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89659
类鼻疽假单胞菌肝脓肿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贾杰

    单位:570311 海口,海南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华传染病杂志000226 [病例1] 患者女,33岁,农民。因畏寒、发热2个月,加重1周于1995年12月27日入院。患者2个月以来出现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40℃,伴右上腹轻度不适,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不咳嗽、无胸痛。在当地先后用头孢唑啉及多种中草药治疗,无明显缓解。胸部X片及腹部B超检查,显示“肺炎及肝脓肿”,遂入我院。病前有皮肤外伤史。体检:体温39.4℃,脉搏120次/min,血压16/9 kPa(120/68 mm Hg)。急病容。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 cm,压痛明显,质中。脾未及,腹水征(-)。血白细胞6.0×109/L,N 0.78。入院后考虑肝脓肿,以细菌性可能大,遂给予头孢曲松、妥布霉素治疗。次日,患者稍感好转,但仍发热。B超显示右肝近膈下有一6.4 cm×4.9 cm低回声区,内有散在不规则小暗区回声。右肝前叶下缘亦有2.3 cm×2.1 cm低回声区。脾脏肿大,见多个大小不等(最大2.6 cm×2.6 cm)、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区,考虑肝、脾占位性病变。CT检查影像与B超相似,认为可能为脓肿。遂加用头孢噻肟,体温仍高达40℃,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等对症治疗。患者于住院第5天,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后血培养报告,3次均有类鼻疽假单胞菌生长,仅对替卡西林、阿莫西林及泰能敏感。最后诊断:类鼻疽假单胞菌败血症,肝脓肿,感染性休克。

    [病例2]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热3周于1995年4月5日入院。近3周来,患者出现发热,下午3时发热尤显,多在39℃以上,高热时伴寒战,病后乏力明显,偶感肝区不适。当地曾用环丙沙星等药治疗无效。病前3个月,患者曾因咳嗽,经X线胸片检查诊为右上浸润型肺结核。多次血糖检测>12.0 mmol/L,尿糖(+ + +),诊为糖尿病。一直使用抗痨药及胰岛素治疗。入院体检:体温39.2℃,脉搏98次/mim,血压15/9 kPa(112/68 mm Hg)。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1.0 cm,质软,触痛明显,脾未及,腹水征(-)。入院时血白细胞20.4×109/L,N 0.86。ESR 142 mm/1h。腹部B超检查:肝右叶最大径14.7 cm,右肝后叶及左肝各有一7.6 cm×5.6 cm×6.0 cm及9.8 cm×8.4 cm×8.5 cm低回声区,边缘不规则,其内回声不匀,有少许不规则液性暗区。入院后应用头孢噻肟钠及灭滴灵治疗,10 d后发热虽有所下降,但病情未见减轻,肝脏反增大1.0 cm,考虑有肝脓肿可能,但不排除恶性变。患者于入院后2周行手术探查,确诊为肝脓肿,因经济困难带药出院。出院后实验室报告黄白色脓液培养中有类鼻疽假单胞菌生长,药敏结果同病例1。

    讨论 类鼻疽肝脓肿与一般细菌性肝脓肿临床鉴别有一定困难,上述2例如无细菌学检查,较难确诊。因此,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凡诊断细菌性肝脓肿者,一方面须穿刺脓液培养,另一方面可使用替卡西林、阿莫西林或泰能进行试验性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收稿日期:1999-06-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