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学生交流恐惧集体治疗研究
作者:魏心
单位: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062552
关键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00532 研究发现幼师学生中高度交流恐惧者占20%[1]。对社交恐怖、环境适应不良等的治疗干预报导较多(2,3),尚未见到有关交流恐惧集体治疗方面的报导。
本文对某学校的幼师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4]进行测评(该量表共24项,采用5级计分法,79分以上为高度交流恐惧52—78分为中度恐惧)。对检出的高度交流恐惧的40名学生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21人(其中1年级8人,3年级13人)完成了集体心理治疗(中途退出2人),对照组为19人(一年级6人,3年级13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级及交流恐惧量表得分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配合采用形象控制法[5]及其他多种心理治疗手段。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共10次,整个治疗过程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明确治疗的意义,提出具体的要求
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咨询
3.进行形象控制训练
每次集体训练一开始首先做7—10分钟的形象控制训练。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脚平行自然蹋地,身体坐正,百会朝天,双手平放于两腿之上。然后轻轻地闭上眼睛,做腹式呼吸15—20次,心情平静下来后,回想以前曾经历过的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情,尽量在大脑中浮现当时的情境、形象。以后渐渐增加内容,如回想自己从事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或学习,后经努力取得成功,并对成功后的愉快充分体验,以增强自信。
4.模拟课堂提问及登台演讲
5.开展个别咨询 除了对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咨询、集体治疗外,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逐步落实训练计划。还要求学生将经过及体会写成书面材料,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
, 百拇医药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0周后进行第二次交流恐惧量表的评定。
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流恐惧分前后测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交流恐惧前后(X±SD)比较
第1次
第2次
t
P
治疗组
(n=21)
84.54±
5.74
62.23±
, http://www.100md.com
12.59
5.81
<0.001
对照组
(n=19)
88.92±
7.63
75.85±
9.80
2.76
<0.05
t
1.6590
, 百拇医药
3.0769
p
>0.05
<0.01
表1表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交流恐惧分数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交流恐惧分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集体成员的自我体验与报告
大部分同学集体治疗结束后原有的症状消失或减轻,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也有个别同学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约占治疗总数的9.4%。
3.来自家长的信息
家长反映确实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他们在待人接物及走访亲友等方面变得更主动。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本文结果提示干预有效。同时也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分数皆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幅度大且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12人变为正常,对照组只有3人)。这可能是一方面提示治疗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一年级少数高恐惧的学生由于适应了新的学校环境而改变了恐惧状态,使总分下降。集体治疗是一个在咨询员指导下学生本人刻苦努力战胜自我的过程。在集体治疗开始之前让学生明确集体治疗的性质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愿原则”,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治疗,更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6],可能会产生心理阻抗不主动配合治疗。本研究也发现了该问题。
具有交流恐惧的学生一般都有相应的人格背景[7],如特别爱面子,怕在他人面前丢面子,还有的人完美主义倾向强烈,恨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
改变以往的消极行为是集体治疗的最终落脚点。因此,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在集体中发言,登台演讲等),运用学到的知识技巧改变行为方式。
, http://www.100md.com
在集体训练的初期强调方法和技巧的重要,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逐一掌握。到训练的中后期,鼓励集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允许各自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可以在咨询员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能对方法进行创造发挥的学生训练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魏心、刘素华、王娟.幼师学生交流恐惧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26
2.连淑芳.学分制下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报告.心理科学,1996,6:365
3.曹海江.集体疗法治疗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的案例报告.大众心理学,1997.1:1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198
5.刘善循.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中科院心理所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资料:93
6.王锦霞、王向群.社交恐怖症与对人恐怖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5):232
7.许又新著.神经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3—98, 百拇医药
单位: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062552
关键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00532 研究发现幼师学生中高度交流恐惧者占20%[1]。对社交恐怖、环境适应不良等的治疗干预报导较多(2,3),尚未见到有关交流恐惧集体治疗方面的报导。
本文对某学校的幼师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4]进行测评(该量表共24项,采用5级计分法,79分以上为高度交流恐惧52—78分为中度恐惧)。对检出的高度交流恐惧的40名学生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21人(其中1年级8人,3年级13人)完成了集体心理治疗(中途退出2人),对照组为19人(一年级6人,3年级13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级及交流恐惧量表得分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配合采用形象控制法[5]及其他多种心理治疗手段。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共10次,整个治疗过程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明确治疗的意义,提出具体的要求
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咨询
3.进行形象控制训练
每次集体训练一开始首先做7—10分钟的形象控制训练。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脚平行自然蹋地,身体坐正,百会朝天,双手平放于两腿之上。然后轻轻地闭上眼睛,做腹式呼吸15—20次,心情平静下来后,回想以前曾经历过的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情,尽量在大脑中浮现当时的情境、形象。以后渐渐增加内容,如回想自己从事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或学习,后经努力取得成功,并对成功后的愉快充分体验,以增强自信。
4.模拟课堂提问及登台演讲
5.开展个别咨询 除了对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咨询、集体治疗外,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指导学生逐步落实训练计划。还要求学生将经过及体会写成书面材料,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
, 百拇医药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0周后进行第二次交流恐惧量表的评定。
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流恐惧分前后测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交流恐惧前后(X±SD)比较
第1次
第2次
t
P
治疗组
(n=21)
84.54±
5.74
62.23±
, http://www.100md.com
12.59
5.81
<0.001
对照组
(n=19)
88.92±
7.63
75.85±
9.80
2.76
<0.05
t
1.6590
, 百拇医药
3.0769
p
>0.05
<0.01
表1表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交流恐惧分数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交流恐惧分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集体成员的自我体验与报告
大部分同学集体治疗结束后原有的症状消失或减轻,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也有个别同学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约占治疗总数的9.4%。
3.来自家长的信息
家长反映确实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他们在待人接物及走访亲友等方面变得更主动。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本文结果提示干预有效。同时也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分数皆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幅度大且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12人变为正常,对照组只有3人)。这可能是一方面提示治疗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一年级少数高恐惧的学生由于适应了新的学校环境而改变了恐惧状态,使总分下降。集体治疗是一个在咨询员指导下学生本人刻苦努力战胜自我的过程。在集体治疗开始之前让学生明确集体治疗的性质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愿原则”,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治疗,更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6],可能会产生心理阻抗不主动配合治疗。本研究也发现了该问题。
具有交流恐惧的学生一般都有相应的人格背景[7],如特别爱面子,怕在他人面前丢面子,还有的人完美主义倾向强烈,恨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
改变以往的消极行为是集体治疗的最终落脚点。因此,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在集体中发言,登台演讲等),运用学到的知识技巧改变行为方式。
, http://www.100md.com
在集体训练的初期强调方法和技巧的重要,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逐一掌握。到训练的中后期,鼓励集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允许各自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可以在咨询员提供方法的基础上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能对方法进行创造发挥的学生训练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魏心、刘素华、王娟.幼师学生交流恐惧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26
2.连淑芳.学分制下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报告.心理科学,1996,6:365
3.曹海江.集体疗法治疗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的案例报告.大众心理学,1997.1:1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198
5.刘善循.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中科院心理所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资料:93
6.王锦霞、王向群.社交恐怖症与对人恐怖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5):232
7.许又新著.神经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3—9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