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87626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陈余辉 刘坚义 符根森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南油医院外二科,湛江 524057

    关键词:迟发性颅内血肿;颅脑损伤;CT扫描

    广东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1999年 第17卷 第1期 Vol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PICH)是指头颅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CT检查方发现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1].本院自1988年6月~1998年5月,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327例,其中DPICH16例,占同期颅内血肿住院病人4.9%.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1~51岁,平均年龄31岁.伤后昏迷数分钟~0.5h 9例,0.5h~12h 7例.头痛10例,呕吐12例.GSC计分,轻型:≥13分7例,中型:9~12分6例,重型:7~8分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CT扫描结果 首次CT扫描正常5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9例,颅骨骨折2例.24 h~48 h复查CT发现血肿3例,3 d~3周11例,10周~12周2例.血肿位于额部10例,颞顶部5例,枕部1例.脑内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5例,多发性血肿3例.<30mL 4例,30~50mL 9例,>50mL 3例.

    1.3 结果 出院时恢复良好者12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2.5%.

    2 讨论

    2.1 病因与发病机理 DPICH不是外伤直接损伤血管产生的血肿,因此在外伤后不久的第1次CT检查中常看不到血肿[2].自1997年French和Dubin根据CT扫描提出DPICH的诊断后[3],由于CT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反复检查中,已发现较多DPICH.分析DPICH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可能与以下有关:(1)脑表面或脑组织局灶挫裂伤,微小血管损伤,小静脉扩张充血,血流停滞,血球外渗,形成点状出血,融合成血肿.(2)脑局灶性损伤使局部二氧化碳蓄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细胞渗出,形成周围血肿.(3)脑损伤区释放酶的副产物,损伤血管壁产生出血.(4)应用甘露醇或手术血肿减压后,使颅内压降低致桥静脉或硬脑膜自行剥离而发生出血.(5)颅骨骨折线缓慢渗血.本组有2例DPICH发生较晚,分别于第10周及第12周.这可能与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损伤,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由于单向活瓣作用,积液逐渐增多,其内发生桥静脉和血肿壁破裂,血肿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现凝血机制障碍,使出血不止形成血肿[4].
, http://www.100md.com
    2.2 治疗和预后 由于出血时间一般常见于3d~3周[5].因此,在诊断时不能完全依赖和满足于首次CT正常或局灶脑挫裂伤、硬膜下积液忽略的可能,而要结合临床:伤后经短时脱水治疗仍有剧烈头痛和呕吐,或症状好转后又出现头痛和呕吐或其它神经定位体征,应及时作CT复查,方不至延误诊断.一般动态CT检查时间为距伤后24h,72h,第1~3周,4~12周.脑挫列伤合并硬膜下积液CT监测时间要长,积液完全吸收才能停止监测.按颅内血肿的治疗原则,幕上血肿在30 mL以上,幕下血肿在10mL以上,中线结构偏移成脑室受压,颅内高压症状明显采用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本组死亡2例,主要仅满足于首次CT检查结果,延误诊断,以致出现DPICH并发脑疝,未能及时手术而死亡.

    3 参考文献

    1 孙树雯,张吉斌.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附8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1):49

    2 薜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22

    3 戴建础,胡卫星,程刚,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附32例报告).江苏医药,1994,20(4):198~199

    4 张曙光,王维和,徐丽,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动态变化.临床神经病杂志,1998,11(3):183~184

    5 黄家驷,吴阶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9~58

    收稿日期:1998-06-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