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双歧三联活菌制剂的疗效研究
作者:彭波 陈思玮
单位:彭波(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 430060);陈思玮(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200025)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肠道菌群;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1043 分类号 R516.1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消长情况,并观察其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状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研究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对照组:选择健康成人20例作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经询问病史、体检证实为健康者,无胃肠道及肝、胆、胰等消化疾病。近1月内无腹泻史,且未使用过抗生素。病人组:从门诊及住院部选择32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病人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25~75岁,有以下症状之一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肠出血。以上患者均有确切的腹部放射线损伤病史。肠镜、X线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为放射性肠炎。
, 百拇医药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受试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3~5g置于无菌干燥的采便盒内,立即送实验室,1h内进行稀释、接种、培养。
1.2.2 稀释方法 称取成形粪便1g加稀释液1ml,充分混匀后,再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7,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
1.2.3 指标菌的选择、培养、鉴定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及需氧菌4种,其中厌氧菌2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需氧菌2种(大肠杆菌、肠球菌)进行分离及培养,其方法参照大连医科大学方法[1]。其菌形鉴定后进行菌落计数及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放射性肠炎患者与健康对照比,用两组资料t检验;放射性肠炎患者治疗前后比,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与健康对照组比,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优势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数值增加(P>0.05)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放射性肠炎患者与健康者粪便菌群的比较 (±s) 组别
双歧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
健康对照组
, 百拇医药
9.36±0.91
5.29±0.98
7.85±0.78
7.32±0.62
放射性肠炎组
5.79±1.02
4.02±0.74
6.03±0.82
8.17±0.53
P
<0.05
<0.05
, 百拇医药
<0.05
>0.05
2.2 放射性肠炎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值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大肠杆菌数值有所下降,但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 放射性肠炎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s)
双歧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
, 百拇医药 治疗前
5.79±1.02
6.03±0.82
4.02±0.74
8.17±0.53
治疗后
10.26±0.45
8.07±0.36
6.12±0.68
7.80±0.62
P
<0.01
, 百拇医药
<0.05
<0.05
>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放射性肠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优势菌群数值的减少,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数值增加。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放射线损伤了宿主的肠上皮细胞的表面结构,从而使肠道原籍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不能稳定定居于上皮细胞表面或粘蛋白层上[2];放射性肠炎患者肠蠕动减慢、淤滞、微绒毛受损[3]。降低肠道清除能力、提供过路菌接触、粘附、定植于肠粘膜的机会;放射线直接杀灭、抑制、扰乱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菌群的功能发生紊乱。
本研究表明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3周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优势有益菌较治疗前明显增长,而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腹痛、腹泻、便秘、肠出血等症状明显缓解,说明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重建宿主的微生态平衡,且副作用少,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蒋寒青.对双歧杆菌DM9227菌株的实验研究.中国微生态学,1994;6(3):29
2,翟成奎.腹部放疗对小肠的损伤.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1;15(2):53
3,Chesta J,Deflippic C.Abnormalities in proximal small bowel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epatology,1993;17:828
(2000-03-13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彭波(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 430060);陈思玮(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200025)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肠道菌群;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1043 分类号 R516.1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消长情况,并观察其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状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研究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对照组:选择健康成人20例作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经询问病史、体检证实为健康者,无胃肠道及肝、胆、胰等消化疾病。近1月内无腹泻史,且未使用过抗生素。病人组:从门诊及住院部选择32例放射性肠炎患者病人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25~75岁,有以下症状之一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肠出血。以上患者均有确切的腹部放射线损伤病史。肠镜、X线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为放射性肠炎。
, 百拇医药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受试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3~5g置于无菌干燥的采便盒内,立即送实验室,1h内进行稀释、接种、培养。
1.2.2 稀释方法 称取成形粪便1g加稀释液1ml,充分混匀后,再用稀释液按10倍稀释法将粪便稀释至10-7,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
1.2.3 指标菌的选择、培养、鉴定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及需氧菌4种,其中厌氧菌2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需氧菌2种(大肠杆菌、肠球菌)进行分离及培养,其方法参照大连医科大学方法[1]。其菌形鉴定后进行菌落计数及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放射性肠炎患者与健康对照比,用两组资料t检验;放射性肠炎患者治疗前后比,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与健康对照组比,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优势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量减少(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数值增加(P>0.05)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放射性肠炎患者与健康者粪便菌群的比较 (±s) 组别
双歧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
健康对照组
, 百拇医药
9.36±0.91
5.29±0.98
7.85±0.78
7.32±0.62
放射性肠炎组
5.79±1.02
4.02±0.74
6.03±0.82
8.17±0.53
P
<0.05
<0.05
, 百拇医药
<0.05
>0.05
2.2 放射性肠炎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值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大肠杆菌数值有所下降,但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 放射性肠炎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比较 (±s)
双歧杆菌
肠球菌
乳酸杆菌
大肠杆菌
, 百拇医药 治疗前
5.79±1.02
6.03±0.82
4.02±0.74
8.17±0.53
治疗后
10.26±0.45
8.07±0.36
6.12±0.68
7.80±0.62
P
<0.01
, 百拇医药
<0.05
<0.05
>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放射性肠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优势菌群数值的减少,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数值增加。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放射线损伤了宿主的肠上皮细胞的表面结构,从而使肠道原籍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不能稳定定居于上皮细胞表面或粘蛋白层上[2];放射性肠炎患者肠蠕动减慢、淤滞、微绒毛受损[3]。降低肠道清除能力、提供过路菌接触、粘附、定植于肠粘膜的机会;放射线直接杀灭、抑制、扰乱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菌群的功能发生紊乱。
本研究表明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3周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优势有益菌较治疗前明显增长,而大肠杆菌等潜在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腹痛、腹泻、便秘、肠出血等症状明显缓解,说明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重建宿主的微生态平衡,且副作用少,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蒋寒青.对双歧杆菌DM9227菌株的实验研究.中国微生态学,1994;6(3):29
2,翟成奎.腹部放疗对小肠的损伤.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1;15(2):53
3,Chesta J,Deflippic C.Abnormalities in proximal small bowel motilit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epatology,1993;17:828
(2000-03-13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