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7726
补泻手法治疗哮喘病143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张忠志 马峰峻

    单位:张忠志(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峰峻(佳木斯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补泻手法;哮喘;针刺;艾炙

    黑龙江医药科学000354 我们在1993-06~1998-12间使用补泻手法对143例诊断为哮喘的病人施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43例病人中男89例,女54例。<30岁17例,31~50岁47例,>50岁79例,均为支气管哮喘,其中就医时伴有喘息症候者52例,合并有肺气肿者91例。病程10年以下59例,11年以上84例。

    2 针刺手法

    根据临床辨证,将病例分为3组;补法组48例,泻法组65例,补泻兼施组30例,前二者是针对在临床上明显偏虚偏实之证,后者则对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的病证者、补泻兼施组除用针外,还有用艾炙者。
, 百拇医药
    2.1 补法操作

    准确取穴后,以左手拇指在穴位上沿经循按推引,促其气至;右手持针,刺进皮下后,在浅层(气)候气。出现针下沉紧,便可运用“推而内之”的手法,先浅后深,用隐力将针徐徐推进,约纳入1~2分,一般就会有酸胀感,再慢慢纳至一定深度,患者会有热胀感。若反应不明显者可依前法,再度行针,达到目的,乃出针,出针时,揉按针孔。

    2.2 泻法操作

    准确取穴后,沿经循按推引,促其气至,进针后,在深层候气,出现针下沉紧,即迅速插至一定程度,由深至浅,用隐力将针上提,即“动而伸之”的手法,并细细推动针体,边捻边退,徐徐提至浅层,病人可出现酸胀或循经传导感或针下凉感。若反应不明显,可依前法,再度施针。

    2.3 补泻兼施

    有些病的治疗,需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可依前述补泻法混合操作。病属虚寒或经气下陷之证,再多结合炙法。主要用艾炙,一般灸至局部皮肤灼热。
, 百拇医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以即时效果为主,分为显效、好转、无效3级。显效:症状消失,当日未作其它方法治疗而症状未见复发者。好转:症状有所缓解,停针后或需配合其他疗法。无效:针刺无效,改用其它疗法,疗效见附表。

    附表 补泻手法对143例哮喘病人疗效 分组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泻法组

    65

, 百拇医药     38

    22

    5

    92.3

    补法组

    48

    28

    13

    7

    85.4

    补泻兼施组

    30

    21

    8
, 百拇医药
    1

    96.7

    4 讨论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1],指出针灸补泻与治疗效果有关,因而历来对补泻手法尤为重视。补者先浅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的提插方法[2]。邪气有余的实证,当用泻法;不足的虚证,当用补法。然而,笔者认为,尽管理论如此,在实践上尤要注意的是患者本人的机能状态。所谓机能状态,即指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而言,亦即病情属阴属阳,属表属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的性质[3],因此,辨证尤为重要。只有认真辨证,加之比较准确的取穴配方,恰当的操作方法;方可起沉疴于针(灸)下,三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补泻手法与刺激强度之间亦存有重要关系[4]。应当根据具体病人、具体医生、具体情况而定,从无定论。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郝晋东,郑俊江,郑魁山.家传针法.中医杂志,1998;39(5):279

    2.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9~142

    3.詹青.运用通下祛邪法治疗内科危重症的经验.中医杂志,1998;39(9):525

    4.李建媛.三伏灸治疗气管炎及哮喘58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9):32

    (2000-01-04收稿 2000-03-19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