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节段CD器械内固定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24例报告
作者:余铮 李振宇 李军
单位: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518029
关键词:内固定;腰椎压缩性骨折;短节段CD器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135分类号:R681.5▲
不稳定性腰椎压缩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较多,近年以短节段固定较为广泛开展。我们自1995年6月以来采用短节段CD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2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9~46岁,平均28岁。受伤原因:车祸15例,跌落伤9例。损伤部位:L112例,L26例,L34例,L42例。
, 百拇医药
1.1 损伤类型
骨折类型按损伤机制、X线照片、CT检查和MRI检查分类,均为屈曲太缩或垂直压缩骨折,合并侧屈损伤7例,24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神经损伤类型按Frankel分类,D组6例,E级18例。
1.2 手术方法
俯卧位,局麻。显露出棘突、椎板和小关节疼,有脊髓压迫可选椎板切除减压。选好上下椎体四处椎弓根螺钉进针点,旋入椎弓根螺钉。将CD金属棍折弯成弧状,金属棍弧顶向背侧与椎弓根螺钉连接,两侧金属棍连接完成后,用转棒钳将两根金属棍翻转180°,使金属棍弧 转向腹侧,带动压缩的椎体骨折复位,旋紧CD锁固螺钉,植骨引流。术后可早期坐起。
1.3 治疗结果
对比测量手术前后X线平片,椎体压缩骨析复位满意,椎体高度由术的平均45.6%恢复到术后的平均89.75,脊柱后凸Cobb's角无丢失,腰部活动良好,无明显腰痛,未出现断棍、断钉、固定松脱等并发症。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器械的特点
短节段CD技术包括二种植入部件,即金属棍和椎弓根螺钉,器械的主要特点是金属棍呈圆柱形,表面带有棱形粗糙面的点状结构,类似宝石的粗糙面。金属棍没有特定力学上的弱点,任何部位可以折弯而不 弱其强度,金属棍折弯后可以在椎弓根螺钉洞内沿长轴转动,不论旋转至任何位置都能固定,在棍的折弯顶部向前时可使金属棍与躯体紧密贴合,使前撑力作用于脊柱骨折后凸的顶部,恢复脊柱矢状面上的生理弯曲,矫正脊柱压缩骨折后凸的畸形。CD的椎弓根螺钉通过固定脊柱的前中后三柱,内固定坚强,短节段的固定对脊柱的功能影响较少,便于病人早期下地活动。同时CD器械有较强的抗扭转能力和稳定性,Gurr等[1]通过试验几种短节段固定器,结果是Kaneda、CD和Steffee器械抗扭转能力最强,重建手术能使脊柱在轴向、扭转和屈曲稳定性方面恢复到正常水平。而Shirado等[2]用测量前纵韧带和棘上韧带的紧张度来判定脊柱的稳定性,结果是Steffeet和CD器械的稳定性比完整脊柱还高。本组24例经过术后10月的随访,脊柱后凸的Cobb's角无继续丢失,证实CD器械的固定相当稳定。
, 百拇医药
2.2 手术的适应证
我们认为CD手术的适应证是椎体前缘高度减少1/3以上的前方楔形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合并侧方压缩的骨折。对于垂直压缩骨折,其脊柱的中后柱是基本完整的。合并有严重的椎板和椎弓根骨折的禁用。病人的神经损伤在D级或以上。
2.3 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损伤的椎体要准确定位,最好能借助C臂X线机作定位。术前合并有神经闰状的病人可进行适当的减压,椎弓根点定位是在横突水平中线与上关节外侧缘的垂直线交界处,在钻取椎弓根松质骨洞后应有血渗出,如在入针的过程中病人感觉下肢麻木和疼痛则表明有可能损伤神经根,需重新钻孔。在旋入螺钉时应与脊柱矢状面成10°~15°角,与椎体水平面平行并钉尖稍稍向病椎靠拢,利于撑开椎体复位。4个椎弓根螺钉安放完成后,按椎体压缩的程度,将CD金属棍折弯成10°~15°弧状,棍的弧顶向背侧与椎弓根螺钉尾端棍洞连结,两根金属棍连结完成后,可进入复位过程:用压缩钳将上下两端椎弓根螺钉尾部靠拢;用两把翻棒钳交替将金属棍翻转180°,使棍的弧顶转向腹侧;旋紧椎弓根螺钉尾部的小锁使螺钉固定。固定后以C臂X线机检查为最适宜。
, http://www.100md.com
2.4 手术的并发症
本组24例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4例出现定位错误在术中及时发现纠正。5例术后有轻微腰痛不影响日常活动。所有病人的神经症状无加重。术后引流充分,无血肿形成和感染出现。■
参考文献:
[1]Gurr KR,McAfee PC,Shin CM,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dtrumentation systems after corpectomy.J Bon Joint Surg(Am),1988;70:1182
[2]Shirado O,Zdeblick TA,MAfee PC.Biomechanical eveluation of methods of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arthrodesis for lumbosacral isthmic spondylisthesis.J Bone Joint Sury(Am),1991;73:158
1999-07-18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518029
关键词:内固定;腰椎压缩性骨折;短节段CD器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135分类号:R681.5▲
不稳定性腰椎压缩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方法较多,近年以短节段固定较为广泛开展。我们自1995年6月以来采用短节段CD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24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9~46岁,平均28岁。受伤原因:车祸15例,跌落伤9例。损伤部位:L112例,L26例,L34例,L42例。
, 百拇医药
1.1 损伤类型
骨折类型按损伤机制、X线照片、CT检查和MRI检查分类,均为屈曲太缩或垂直压缩骨折,合并侧屈损伤7例,24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神经损伤类型按Frankel分类,D组6例,E级18例。
1.2 手术方法
俯卧位,局麻。显露出棘突、椎板和小关节疼,有脊髓压迫可选椎板切除减压。选好上下椎体四处椎弓根螺钉进针点,旋入椎弓根螺钉。将CD金属棍折弯成弧状,金属棍弧顶向背侧与椎弓根螺钉连接,两侧金属棍连接完成后,用转棒钳将两根金属棍翻转180°,使金属棍弧 转向腹侧,带动压缩的椎体骨折复位,旋紧CD锁固螺钉,植骨引流。术后可早期坐起。
1.3 治疗结果
对比测量手术前后X线平片,椎体压缩骨析复位满意,椎体高度由术的平均45.6%恢复到术后的平均89.75,脊柱后凸Cobb's角无丢失,腰部活动良好,无明显腰痛,未出现断棍、断钉、固定松脱等并发症。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器械的特点
短节段CD技术包括二种植入部件,即金属棍和椎弓根螺钉,器械的主要特点是金属棍呈圆柱形,表面带有棱形粗糙面的点状结构,类似宝石的粗糙面。金属棍没有特定力学上的弱点,任何部位可以折弯而不 弱其强度,金属棍折弯后可以在椎弓根螺钉洞内沿长轴转动,不论旋转至任何位置都能固定,在棍的折弯顶部向前时可使金属棍与躯体紧密贴合,使前撑力作用于脊柱骨折后凸的顶部,恢复脊柱矢状面上的生理弯曲,矫正脊柱压缩骨折后凸的畸形。CD的椎弓根螺钉通过固定脊柱的前中后三柱,内固定坚强,短节段的固定对脊柱的功能影响较少,便于病人早期下地活动。同时CD器械有较强的抗扭转能力和稳定性,Gurr等[1]通过试验几种短节段固定器,结果是Kaneda、CD和Steffee器械抗扭转能力最强,重建手术能使脊柱在轴向、扭转和屈曲稳定性方面恢复到正常水平。而Shirado等[2]用测量前纵韧带和棘上韧带的紧张度来判定脊柱的稳定性,结果是Steffeet和CD器械的稳定性比完整脊柱还高。本组24例经过术后10月的随访,脊柱后凸的Cobb's角无继续丢失,证实CD器械的固定相当稳定。
, 百拇医药
2.2 手术的适应证
我们认为CD手术的适应证是椎体前缘高度减少1/3以上的前方楔形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合并侧方压缩的骨折。对于垂直压缩骨折,其脊柱的中后柱是基本完整的。合并有严重的椎板和椎弓根骨折的禁用。病人的神经损伤在D级或以上。
2.3 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损伤的椎体要准确定位,最好能借助C臂X线机作定位。术前合并有神经闰状的病人可进行适当的减压,椎弓根点定位是在横突水平中线与上关节外侧缘的垂直线交界处,在钻取椎弓根松质骨洞后应有血渗出,如在入针的过程中病人感觉下肢麻木和疼痛则表明有可能损伤神经根,需重新钻孔。在旋入螺钉时应与脊柱矢状面成10°~15°角,与椎体水平面平行并钉尖稍稍向病椎靠拢,利于撑开椎体复位。4个椎弓根螺钉安放完成后,按椎体压缩的程度,将CD金属棍折弯成10°~15°弧状,棍的弧顶向背侧与椎弓根螺钉尾端棍洞连结,两根金属棍连结完成后,可进入复位过程:用压缩钳将上下两端椎弓根螺钉尾部靠拢;用两把翻棒钳交替将金属棍翻转180°,使棍的弧顶转向腹侧;旋紧椎弓根螺钉尾部的小锁使螺钉固定。固定后以C臂X线机检查为最适宜。
, http://www.100md.com
2.4 手术的并发症
本组24例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4例出现定位错误在术中及时发现纠正。5例术后有轻微腰痛不影响日常活动。所有病人的神经症状无加重。术后引流充分,无血肿形成和感染出现。■
参考文献:
[1]Gurr KR,McAfee PC,Shin CM,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dtrumentation systems after corpectomy.J Bon Joint Surg(Am),1988;70:1182
[2]Shirado O,Zdeblick TA,MAfee PC.Biomechanical eveluation of methods of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arthrodesis for lumbosacral isthmic spondylisthesis.J Bone Joint Sury(Am),1991;73:158
1999-07-18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