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手足口病
编号:10289728
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6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7期
     作者:符虹

    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儿科,苏州,215003

    关键词: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75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或A2、A4、A5、A10病毒所致。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适、腹痛,继而口腔粘膜水疱、溃疡,手指、足趾背侧面特别是指甲周围及侧缘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笔者近2年来,采用中医治疗3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男16例,女20例。年龄6个月~4岁。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

    1.2 中医辨证 笔者将本病分为两型:(1)肺胃热蕴型:19例。表现为发热、烦躁、不思饮食、流涎,口腔粘膜充血、水疱、糜烂、溃疡疼痛,大便干结,手指、足趾背侧红色丘疹、小水疱;(2)湿热蕴蒸型:17例。除口腔溃疡外,皮疹较重,手、足、肘、膝、臀可见水疱,并显泛发状。

    1.3 治疗 以银花、连翘、板兰根、赤芍、米仁、生草为主方。肺胃热蕴型加石膏、川连以清胃泄热,玉屑散外涂口腔,以止痛清热;湿热蕴蒸型,加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用芦甘石洗剂外用,以清热燥湿止痒。结果3剂药后痊愈25例,5剂药痊愈8例,7剂药痊愈3例。无后遗症,均无复发。

    2 讨论

    手足口病西医多采用对症处理。中医病因分析,认为本病的病邪是“风毒湿热”,由于小儿胎禀素厚,养育过温,复因风毒湿热所侵,其邪从口鼻而入,“随其虚处所著”,蕴郁肺脾。肺合皮毛,主宣肃,外邪袭肺,肺失宣肃,可见肺卫症状。又脾主肌肉,“风毒湿热”与血气相搏,发于肌肤,在口则为口腔溃疡,在手足则发为水疱。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本方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兰根、赤芍清热凉血,抗病毒;米仁清热利湿;生草配银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作用。诸药相配组成清热解毒利湿基本方。若口腔溃疡明显,脾胃热盛,以黄连、石膏加强清泄胃火之力;肌肤泛发水疱,湿毒盛者,则用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清利止痒。本组结果表明,应用上法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较好。

    儿科临床中,手足口病并不少见,由于常以口腔溃疡或手足疱疹就诊,应与口疮、湿疹等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1,卫仲升,王洪斌,叶干运,等主编.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32~233

    收稿:1999-08-23,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