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87752
强刺激背部压痛点为主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3例小结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董秀阁

    单位:董秀阁(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包头 014030)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手法;治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000123 中图分类号:R686.1;R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05(2000)01-0050-02▲

    肱骨外上髁炎为按摩临床所常见,笔者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本病的治疗,多采取局部常规手法,如掸拨、理筋等。但疗效欠佳,使一些患者只得转诊骨科做封闭治疗。当对无效者采用强刺激背部压痛点进行治疗后,疗效明显提高,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3例,男4例,女9例。最大年龄59岁,最小27岁,其中30至46岁8例;脑劳者8例,体劳5例,以办公室人员及手工劳动者居多。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其中2~3月7例,一年左右3例,一年半以上2例。有明显外伤史4例;无明显发病原因者9例;伴发颈椎病者3例;伴肩周炎2例;伴肘关节骨质增生1例;左侧发病4例;右侧9例。其中5例曾采用常规手法无效,后改用本法。本组治疗期间,均未配合其它疗法。治疗时间最短3次,最长30余次。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背部压痛点定位

    患者健侧卧,患侧上肢用力伸向前,目的是将肩胛骨最大限度的拉向外方,使上背部肌肉充分伸展。医者食指端自肩胛骨内上角沿肩胛内缘在背部上下滑按。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少数病例医者指下无异常感,但所有的病例在此部位均可查到明显的压痛点,与健侧对比,患者自觉有显著差异。即可定位。

    2.2 手法操作

    医者站其背后或顶侧,以指端附着于阳性反应物或异常压痛处,沿肌纤维横切面方向往返拨动。刺激量宜强,以邻界难以忍受为度,频率每分钟60次,10次左右间歇5秒钟。共刺激15~20分钟,以患者自觉被刺激部位压痛减轻或麻木感为最佳。其后于肘部做常规手法约5分钟。

, 百拇医药     2.3 术后反应及处理

    反应:治疗后,被刺激部位一般都有较明显的自觉痛或活动痛,甚至持续2~3日。还有些病例可见局部皮肤有瘀血斑,皮下软组织肿起按之剧痛。据观察,出现此种情况,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处理:次日复诊时,若反应未消失,以穴位刺激为重点。点按上颌骨、外关、手三里、天顶穴、各3~5分钟;第三次就诊,若反应已消失,仍采用首诊的治法。如此循环反复,10~15次为一疗程。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3 疗效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肘部压痛消失,伸腕及旋后动作无疼痛,恢复正常工作;显效:压痛明显减轻,无活动痛,但持久工作后仍感疼痛;好转:压痛仍存在,活动痛消失,但工作时仍感疼痛;无效:连续治疗5次后,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 http://www.100md.com
    本组病例均具备肘部压痛显著,日常功能活动时疼痛,工作时痛势更重,甚至无法工作。经治疗,痊愈7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

    4 病案举例

    某女,48岁,会计师,1997年4月23日初诊。

    右肘外侧痛并牵涉前臂桡侧上段疼痛已近4月,理疗、针灸近20次无效。现已影响日常工作及家务劳动。检查:符合网球肘各特征。采用局部常规手法按摩1周仍无好转。后改用上法,治疗时,强刺激背部痛点20分钟,肘部不做任何手法。患者背部被刺激点显痛3日后,觉肘部疼痛大减。6次后肘痛消失,工作已无障碍,但肘外侧压痛仍存在。共治疗12次完全恢复正常。

    5 治疗机理探讨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支配桡侧伸腕肌的桡神经,内含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纤维;本病之背部压痛点的局部神经分布为肩胛背神经,也是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一束分支。它们的感觉传入,在同一节段进入脊髓。两个远隔部位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神经病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某神经的一个分支或其所支配的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疼痛除向该支分部区放射外,尚可扩及到同一神经的另外分支,甚至邻近脊髓节段的其它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此称之为“扩散痛”。这种现象不仅在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也为开拓按摩治疗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 http://www.100md.com
    本病在背部的异常压痛反应,可视为神经分支间的扩散痛现象。按摩正是利用了这一病理现象,通过对扩散反应点的刺激,达到对病灶部的镇痛作用。其治疗机理,可否作如下假说:

    (1)肘部长时间的疼痛,在大脑皮层某部形成了固定兴奋灶,而对背部痛点长时间的强刺激,可对该兴奋灶产生干扰,进而使其受到抑制,以切断原病痛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

    (2)强刺激作用于同病灶部相关的特定部位,可使肌体产生系列保护性生理反应,从而派生出各种抗痛物质,以提高病变部的痊愈。

    (3)临床实践证明,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瘀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对肘部的镇痛效果尤佳。这是否与手法人为的造成了局部无菌性炎症后,使机体相应产生了抗炎、抗痛物质有关。

    总之,上述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其疗效确实显著而持久,但治疗机理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简介:董秀阁(1956-),男(汉族),河北人,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9-06-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