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人治疗前、后血浆vWF与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
作者:林建著 朱迎建 刘丽霞
单位:林建著 朱迎建(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州市,350003);刘丽霞(福州卫生检疫局)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抗凝血酶Ⅲ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248
摘要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关系。方法:对25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浆HBA1C,vWF及AT-Ⅲ进行了测定。结果:NIDDM病人HBA1C正常后,vWF显著下降,AT-Ⅲ显著升高但均未达到正常。结论:NIDDM病人HBA1C得到控制后仍应继续进行抗血管病变及抗凝治疗。
近年来,较多学者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是糖尿病病人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1,2]。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抗凝血酶Ⅲ(AT-Ⅲ)则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本文检测了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血浆vWF,AT-Ⅲ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旨在了解HBAIC与vWF,AT-Ⅲ之间的相互关系。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NIDDM病人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0±9岁,按WHO标准确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检查,有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除外。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8±13岁,为健康志愿者。
1.2 标本采集
1.2.1 NIDDM组:抽取所选病例入院时未经治疗的空腹血,一份当天测定HBA1C,另一份制备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待测。此组病人经过饮食、药物治疗2~4个月后,测定病人的HBA1C,当达到正常后,抽取其空腹血,制备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待测。
1.2.2 对照组:抽取自愿者空腹血,一份当天测HBA1C,另一份制备血浆于-20℃冰箱保存待测。
, 百拇医药
1.3 实验方法
1.3.1 vWF测定:采用Elisa法测定其含量,试剂盒由福建太阳公司提供。
1.3.2 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活性。试剂盒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采用太平洋公司Thrombscreen 4000血凝仪测定。
1.3.3 HBA1C测定:采用美国Teco公司试剂盒。
1.4 统计方法
结果±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NIDDM病人治疗前后HBA1C、vWF及AT-Ⅲ水平 组 别
例数
HBAlc
(%)
vWF
(%)
AT-Ⅲ
(%)
对照组
20
7.0±0.6
102.7±13.2
, http://www.100md.com
101.3±12.1
NIDDM 治疗前
25
10.5±1.1* *
170.3±17.5* *
77.5±15.3* *
治疗后
25
7.3±0.8
143.4±15.1△ △
88.7±14.5△ △
, http://www.100md.com
注:治疗前分别与对照组及治疗后比较 **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 P<0.01。3 讨 论
HBA1C:即时测定的血糖浓度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不易反映NIDDM病人体内血糖的真实浓度。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半衰期平均为60日,所以将HBA1C作为一个测量指标,它能反映出每天血糖浓度的均值以及过去二个月中血糖的不平衡程度,比即时测定的血糖的结论更为准确。所以本文采用HBA1C来代表NIDDM病人体内血糖的浓度。本文显示NIDDM病人治疗前HBA1C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已下降至正常,说明NIDDM病人的血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vWF:vWF是一种糖蛋白,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在血浆中与因子Ⅷ结合,是因子Ⅷ在血液中的载体。vWF是血小板糖蛋白Ⅰb、Ⅱb、Ⅲa的受体,是血小板粘附并进而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壁上不可缺少的物质。有资料显示,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ADP诱导)和血浆vWF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3]。当血管内皮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入血液中促进血小板粘附并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壁上,从而会增加发生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 百拇医药
本文显示,NIDDM病人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NIDDM病人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易出现血管并发症。经治疗HBA1C达到正常后,vWF虽显著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说明vWF的下降与HBA1C的下降不同步,提示NIDDM病人即使血糖(HBA1C正常)得到控制后,仍有可能发生血管病变,仍应继续进行抗血管病变的治疗。
3.3 AT-Ⅲ
AT-Ⅲ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肝素依赖性抗凝血酶蛋白,与肝素结合后对凝血酶,激活的凝血因子Ⅸa、Ⅹa、ⅩⅠⅠa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占体内抗凝活性的70%~80%,当它的生成减少或消耗增多时均可促进血栓的形成[4]。本文显示,NIDDM病人AT-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NIDDM病人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及抗凝血酶的消耗。AT-Ⅲ活性降低,加上血管内皮损伤将有助于血管病变的形成。经治疗HBA1C达到正常后,AT-Ⅲ虽有升高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提示仍应继续进行抗凝治疗。
, 百拇医药
总之,对NIDD病人的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因外,还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抗血管病变及抗凝治疗。即使血糖得到控制后,这些治疗措施仍应继续进行,并定期进行vWF及AT-Ⅲ的监测,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eade TW, et al. Fibrinolytic activity clotting factors and Longterm incidence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Northwick Heart Study. Lancet,1993,342:1076
2,Jasson JH, et al.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plasma, A novel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Br Heart J,1991,66:351
3,梁奕铨,等.NIDDM病人血小板聚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临床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5(2):97
4,刘淑红,等.抗凝血酶Ⅲ(AT-Ⅲ)的分子生物学.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3,16(3):134
(收稿日期:1999-12-28), http://www.100md.com
单位:林建著 朱迎建(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州市,350003);刘丽霞(福州卫生检疫局)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抗凝血酶Ⅲ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248
摘要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的关系。方法:对25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浆HBA1C,vWF及AT-Ⅲ进行了测定。结果:NIDDM病人HBA1C正常后,vWF显著下降,AT-Ⅲ显著升高但均未达到正常。结论:NIDDM病人HBA1C得到控制后仍应继续进行抗血管病变及抗凝治疗。
近年来,较多学者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是糖尿病病人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1,2]。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抗凝血酶Ⅲ(AT-Ⅲ)则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本文检测了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血浆vWF,AT-Ⅲ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旨在了解HBAIC与vWF,AT-Ⅲ之间的相互关系。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NIDDM病人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0±9岁,按WHO标准确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检查,有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者除外。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8±13岁,为健康志愿者。
1.2 标本采集
1.2.1 NIDDM组:抽取所选病例入院时未经治疗的空腹血,一份当天测定HBA1C,另一份制备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待测。此组病人经过饮食、药物治疗2~4个月后,测定病人的HBA1C,当达到正常后,抽取其空腹血,制备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待测。
1.2.2 对照组:抽取自愿者空腹血,一份当天测HBA1C,另一份制备血浆于-20℃冰箱保存待测。
, 百拇医药
1.3 实验方法
1.3.1 vWF测定:采用Elisa法测定其含量,试剂盒由福建太阳公司提供。
1.3.2 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其活性。试剂盒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采用太平洋公司Thrombscreen 4000血凝仪测定。
1.3.3 HBA1C测定:采用美国Teco公司试剂盒。
1.4 统计方法
结果±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 果
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NIDDM病人治疗前后HBA1C、vWF及AT-Ⅲ水平 组 别
例数
HBAlc
(%)
vWF
(%)
AT-Ⅲ
(%)
对照组
20
7.0±0.6
102.7±13.2
, http://www.100md.com
101.3±12.1
NIDDM 治疗前
25
10.5±1.1* *
170.3±17.5* *
77.5±15.3* *
治疗后
25
7.3±0.8
143.4±15.1△ △
88.7±14.5△ △
, http://www.100md.com
注:治疗前分别与对照组及治疗后比较 **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 P<0.01。3 讨 论
HBA1C:即时测定的血糖浓度受较多因素的影响,不易反映NIDDM病人体内血糖的真实浓度。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半衰期平均为60日,所以将HBA1C作为一个测量指标,它能反映出每天血糖浓度的均值以及过去二个月中血糖的不平衡程度,比即时测定的血糖的结论更为准确。所以本文采用HBA1C来代表NIDDM病人体内血糖的浓度。本文显示NIDDM病人治疗前HBA1C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已下降至正常,说明NIDDM病人的血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vWF:vWF是一种糖蛋白,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在血浆中与因子Ⅷ结合,是因子Ⅷ在血液中的载体。vWF是血小板糖蛋白Ⅰb、Ⅱb、Ⅲa的受体,是血小板粘附并进而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壁上不可缺少的物质。有资料显示,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ADP诱导)和血浆vWF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3]。当血管内皮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入血液中促进血小板粘附并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壁上,从而会增加发生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 百拇医药
本文显示,NIDDM病人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NIDDM病人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易出现血管并发症。经治疗HBA1C达到正常后,vWF虽显著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说明vWF的下降与HBA1C的下降不同步,提示NIDDM病人即使血糖(HBA1C正常)得到控制后,仍有可能发生血管病变,仍应继续进行抗血管病变的治疗。
3.3 AT-Ⅲ
AT-Ⅲ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肝素依赖性抗凝血酶蛋白,与肝素结合后对凝血酶,激活的凝血因子Ⅸa、Ⅹa、ⅩⅠⅠa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占体内抗凝活性的70%~80%,当它的生成减少或消耗增多时均可促进血栓的形成[4]。本文显示,NIDDM病人AT-Ⅲ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NIDDM病人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及抗凝血酶的消耗。AT-Ⅲ活性降低,加上血管内皮损伤将有助于血管病变的形成。经治疗HBA1C达到正常后,AT-Ⅲ虽有升高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提示仍应继续进行抗凝治疗。
, 百拇医药
总之,对NIDD病人的治疗除了积极控制血糖,治疗原发病因外,还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抗血管病变及抗凝治疗。即使血糖得到控制后,这些治疗措施仍应继续进行,并定期进行vWF及AT-Ⅲ的监测,以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eade TW, et al. Fibrinolytic activity clotting factors and Longterm incidence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Northwick Heart Study. Lancet,1993,342:1076
2,Jasson JH, et al.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plasma, A novel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Br Heart J,1991,66:351
3,梁奕铨,等.NIDDM病人血小板聚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临床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5(2):97
4,刘淑红,等.抗凝血酶Ⅲ(AT-Ⅲ)的分子生物学.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3,16(3):134
(收稿日期:1999-12-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