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89867
大骨节病自然消长与硒元素关系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于红阳 杨改霞 黄培新 郑学修 王道顺 黄文豪 崔才磊 刘景国 夏仲禹 李月梅 张广鑫

    单位:于红阳 杨改霞 黄培新 郑学修 王道顺 黄文豪 崔才磊(河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郑州450003);刘景国 夏仲禹 李月梅 张广鑫(灵宝市卫生防疫站,灵宝472500)

    关键词: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990314 为了探讨大骨节病病情自然消长的变化与硒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82~1997年对河南省大骨节病区儿童病情及发硒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点选择 选取河南省灵宝市朱阳乡梁庄、后河两个行政村为观察点。大骨节病历史最高患病率两村分别为31.45%、53.82%,多年来未采取任何补硒措施。
, 百拇医药
    1.2 对4~13岁儿童进行右手X线拍片,同时采集部分儿童发样,用荧光法测定发硒。

    1.3 1995年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记录31户当地居民1983、1995年家庭的食物种类,以及食用量。并采集居民当地产粮食(小麦、玉米、豆类)及饮用水,用荧光法测定硒含量。

    2 结果

    2.1 X线阳性检出率1982、1984年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各年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硒测定1982年与其他各年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果详见表1。X线阳性检出率和发硒的相关分析为r=-0.9536,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

    表1 1982~1997年大骨节病病区X检查及发硒测定情况 年度

    X线检查
, 百拇医药
    发硒测定(μg/g)

    检查

    例数

    阳性

    例数

    检出率

    (%)

    n±s

    1982

    107

    60

    50.07
, 百拇医药
    41

    44.7±22.5

    1984

    238

    127

    53.36

    44

    61.9±47.1

    1985

    223

    42

    18.83

    42
, http://www.100md.com
    113.4±37.7

    1988

    177

    24

    13.55

    44

    175±45.4

    1989

    150

    8

    5.33

    30

    208.8±105.1
, 百拇医药
    1994

    119

    1

    0.84

    39

    251.8±99.8

    1995

    124

    0

    0.00

    38

    270.4±119.2

    1996
, 百拇医药
    141

    5

    3.54

    33

    231.7±89.9

    1997

    98

    0

    0.00

    41

    268.8±58.8

    2.2 在膳食结构调查中,小麦、大米、肉类、蛋类、油类(植物油)、水果、蔬菜食用量,1995年明显高于1983年(P<0.05或P<0.01);玉米、红薯、豆类食用量1995年明显低于1983年,两年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 百拇医药
    2.3 粮食及水的硒含量见表2。表2 大骨节病区粮食及饮用水硒含量(μg/g) 品种

    n±s

    品种

    n±s

    小麦

    玉米

    黄豆

    15

    13

    6
, 百拇医药
    28.3±21.6

    20.6±10.7

    31.28±16.27

    红豆

    黑豆

    水

    7

    9

    10

    29.04±21.95

    29.20±24.04

    2.1±0.5

    3 讨论
, 百拇医药
    在观察中,我们看到:1982、1984两年X线阳性检出率较高,以后逐年下降,90年代趋于稳定。同时,我们看到1982、1984二年度的发硒水平较低,以后各年度发硒逐年上升,90年代位于200μg/g以上。我们认为硒虽然不是大骨节病的始动因素,但对其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变部位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当地居民膳食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来以玉米为主食,其次为小麦、红薯,改变为小麦为主食,其次为玉米的膳食结构,居民对蔬菜的食用量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膳食结构的改变[1]

    从当地几种主要食物硒含量测定得知,玉米的硒含量最低,其次为小麦,豆类含量较高。由于豆类属于经济作物,多用于出售少用于食用,对于人体硒水平的影响并不大。小麦的食用量增加,玉米的食用量减少,这可能是当地居民硒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于阳红,男,1956年生,主管医师

    4 参考文献

    [1] 顾景范.合理膳食与地方病防治,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12(6):325

    *收稿日期:1998-07-02;修订日期:1999-01-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