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5788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大穿孔修补术1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顾建森

    单位:顾建森(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南京,210009)

    关键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000317 1994~1997年我们利用鼻内窥镜下视野清晰、便于操作的技术特点,用阔筋膜修补鼻中隔大穿孔12例,均Ⅰ期治愈,无一例失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6~45岁。因中隔矫正术后穿孔6例;鼻出血灼烧、冷冻穿孔3例;长期接触铬酸气体穿孔1例;面部翻揭手术后穿孔1例;外伤穿孔1例。主要症状:头痛8例(其中3例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学习);经常性鼻出血6例;鼻阻6例。穿孔1.2 cm×1.2 cm~3.0 cm×3.2 cm。住院后均行康华反应检查阴性。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先于穿孔上、下缘及前、后缘4点涂美蓝,用白纸条置穿孔上下及前后接触美蓝,分别测量出穿孔上下径及前后径(也可术前测)。患者取侧卧位,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呈“4”字型),局麻后于髂前上棘下10 cm大腿外侧纵形切开皮肤约5 cm,取阔筋膜,大小较穿孔直径至少大2 cm,置入生理盐水中待用,缝合切口。改半卧位,鼻腔局麻。小圆刀沿穿孔缘刮去瘢痕,常规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术之切口与径路,分离两侧粘骨膜,穿孔上缘至少分离0.5 cm,后缘至少1 cm,外侧达左下鼻道之下鼻甲近附着缘。小圆刀或小剪刀沿下鼻道外侧分离处从前向后切,剪开粘骨膜,至近骨性后鼻孔处向内拐。于穿孔前下将左侧粘软骨膜向前下剪断,使穿孔下部及左鼻底粘骨膜成蒂在后内的瓣。将阔筋膜置入穿孔中隔腔,铺平,上、后部与穿孔缘重叠至少0.5 cm,多余部分铺在下部及左鼻底。用0号丝线从左鼻腔贯穿中隔,穿孔前上、上部、后上三针褥式缝合,固定筋膜,以防筋膜滑脱及移位。将左侧粘骨膜瓣上提与穿孔左侧上缘、前缘间断缝合,封闭左侧穿孔面。中隔面左侧切口缝合3针。中隔面压浸有抗生素甘油的明胶海绵各一块,再用碘仿纱条压迫中隔面。术后应用抗生素1周,并增加营养。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周抽除纱条、拆线,见左侧缝合已愈。每天两次用蜂乳棉片贴敷中隔面,术后两周左右,右侧穿孔缘有血管纹沿筋膜向中心生长,3周左右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年均无穿孔。

    3 讨论

    鼻中隔穿孔多由外伤、炎症、腐蚀性化学物质、特异性感染引起。穿孔多位于软骨部,特异性感染引起的穿孔多在骨部。本组12例均排除特异性感染。修补穿孔的移植片组织种类较多,本法采用阔筋膜,因其具有厚、成形、坚韧、抗感染强、取材面积不受限及供区无并发症的特点,再加之鼻内窥镜下视野清晰、便于操作,使手术速度及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组12例均Ⅰ期治愈,随访2年无穿孔。

    本法需注意:①穿孔缘需用小圆刀刮去瘢痕,以利于粘膜上皮沿筋膜生长。②对于已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术、穿孔靠前的病例,切口应尽量在中隔软骨面靠前,这样有利于分离而进入中隔腔内。③分离鼻中隔两侧的粘骨膜均不能破,这是本法成功的关键,尤其对中隔粘骨膜下切除术后的分离更应谨慎,可用小圆刀或小剪刀在鼻内窥镜下切、剪分离,这需要具有鼻内窥镜下良好的中隔分离技术。④分离左鼻底外侧近下鼻甲附着处及带蒂粘骨膜瓣形成时不可伤及鼻泪管开口,以免引起泪道阻塞。⑤置入筋膜不熟练时,可按穿孔大小和中隔粘骨膜分离面积,在筋膜上计划出放置后的穿孔中心点,用美蓝标记,置入后美蓝位于穿孔中心即可。⑥缝合固定筋膜虽较困难,但可保证筋膜不滑落、移位。左侧粘骨膜转移瓣(有足够宽基蒂)可直接封闭一侧穿孔面,及早提供血运,保证Ⅰ期愈合。有人认为移植物镶嵌植入稳妥,不需固定缝合,更不需再加粘膜瓣翻转。我们的经验是,用美蓝标记,缝合固定是保证鼻中隔大穿孔修补成功必不可少的两步骤。另外,左鼻底因转移粘骨膜瓣而裸露的骨面,粘膜两周左右爬行愈合,不留后遗症。⑦术后1周抽除纱条后,需用蜂乳营养剂贴敷,以防止术面干燥结痂,有利上皮生长。

    收稿日期:1999-08-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