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86597
晨间勃起时心理性阳痿的行为疗法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宋秋元 杨唐俊

    单位:宋秋元(332800 江西省星子县人民医院泌外科);杨唐俊(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外科)

    关键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00533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其病因复杂,包括心理、社会、婚姻等功能性因素和血管、神经、内分泌等器质性因素,临床上依上述因素将阳痿分为心理性阳痿、器质性阳痿及混合性阳痿,其中心理性阳痿占较大部分,北京医科大学对225例阳痿病人调查,心理性阳痿占56.5%[1],作者对自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所接诊的29例心理性阳痿病人,按照自行设计的利用晨间勃起行为疗法进行心理脱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共29例,年龄18~55岁,病程7个月~3年6个月,平均1年2个月,本组病人均有正常的阴茎晨间勃起,但夫妻性交时则出现勃起障碍,不能完成性交插入。
, 百拇医药
    资料采取:详细询问病史或由病人填写表格二种方式收集,着重收集婚姻史,性生活史,尤其着重收集第一次性失败的具体情况,如失败背景,女方的合作程度,患者对失败的感受,对方对失败的态度等。

    本组病人除一例病前无性交经历者,其余28例均称发病前性生活达满意或基本满意。29例病人,体格检查外生殖器、睾丸附睾、精索及前列腺正常,实验室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前列腺按摩液常规均正常,勃起功能测定:采取邮票法测定,均提示存在正常的晨间勃起。本组病例均符合心理性阳痿诊断标准。

    在确定为心理性阳痿后,向患者细致解释性生理和性心理,进行心理分析,使其明了疾病的心理症结所在,了解疾病的可治性,增强其治疗兴趣和治愈信心,减轻心理压力,然后对夫妻进行性教育,使之树立性对人体心身健康有益的正确观念,从而夫妻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感情融洽,有正常的夫妻语言,拥抱和接吻等感情交流。

    性行为治疗:在男方处于熟睡时,阴茎呈生理性勃起状态,女方在自己外阴涂以润滑剂,然后主动地将阴茎套纳入阴道,若套入后刺激致醒男方,可辅以抚摸,情话挑逗,拥抱接吻等,以提高性爱气氛及男方心身感受,唤醒其正常的性意识和性体验,纳入成功后则由男方主动抽出阴茎,再行插入,继而完成性动作,性交完成后,如果男方精力旺盛,可休息1~2小时,待阴茎勃起不应期之后,阴茎再次勃起时,男方主动完成第二次性活动,如果精力不足,可于次日晚在男方清醒状态下,由男方主动完成第二次性活动,以巩固取得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结果

    本组除1例初婚者,因配偶为处女,女方操作时处女膜疼痛致治疗失败外,其余28例经随访4个月~9个月均达临床治愈,治后性生活满意或基本满意。

    讨论

    本组病例分析显示,患者主要由于某些不良诱因(如夫妻失和,婚外情和性,居住条件,子女影响等),使性生活不协调,导致性交失败,加上女方冷漠责怪,产生焦虑情绪,企求再次性活动成功,而迫不及待地勉强进行性交活动,但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上一次失败的体验上,担心再次失败,致使性交再次失败,使焦虑进一步加重,由此出现心理负反馈,失败体验越来越牢固,致使长期性活动时阴茎勃起障碍,不能插入完成性交动作,即临床上典型的心理性阳痿。

    遵循心理学焦虑制约的原理之一,安排起焦虑刺激和引发正面情绪的刺激,同时出现多次,则焦虑反应会被松驰状态所抑制、原来的焦虑刺激就失去作用,不再产生焦虑[2]。传统的性行为疗法通过心理分析暴露内心冲突。进行非生殖器性感集中训练,生殖器性感集中训练,阴道容纳与活动至性交完成[3],由非生殖器到生殖器反复刺激,达到系统性心理减敏,但其疗程长(约一个月),患者易失去治疗耐心,往往于生殖器性感集中训练开始,生殖器接触时治疗失败。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则依据焦虑制约的另一原理:即焦虑只要除去增强媒介,即可减除[2],自行设计晨间勃起时进行行为治疗,采取对夫妻双方进行心理分析及性教育,使双方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互相理解,感情增进,在患者熟睡状态下,使阴茎纳入阴道,醒后无失败体验,可直接跨越反射条件,除去增强媒介,切断恶性循环,唤醒正常的性行为认知,达到心理脱敏,并及时进行认知复习,巩固初步疗效,本疗法疗程短,患者不易失去治疗耐心,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晨间勃起时心理性阳痿的行为疗法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经济、安全,本组患者经此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病例数尚少,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应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吴阶平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5(1):691.

    2.梅锦荣.社会焦虑与认知行为治疗.Ⅱ认知行为治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193.

    3.薛兆英,许又新,马晓年主编.现代性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2(1):531.

    (收稿日期:2000-04-24 编辑、校对:崔立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