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部分)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粘附行为研究
作者:李发琪 杨瑞芳 蒋稼欢 吴云鹏
单位: 400044 重庆市,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国家教委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运动;白细胞;粘附;微循环;肠系膜;大鼠
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
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 运动尤其是力竭性运动后血液的生理生化特性、宏观血液流变特性以及红细胞、血小板流变特性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运动和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基于白细胞特别是PMNs(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的特殊生理功能地位,本文将对运动力竭后微循环中白细胞粘附行为进行研究,更深一步探讨运动性疲劳机制。方法 以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运动力竭模型,运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并录像。选择单个无分枝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细静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回放分析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图像,测定微血流动力学参数: 管径(D)、白细胞粘附数目、白细胞滚动速度(Vwbc)、白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 观察到在不同的血管管径范围下所对应的大鼠运动力竭后白细胞粘附在静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数目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静脉中白细胞的滚动速度由正常状态的88.99±26.32(μm/s)降为54.24±17.29(μm/s),减少了39.04%,差别显著(P<0.05);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变形指数由正常状态的1.47±0.17降为1.26±0.13,减少了14.2%,差别显著(P<0.05)。结论 1.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变形性降低,将影响微循环正常的灌注,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将最终表现为机体运动能力和运动质量下降。2. 运动力竭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滚动速度降低、白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3.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可能与运动力竭后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对白细胞特别是PMNs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作者简介:李发琪现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联系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153#信箱(400016), http://www.100md.com
单位: 400044 重庆市,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国家教委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运动;白细胞;粘附;微循环;肠系膜;大鼠
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
目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 运动尤其是力竭性运动后血液的生理生化特性、宏观血液流变特性以及红细胞、血小板流变特性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运动和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基于白细胞特别是PMNs(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的特殊生理功能地位,本文将对运动力竭后微循环中白细胞粘附行为进行研究,更深一步探讨运动性疲劳机制。方法 以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运动力竭模型,运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并录像。选择单个无分枝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细静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回放分析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图像,测定微血流动力学参数: 管径(D)、白细胞粘附数目、白细胞滚动速度(Vwbc)、白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 观察到在不同的血管管径范围下所对应的大鼠运动力竭后白细胞粘附在静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数目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静脉中白细胞的滚动速度由正常状态的88.99±26.32(μm/s)降为54.24±17.29(μm/s),减少了39.04%,差别显著(P<0.05);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白细胞变形指数由正常状态的1.47±0.17降为1.26±0.13,减少了14.2%,差别显著(P<0.05)。结论 1.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变形性降低,将影响微循环正常的灌注,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而将最终表现为机体运动能力和运动质量下降。2. 运动力竭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滚动速度降低、白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3.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循环中粘附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可能与运动力竭后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对白细胞特别是PMNs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作者简介:李发琪现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联系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153#信箱(4000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