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87397
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4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
     作者:温秀珠

    单位:(广西上林县人民医院 上林 530500)

    关键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90695

    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的过程基本上在腹膜外进行,具有腹腔干扰少,术后排气早,术后病率低等优点。自1994年6月以来,我院共施行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4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0例中,子宫壁间肌瘤23例,粘膜下肌瘤5例,子宫腺肌症4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良性葡萄胎2例。其中子宫最大相当于孕3个半月。

    1.2 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1.2.1 术前准备同腹膜内子宫切除,放置导尿管,略充盈膀胱(约80~100 ml),取下腹正中纵切口或耻上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直肌前鞘,分离腹直肌,暴露膀胱前筋膜。

    1.2.2 以顶入式于膀胱顶部下0.5~1 cm横行切开膀胱前筋膜,深达膀胱肌层,沿此切口向下、向上钝性分离,显露出膀胱腹膜间隙,沿此间隙继续钝性分离。可见间隙中的疏松组织即膀胱后壁的黄色脂肪层,顺利分离至子宫膀胱反折腹膜,排空膀胱,根据子宫大小将分离区域适当向两侧扩展,显露术野。

    1.2.3 切开腹膜:于腹膜反折缘之中点,将腹膜剪一小口,再向两侧扩大,切口大小以能娩出子宫及附件肿块为度。探查子宫及附件并将其提出至腹膜外,加以牵引。

    1.2.4 处理韧带及关腹:处理圆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同经腹子宫切除术。下推直肠分离阔韧带后叶,缝合前后腹膜,先从左侧开始向右连续缝一半,再从右侧向左缝,两侧汇合,关闭腹腔。注意将各韧带断端置于腹膜外。
, 百拇医药
    1.2.5 腹膜外子宫切除:分别钳夹切断缝扎子宫动静脉、主韧带、沿穹窿顶部环切阴道,却除子宫,阴道断端用肠线锁边缝合。

    1.2.6 复位膀胱:恢复膀胱与腹膜的解剖关系,缝合膀胱前筋膜,缝合腹壁各层。

    2 结 果

    2.1 手术时间:本组手术时间最长2h 20 min,最短1h 15 min平均1h 15 min。

    2.2 手术并发症:40例中,误伤腹膜3例,均为小破口,立即给予缝合,不影响手术效果。

    2.3 术后病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24 h至7 d内不连续的2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者为术后病率(输液反应除外)[1]。本组发生2例,占5%。肛门排气最短21 h,最长50 h,80%在术后40 h内排气,无一例术后腹胀。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3.1 本术式优点: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手术操作在腹膜外进行,可避免腹膜刺激及肠管、肠系膜干扰而产生的休克[1];避免血液、阴道渗液进入腹腔所致的术后腹胀、腹痛、肠麻痹并发症及(或)肠粘连等;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病率低,与腹膜内式对比有显著差异[2]。本组40例各种术后反应轻微,患者感觉良好。

    3.2 手术适应证:随着操作技术的熟练,笔者认为,凡是具有子宫切除的指征而又无禁忌证者,子宫增大不超过足月儿头大又无严重盆腔粘连者均可采用本术式,尤其是合并宫腔感染而又需切除子宫者。

    3.3 术中操作的几点体会

    3.3.1 确认膀胱境界是正确分离的前提。故宜适当充盈膀胱,或采用触摸膀胱顶部的方法加以辨认。也可以先寻找脐中韧带,以脐韧带断离法[3]分离膀胱与腹膜亦较容易。
, 百拇医药
    3.3.2 分离过程为避免膀胱肌损伤,术者宜食指包纱布,于膀胱顶部轻轻向下推移膀胱,注意用力大小以暴露腹膜和膀胱之间薄薄的脂肪层为宜。采用此法本组40例未发生膀胱损伤。如分离过程有少许膀胱肌丝遗留,可稍用力将膀胱肌丝向下推,膀胱肌将能保持完整。显露出腹膜与膀胱之间的脂肪层后,分离将很容易。

    3.3.3 前后腹膜缘的缝合可分别从两侧开始,然后向中间交汇,但如两侧骶骨韧带切断后游离较充分,也可连续从左边缝至右边,以节省手术时间。

    3.3.4 若麻醉欠佳,不易在较低部位关闭腹膜时,则可在子宫颈后壁较高处缝合腹膜,然后在缝线以上横行切开浅浆肌层,钝、锐性向下分离,从而使骶韧带与宫颈分离,有利于主韧带的处理,又可避免损伤输尿管。

    参 考 文 献

    1 杨建青.小切口筋膜内半腹膜外子宫全切术75例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3,9(5):266

    2 赵景星.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1,7(2):73

    3 赫贵全.腹膜外剖宫产脐韧带断离法.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0,6(5):272

    收稿日期:1999-08-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