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胆囊及附胆囊术后三胆囊结石
作者:孙月梅 李彬 叶传江
单位:102209 北京市红十字会北郊医院(孙月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李彬、 叶传江)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80623 患者女性, 汉族, 40岁, 住院号24353。 于1985年6月因右上腹间歇疼痛伴右肩背放射痛收入兵团医院。 超声检查: 胆囊85 mm×36 mm, 胆壁厚4 mm, 毛糙, 部分呈双层。 胆囊内见数枚结石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 可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6 mm。 超声诊断: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囊结石。 X线碘油造影检查: 胆囊未显影, 胆囊阴性结石?
手术所见: 胆囊大小约9.0 cm×3.7 cm, 高度水肿, 抽出白色胆汁约60 ml。 切开胆囊取出六枚结石。 常规行切除术后, 发现肝内仍有一可疑胆囊, 用注射器穿刺抽出胆汁, 确定为附胆囊, 故进一步进行剥脱, 将其切除。 附胆囊长约2.0 cm, 宽1.0 cm, 颈部短。 病理报告: 慢性胆囊炎亚急性发作(双胆囊)。 患者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术后三年起, 患者又感右上腹隐痛, 发作时伴恶心, 无呕吐。 1990年2月首次行超声检查示: 胆囊区见两枚重叠之强回声, 最大径为13 mm, 后方伴声影, 但欠清晰。 肝外胆管宽径为13 mm。 脂肪餐后超声示上述强回声形态大小无变化。 肝外胆管宽径为8 mm。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异常回声, 考虑: 残端结石; 淋巴结钙化待排除。 故未行特殊治疗。 1994年11月再次行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两枚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 肝外胆管宽径10 mm。 饮水后复查超声, 上述强回声与十二指肠无关。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残端(小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扩张(图1)。 1995年9月患者于石河子医学院行CT检查, 诊断: 胆囊结石。 1996年2月第三次行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结石多枚, 最大径为12 mm, 可随体位轻度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12 mm(图2)。 1996年10月再次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一46 mm×21 mm之类胆囊样无回声区, 壁厚3.9 mm, 其内见数枚结石强回声, 最大径为13 mm, 后方伴声影, 可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12 mm(图3)。 超声诊断: 胆囊及附胆囊术后三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扩张。
, 百拇医药
1996年12月, 患者因右上腹痛伴呕吐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 假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轻度扩张。 手术所见: 探查腹腔, 右上腹广泛粘连, 肝与胃及网膜粘连, 分离后找到胆囊底部, 与胃壁有粘连。 分离后显露胆囊, 大小为6.0 cm×4.0 cm×2.0 cm, 壁厚, 内充满结石。 解剖胆总管, 直径1.0 cm。 逆行切除胆囊。 胆囊管直径0.6 cm。 病理报告: 慢性胆囊炎亚急性炎。 手术痊愈出院。
讨 论 先天性胆囊异常之一为数目变异: 双胆囊、 三胆囊、 先天性胆囊缺如。 目前尚未见三胆囊之超声报道。 大多数这些先天异常与症状无关, 在临床上常无特殊表现可见, 绝大多数病例是在胆囊手术治疗中发现的。 施维绵在《胆道外科学》中有过论述。 此病例首次超声仅见肿大之胆囊伴结石, 没有进行多体位、 多方向的扫查而忽视了附胆囊的存在。 X线碘油造影亦无附胆囊的诊断, 可能是因为胆囊炎症或因胆囊管多途径, 使造影剂不宜进入胆囊之故。 X线检查亦不能助于诊断。 该患者第一次手术时, 因常规行探查并一次切除双胆囊, 而三胆囊实属少见, 故未进一步行周围组织的详细探查, 使得三胆囊漏诊。 术后首次超声检查为术后二年之久。 因术后粘连, 解剖关系改变, 未能显示胆囊声像, 仅见结石回声。 随着病程的延长, 病情的加重, 胆结石阻碍了胆汁的排泄, 从而最终显示出完整的胆囊结石声像, 使患者在术前得以明确诊断。
, 百拇医药
较少见的双胆囊有其特征的声像表现, 董宝玮在《超声医学》中有详细描述。 超声显示在肝下有两个相互独立、 分离而各自完整的胆囊, 大小可相似或一大一小。 当两个胆囊部分重叠时, 超声断层可呈现8字形的两个囊腔, 中间有完整的强回声隔壁, 并且多体位、 多方向扫查两个胆囊的轮廓线都完整。 该病例首次超声漏诊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双胆囊存在的可能性, 检查者经验不足, 手法上未运用多体位、 多方向的扫查, 从而无法确认肝内附胆囊声像。
该病例需与胆囊管残留综合症相鉴别。 张祖荀等在《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中指出: 胆囊管残留过长(超过1.0 cm), 若胆管或括约肌有病变, 存在持续的胆管内高压, 则可使残留过长的胆囊管逐渐扩张, 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 这种“小胆囊”的管壁有多数螺旋形的Heister瓣, 且无收缩功能, 胆汁充盈后不易排出, 极易形成结石, 引起类似胆囊炎的症状。 由于“小胆囊”壁的特殊结构, 可造成超声声束散射而不能成像, 超声检查时可见结石回声及类胆囊样无回声区。 静脉胆管造影及术后病理可作出鉴别诊断。
(收稿 1997-10-28 修回 1998-04-18)
, 百拇医药
单位:102209 北京市红十字会北郊医院(孙月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李彬、 叶传江)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80623 患者女性, 汉族, 40岁, 住院号24353。 于1985年6月因右上腹间歇疼痛伴右肩背放射痛收入兵团医院。 超声检查: 胆囊85 mm×36 mm, 胆壁厚4 mm, 毛糙, 部分呈双层。 胆囊内见数枚结石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 可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6 mm。 超声诊断: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囊结石。 X线碘油造影检查: 胆囊未显影, 胆囊阴性结石?
手术所见: 胆囊大小约9.0 cm×3.7 cm, 高度水肿, 抽出白色胆汁约60 ml。 切开胆囊取出六枚结石。 常规行切除术后, 发现肝内仍有一可疑胆囊, 用注射器穿刺抽出胆汁, 确定为附胆囊, 故进一步进行剥脱, 将其切除。 附胆囊长约2.0 cm, 宽1.0 cm, 颈部短。 病理报告: 慢性胆囊炎亚急性发作(双胆囊)。 患者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术后三年起, 患者又感右上腹隐痛, 发作时伴恶心, 无呕吐。 1990年2月首次行超声检查示: 胆囊区见两枚重叠之强回声, 最大径为13 mm, 后方伴声影, 但欠清晰。 肝外胆管宽径为13 mm。 脂肪餐后超声示上述强回声形态大小无变化。 肝外胆管宽径为8 mm。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异常回声, 考虑: 残端结石; 淋巴结钙化待排除。 故未行特殊治疗。 1994年11月再次行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两枚强回声, 后方伴声影, 肝外胆管宽径10 mm。 饮水后复查超声, 上述强回声与十二指肠无关。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残端(小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扩张(图1)。 1995年9月患者于石河子医学院行CT检查, 诊断: 胆囊结石。 1996年2月第三次行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结石多枚, 最大径为12 mm, 可随体位轻度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12 mm(图2)。 1996年10月再次超声检查: 胆囊区见一46 mm×21 mm之类胆囊样无回声区, 壁厚3.9 mm, 其内见数枚结石强回声, 最大径为13 mm, 后方伴声影, 可移动。 肝外胆管宽径12 mm(图3)。 超声诊断: 胆囊及附胆囊术后三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扩张。
, 百拇医药
1996年12月, 患者因右上腹痛伴呕吐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 超声诊断: 胆囊术后, 假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轻度扩张。 手术所见: 探查腹腔, 右上腹广泛粘连, 肝与胃及网膜粘连, 分离后找到胆囊底部, 与胃壁有粘连。 分离后显露胆囊, 大小为6.0 cm×4.0 cm×2.0 cm, 壁厚, 内充满结石。 解剖胆总管, 直径1.0 cm。 逆行切除胆囊。 胆囊管直径0.6 cm。 病理报告: 慢性胆囊炎亚急性炎。 手术痊愈出院。
讨 论 先天性胆囊异常之一为数目变异: 双胆囊、 三胆囊、 先天性胆囊缺如。 目前尚未见三胆囊之超声报道。 大多数这些先天异常与症状无关, 在临床上常无特殊表现可见, 绝大多数病例是在胆囊手术治疗中发现的。 施维绵在《胆道外科学》中有过论述。 此病例首次超声仅见肿大之胆囊伴结石, 没有进行多体位、 多方向的扫查而忽视了附胆囊的存在。 X线碘油造影亦无附胆囊的诊断, 可能是因为胆囊炎症或因胆囊管多途径, 使造影剂不宜进入胆囊之故。 X线检查亦不能助于诊断。 该患者第一次手术时, 因常规行探查并一次切除双胆囊, 而三胆囊实属少见, 故未进一步行周围组织的详细探查, 使得三胆囊漏诊。 术后首次超声检查为术后二年之久。 因术后粘连, 解剖关系改变, 未能显示胆囊声像, 仅见结石回声。 随着病程的延长, 病情的加重, 胆结石阻碍了胆汁的排泄, 从而最终显示出完整的胆囊结石声像, 使患者在术前得以明确诊断。
, 百拇医药
较少见的双胆囊有其特征的声像表现, 董宝玮在《超声医学》中有详细描述。 超声显示在肝下有两个相互独立、 分离而各自完整的胆囊, 大小可相似或一大一小。 当两个胆囊部分重叠时, 超声断层可呈现8字形的两个囊腔, 中间有完整的强回声隔壁, 并且多体位、 多方向扫查两个胆囊的轮廓线都完整。 该病例首次超声漏诊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双胆囊存在的可能性, 检查者经验不足, 手法上未运用多体位、 多方向的扫查, 从而无法确认肝内附胆囊声像。
该病例需与胆囊管残留综合症相鉴别。 张祖荀等在《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中指出: 胆囊管残留过长(超过1.0 cm), 若胆管或括约肌有病变, 存在持续的胆管内高压, 则可使残留过长的胆囊管逐渐扩张, 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 这种“小胆囊”的管壁有多数螺旋形的Heister瓣, 且无收缩功能, 胆汁充盈后不易排出, 极易形成结石, 引起类似胆囊炎的症状。 由于“小胆囊”壁的特殊结构, 可造成超声声束散射而不能成像, 超声检查时可见结石回声及类胆囊样无回声区。 静脉胆管造影及术后病理可作出鉴别诊断。
(收稿 1997-10-28 修回 1998-04-18)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