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9005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8期
     作者:栗耀华 王伟华

    单位:东北246医院普外科,兴城,125100

    关键词: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871 我院自1999年1月~2000年3月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4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1.1 例1 女,25岁。上腹部包块1年,食后腹胀月余入院。查体:左上 腹 可触及8cm×7cm肿块, 质硬,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伴触痛。B超:胰腺体 尾部 下方, 左肾前方见-7.5cm×7.5cm不均质等回声块影,脾肾形态正常。CT:左肾前方腹 膜 后可见7.73cm×7.53cm软组织密度肿块,未见肿大淋巴结。X线钡餐:胃充盈良好,胃体 部受压右移,左上腹可见空肠受压上移,肠粘膜规则,于1999年12月27日在全麻下行探查术 ,见肿块由腹膜后突出,位于横结肠系膜下方,肠系膜根部脊柱左侧。肿瘤呈球形,约10cm ×8cm×8cm,有完整包膜。打开后腹膜小心分离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内胚窦瘤。
, 百拇医药
    1.2 例2 女,29岁。上腹部包块8个月,伴腹部胀痛不适2月余入院。查 体 :左上腹可扪及6cm×5cm半球形肿块,质硬,固定。B超:左肾前见5.6cm×6.6cm回声不 均块影。CT:左侧腹膜后脊柱旁肾前方见椭圆形软组织肿块约5.83cm×7.67cm,于2000年 1月25日在全麻下行探查术。见腹膜后腹主动脉左侧,肾前方有一7cm×6cm×5cm实体肿瘤 ,包膜完整,行肿瘤完整摘除。病理诊断:血管内皮瘤。

    1.3 例3 女,62岁。左下腹包块1年,腹胀,腰部酸痛不适3个月入院 。 查体:于脐下偏左可触及5cm×5cm肿块,质硬,界限清楚,活动度小。B超:脐左下方腹膜 后、腰大肌层内见4.7cm×6.0cm圆形实质低回声块影。CT:腹膜后脊柱左旁见5cm×5cm软 组织密度肿块。CT值38.2Hu,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未见肿大淋巴结。于2000年2月17日 行探查术,见肿块由腹膜后突出,位于脊柱左侧与腰大肌间,输尿管后方,约5cm×5cm×5c m,有完整包膜实体肿瘤。将肿瘤与其包膜一并切除。术后病理疹断:纤维组织细胞瘤。
, 百拇医药
    1.4 例4 男,42岁。腹部包块10个月,伴胀痛不适,消瘦2个月余入院 。查 体:下腹部可扪及肿块约8cm×6cm,质硬,表面不规则,活动度差,伴触痛。B超:脐下见8 .5cm×6.1cm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融合,边界欠清晰。CT:下腹部脊柱右前方见10cm×15c m大小。多个融合之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不规则,于2000年3月8日行探查术。于回肠系膜 根部腹膜后见17cm×11cm×9cm巨大肿块,呈结节样有分叶状突出,侵犯远端回肠及系膜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回肠有两外浸润肿块。打开后腹膜,小心分离,整块切除肿块和部分 回肠及淋巴结,小肠端端吻合,切除之肿瘤重1500克。病理报告: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 术后恢复顺利,给予联合化疗。

    2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少见,其病理类型繁杂,约80%为恶性[1]。早期多无症状,待 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出现症状体征时,多已形成对毗邻脏器的压迫推移,表现为腹痛、腹 胀。腹块为最常见最重要的体征。由于影像诊断学的进展,腹膜后肿瘤的早期发现率逐渐提 高。B超一般能反映肿瘤的大小、性质、包膜情况及毗邻关系。胃肠道钡剂检查,能显示胃 肠道受压或推移的征象,并可排除消化道肿瘤。CT可较准确地反映肿瘤的部位、大小、数 目及肿瘤侵犯,压迫周围脏器的程度,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为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提 供可靠依据。最后确诊常依赖于手术探查,病理确诊。
, http://www.100md.com
    手术切除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膜后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多数呈膨胀性生长 ,具有完整包膜。供应肿瘤的血管常位于肿瘤基底部,沿着肿瘤包膜在直视下由浅入深分离 是切除肿瘤的主要步骤。肿瘤粘连或侵犯周围脏器不易分离,力争连同受累脏器一并切除, 手术的彻底性是减少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最有效办法,整块切除肿瘤及其连接脏器的积极外 科治疗仍是迄今最佳疗法[2]。恶性淋巴瘤术后配合化疗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以则.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策略.腹部外科杂志,1997,10:195

    2,何裕隆,詹文华,王吉甫.成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1999,19:293

    (2000年4月28日收稿)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