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铁道医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8912
类赫反应1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铁道医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鲍中瑛 刘梅生

    单位:(铁道部北京总医院 传染科,北京 100038)

    关键词:肺结核;变态反应;利福平;异烟肼

    铁道医学000319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912(2000)03-0148-01

    肺结核患者在接受利福平、异烟肼治疗时,在临床症状改善、X线胸片示病灶吸收好转、痰菌转阴后,少数病人会出现肺部病灶增多、浆膜炎、淋巴结肿大等恶化症状,即所谓类赫反应(herxeimeroid reaction)或称矛盾反应、假性恶化等,在继续执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恶化现象逐渐消失。现将我科在治疗肺结核过程中发生的18例类赫反应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50岁。均为初治患者,其中浸润型13例、粟粒型5例。18例痰结核菌荧光染色涂片均显阳性。

    1.2 反应前治疗方案及疗效 所有病例均接受含利福平、异烟肼的方案治疗,在出现类赫反应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痰结核菌全部转阴,X线胸片检查肺部病灶吸收好转12例,少量吸收6例。

    1.3 反应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 反应发生在开始用药1个月内2例,~2个月15例,~3个月1例。其表现为:(1)肺部病灶增多的14例,其中8例主病灶增大,4例主病灶、子病灶均增大,2例出现新病灶;(2)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3)胸膜炎并积液1例。所有病例在反应发生期间痰菌检查均为阴性。

    1.4 治疗及转归 按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辅以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咳嗽、盗汗、低热等临床症状1个月内消失,颈淋巴结肿大在20d左右消失,18例患者肺部恶化病灶均在3个月内吸收。

    2 讨 论

    类赫反应是一种由变态反应引起的结核病一时性假性恶化,其发病机制不甚清楚,多数认为是杀菌药物在短期内大量杀灭结核菌,菌体释放多种抗原物质,使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结、浆膜发生变态反应。随着治疗的继续,病灶中菌量减少,变态反应逐渐消失,此种反应以前也曾有报道,多发生在40岁以下;采取利福平联合治疗以后,此反应有所增多。我科出现的18例患者中,21~30岁的15例,这可能与青壮年免疫功能较强有关,提示我们在对青壮年结核患者治疗时应引起注意。

    [收稿日期]1999-12-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