(多为中等信号)鉴别。
, http://www.100md.com
4 诊断
首先对鼻窦真菌病应有足够的重视,如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并发鼻窦、眶、颅内感染时,患慢性鼻窦炎伴有涕血、擤豆渣样分泌物、鼻内有霉臭味时;或慢性鼻窦炎并发Ⅰ型变应性炎症、鼻息肉,反复手术治疗鼻窦炎而不易治愈时,需关注其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及有关的生物学检查以帮助确诊。各型鼻窦真菌病的诊断可参照以下标准:
4.1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诊断标准
①X线片示窦腔粘膜增厚,水肿或有液平面的鼻窦炎表现;②组织学检查有粘膜内、粘膜下或血管、骨组织内霉菌丝,分支杆菌染色阴性。③对于肉芽肿类侵袭型,应该有霉菌丝并有巨细胞侵润。
4.2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诊断标准
①放射学检查显示鼻窦混浊,伴有或不伴絮状钙化;②鼻窦中有粘脓性、干酪样或陶土样物;③鼻窦粘膜有粗糙的、致密的菌丝团块;④邻近真菌区的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反应,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侵润,但嗜酸细胞不是重要成份,无肉芽肿反应,无变应性粘蛋白或肉芽肿存在;⑤通过Gomor乌托品银染色或其它真菌特殊染色检查,无真菌侵袭粘膜及血管或骨质的组织学证据。
, 百拇医药
4.3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诊断标准
①由病史、抗原皮试或血清学检查证实了Ⅰ型变态反应;②具有变应性粘性蛋白;③鼻分泌物或鼻窦内容物真菌染色或培养阳性;④具有典型的CT和MRT影像学表现;⑤排除其它病原及侵袭型真菌感染。
5 治疗
各型鼻窦真菌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治疗原则也差异颇大。
5.1 手术治疗
手术是鼻窦真菌病的重要治疗措施,手术的原则是彻底清除病灶。特别要注意清除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的息肉及真菌团块,确保鼻窦的通畅引流。具体术式可根据病变范围而定,继往对于局限于上颌窦或筛颌窦内的病变采用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或利\|马术式进行治疗,近年来鼻内窥镜手术正在开始取代传统的根治术,经鼻内窥镜手术开放上颌窦自然口,开放筛窦,建立良好的窦内换气环境,已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病变范围较广伴有内侧壁骨质破坏的筛窦病变,出现眶部症状怀疑为恶性肿瘤者,手术取鼻侧切开径路或鼻正中翻揭径路为宜,以便更好地切除病灶。
, http://www.100md.com
5.2 药物治疗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术后不需应用抗真菌药物。
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术后需配合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二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但有较大的副作用,如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及潜在肾毒性,用药时应注意定期检查血肌酸水平及清除率,静脉给药剂量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病人耐受性而定,一般按0.8~1mg.kg-1.d-1给药,病变进展快或严重,可按1~1.5mg.kg-1.d-1给药;一旦病人病情稳定,则可改为隔天用药,总量可以达2500~4000mg。另外有人推荐在先用二性霉素B取得效果后,可改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也可根据霉菌培养药敏结果来选择敏感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抗真菌药物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不确切。Bent和Kuhn认为抗真菌药物局部冲洗作为手术后内科治疗的辅助治疗,虽然不能改变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基本的免疫病理学状态,但可以降低窦内真菌抗原的数量,从而预防真菌复发或移地生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酮康唑和二性霉素B疗效最佳。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能改善病人的症状,但也有停药后复发的报道。Fergusen则认为任何抗真菌药物疗效的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抗真菌药物是否对特殊真菌有效;即使培养时对某种全身抗真菌药物是敏感的,但也不能确定它是否能在粘蛋白中达到抑制真菌的浓度。因此,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探索。
5.3 皮质激素治疗
实践证明口服皮质类固醇作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非常重要,但主要问题是用多少和用多久?Kuhn和Javer的经验是所有病人术后均应采用激素治疗:强的松每天40mg,用4天,随后4天每天30mg,以后每天20mg至手术后1个月,然后按每天每公斤体重0.2mg持续使用4个月,最后2个月每天每公斤体重0.1mg,同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鼻内喷雾,其剂量为变应性鼻炎的3倍,在强的松治疗结束后,仍继续使用1年。
, http://www.100md.com
应用激素有助于炎症消退,但长期服用可引起副作用,儿童患者术后是否宜长期应用激素,各家意见不一。有研究证明,长期应用激素可使生长迟缓和骨骼脱钙,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显著。为减少副作用,建议儿童患者应用激素时以1mg.kg-1.d-1开始为宜,以后逐渐减量,持续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用药期间需补充维生素AD,以防止骨质疏松和抑制人体增长。
术后病变复发者主张再次手术而不用强的松。
5.4 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是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最切实的方向,其方法是用真菌抗原进行脱敏治疗,脱敏的过程类似于Ⅰ型超敏反应,可以有效地减轻疾病的发作。真菌免疫治疗对减少变应性粘膜的产生和痂皮的形成效果最明显,通常在注射8~12周后起效,接受免疫治疗延缓了短时间内粘膜的不可逆增厚和息肉复发,对并发的化脓性鼻窦炎症状无效。但由于真菌抗原同时诱发Ⅲ型超敏反应,抗原抗体沉积可以引起很多严重并发症,使免疫疗法未能广泛开展。
5.5 其它治疗
在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治疗中,除手术彻底切除病灶组织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外,还需要恢复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停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输血输液。但在这类病人恢复免疫状态是很困难的,有报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提高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另外有人应用粒细胞融合和骨髓移植作为辅助手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