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
作者:钟利国
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450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321 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65岁。
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31例病理检查确诊。
2 辨证治疗
2.1 脾胃虚寒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似胀非胀,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泛吐清水,大便稀,神疲,面色白 光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拟温中健脾益胃,方用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丸化裁。
, http://www.100md.com
2.2 肝气犯胃型 表现为胃脘胀痛,攻撑连胁,嗳气,发病与情志有关,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拟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
2.3 胃阴不足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拟养胃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化裁。
2.4 湿热中阻型 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口臭,口苦,口干,纳呆,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红苔腻,脉滑数。拟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2.5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或有针刺感,舌质紫黯,脉涩。拟理气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化裁。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或病理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或病理检查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或病理检查均无改善。
, 百拇医药
3.2 治疗结果 46例中,显效24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48岁,1994年9月22日初诊。主诉胃痛10年。入院时剑突下约2.0cm处疼痛,部位固定,按压尤甚,进食加重,昼夜难眠,纳差,消瘦,舌质紫黯,脉涩。1994年7月12日在当地医院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及胃体部)。患者曾多次服用“三九胃泰”、“五加参冲剂”,无效。笔者认为,此证为气滞血瘀,应理气活血化瘀,遂投以失笑散加味:蒲黄、五灵脂、丹参、鸡内金、莪术、香橼各10g,陈皮、茯苓各15g。5剂,煎服,1剂/d。5剂后,疼痛大减,夜寐安宁,遂予原方加减。30剂后疼痛消失,纳食正常,且体重增长2kg。复诊拟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调理。治疗2个月后,胃镜复查、病理检查均显示胃体部浅表性胃炎,胃窦部轻度萎缩性胃炎有所好转。随后患者偶尔服用香砂六君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为临床难治之病。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然总与肝脾有关。
临床所见,有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等。此外,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胃痛之证,亦多与气血有关,久病者多有气滞血瘀之象。治疗上应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而应因证施治,分别投以疏肝、健脾、益胃、温中、清热、理气化瘀之品。本病的形成还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故应指导患者注意起居有节,饮食有规律,勿食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保持情绪乐观等。
(收稿日期:1998-09-28), 百拇医药
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450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321 笔者自1994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65岁。
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31例病理检查确诊。
2 辨证治疗
2.1 脾胃虚寒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似胀非胀,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呆,泛吐清水,大便稀,神疲,面色白 光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拟温中健脾益胃,方用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丸化裁。
, http://www.100md.com
2.2 肝气犯胃型 表现为胃脘胀痛,攻撑连胁,嗳气,发病与情志有关,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拟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
2.3 胃阴不足型 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拟养胃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化裁。
2.4 湿热中阻型 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口臭,口苦,口干,纳呆,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红苔腻,脉滑数。拟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2.5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或有针刺感,舌质紫黯,脉涩。拟理气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化裁。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或病理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或病理检查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或病理检查均无改善。
, 百拇医药
3.2 治疗结果 46例中,显效24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48岁,1994年9月22日初诊。主诉胃痛10年。入院时剑突下约2.0cm处疼痛,部位固定,按压尤甚,进食加重,昼夜难眠,纳差,消瘦,舌质紫黯,脉涩。1994年7月12日在当地医院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及胃体部)。患者曾多次服用“三九胃泰”、“五加参冲剂”,无效。笔者认为,此证为气滞血瘀,应理气活血化瘀,遂投以失笑散加味:蒲黄、五灵脂、丹参、鸡内金、莪术、香橼各10g,陈皮、茯苓各15g。5剂,煎服,1剂/d。5剂后,疼痛大减,夜寐安宁,遂予原方加减。30剂后疼痛消失,纳食正常,且体重增长2kg。复诊拟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调理。治疗2个月后,胃镜复查、病理检查均显示胃体部浅表性胃炎,胃窦部轻度萎缩性胃炎有所好转。随后患者偶尔服用香砂六君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为临床难治之病。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然总与肝脾有关。
临床所见,有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等。此外,肝脾为藏血、统血之脏,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故胃痛之证,亦多与气血有关,久病者多有气滞血瘀之象。治疗上应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而应因证施治,分别投以疏肝、健脾、益胃、温中、清热、理气化瘀之品。本病的形成还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故应指导患者注意起居有节,饮食有规律,勿食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保持情绪乐观等。
(收稿日期:1998-09-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