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及其评价
作者:王仁萍 朱亮 李
单位:王仁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朱亮(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影像学;诊断
现代诊断与治疗000319 分类号:R543.1+6;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3-0167-01
本文收集了1996~1998年经临床、影像学或手术证实的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27~73(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9例,急性腹痛2例,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病因中高血压病7例,马凡氏综合征3例,外伤1例,病因不明1例。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48小时。
1.2 检查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行UCG和CT检查。UCG检查仪器为美国惠普SONO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7.5MHz。取胸骨上切面,主动脉长轴、短轴进行扫查,观察主动脉内径及夹层的大小、形态、管壁回声及管腔内有无粥样斑块、内膜瓣等。CT设备为美国PICKER公司生产PQ-2000型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5~10mm,造影剂采用优维显。7例行MRI检查,使用美国RESONEX公司生产RX-5000HP0.38T常导型MRI,表面线圈矩阵为256×160,均采用自旋回波序列,用心电门控多层面回波技术,R波触发射频脉冲,所有病例常规行胸腹部主动脉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左前斜位、T1WI扫描,少部分病例作T2WI扫描。5例行DSA检查,采用美国PICKER公司CVPRO-500数字减影X线系统。
, 百拇医药
1.3 诊断标准 主动脉内径增宽,管腔呈双腔征,管腔内有纤细内膜分隔则可诊断。若能看到撕裂口及内膜片钙化则诊断更加明确,剥离范围不作为诊断条件,但可判断程度轻重及预测预后。
2 结果
12例病人UCG和CT均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形成。7例MRI检查及5例DSA检查均证实诊断。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2例;9例行手术治疗,2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夹层瘤体破裂死亡。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亦称主动脉夹层分离,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误诊为急性心梗、急腹症、急性胸膜炎等。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的加强,诊断准确性越来越高。90%以上有突然发作的胸背部剧裂疼痛,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或呕吐,严重的呈休克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X线无特征性改变,可发生急性瘤体破裂而死亡。本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因而早期明确诊断,对降低死亡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 http://www.100md.com
UCG诊断主动脉夹层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能多方位,多切面观察瘤体大小、形态及厚度,瘤内有无血栓及其部位、范围等。配合Doppler血流频谱,可证实假腔内有无血液流动,流动方向和速度,根据其速度能准确判断真假腔,故具较高的临床实用性。但经胸骨上UCG对于局限的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夹层显示率较低[1],检查视野小,对主动脉分支血管显示不如CT满意,且病变的显示率与操作者的技术经验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食道超声的开展,使其诊断率明显提高,为进一步诊断主动脉夹层开辟了新途径。本组12例患者均行胸骨上UCG检查,阳性11例,假阴性1例,后经CT证实主动脉弓水平内膜呈螺旋状撕裂。
CT是主动脉夹层的可靠诊断方法。CT可显示主动脉的连续切面图像及夹层动脉瘤的基本征象,易于确定动脉瘤的起始及终止部位。尤其螺旋CT血管造影速度快,扫描覆盖面大,创伤小[2],除可以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真假腔、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血管周围血肿外,还可显示内膜瓣撕裂的不同形态,如螺旋状、新月状及全层撕裂等。故CT可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和分型,并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详尽的资料。本组12例均行CT扫描检查,并准确作出诊断和分型。
, http://www.100md.com
MRI对夹层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最高[3]。MRI可多层次、多平面成像,能清楚显示内膜撕裂的位置、范围及主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并具有多方向切层能力,不用造影剂便可使血流成像,易于区别真假腔,能很好地显示破入口和假腔内血栓,能显示保守治疗后主动脉内双重信号的消失、变薄和范围缩小,可正确评价治疗效果,为无创性高灵敏度检查方法。但MRI价格昂贵、费时,不适用于不稳定患者紧急检查。本组7例行MRI检查,均证实诊断。
DS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4]。DSA能够确切地显示夹层的形态、范围,不仅有利于了解主动脉各大分支的受累情况,且有利于了解夹层的穿破口和假腔的构造,为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但系有创性检查,且必须应用造影剂,对碘过敏、肝肾功能不全、病情不稳定患者禁用。本组5例行DSA检查,并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诊断主动脉夹层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如UCG、CT、MRI、DSA等,尤其UCG和CT具有无创、快速、价廉的优点,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而MRI昂贵、费时,不适用于不稳定患者紧急检查。DSA虽为诊断本病金标准,但系有创检查,且必须应用造影剂,对某些患者禁用。
, 百拇医药
(刘玉清院士 审)
参考文献:
[1]刘力松,华 琦.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无创性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3):226-227.
[2]Costello P,Jochen GAA.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Radiography,1995,15:397-406.
[3]杨光钊.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2,15(4):204-207.
[4]赵淑华,陈少通.主动脉夹层分离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2):128-130.
收稿日期:1999-07-19,修回日期:1999-09-06, http://www.100md.com
单位:王仁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朱亮(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266003)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影像学;诊断
现代诊断与治疗000319 分类号:R543.1+6;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3-0167-01
本文收集了1996~1998年经临床、影像学或手术证实的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27~73(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9例,急性腹痛2例,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1例。病因中高血压病7例,马凡氏综合征3例,外伤1例,病因不明1例。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48小时。
1.2 检查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入院后24小时内行UCG和CT检查。UCG检查仪器为美国惠普SONO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2.5MHz、7.5MHz。取胸骨上切面,主动脉长轴、短轴进行扫查,观察主动脉内径及夹层的大小、形态、管壁回声及管腔内有无粥样斑块、内膜瓣等。CT设备为美国PICKER公司生产PQ-2000型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5~10mm,造影剂采用优维显。7例行MRI检查,使用美国RESONEX公司生产RX-5000HP0.38T常导型MRI,表面线圈矩阵为256×160,均采用自旋回波序列,用心电门控多层面回波技术,R波触发射频脉冲,所有病例常规行胸腹部主动脉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左前斜位、T1WI扫描,少部分病例作T2WI扫描。5例行DSA检查,采用美国PICKER公司CVPRO-500数字减影X线系统。
, 百拇医药
1.3 诊断标准 主动脉内径增宽,管腔呈双腔征,管腔内有纤细内膜分隔则可诊断。若能看到撕裂口及内膜片钙化则诊断更加明确,剥离范围不作为诊断条件,但可判断程度轻重及预测预后。
2 结果
12例病人UCG和CT均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形成。7例MRI检查及5例DSA检查均证实诊断。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2例;9例行手术治疗,2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夹层瘤体破裂死亡。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亦称主动脉夹层分离,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误诊为急性心梗、急腹症、急性胸膜炎等。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的加强,诊断准确性越来越高。90%以上有突然发作的胸背部剧裂疼痛,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或呕吐,严重的呈休克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X线无特征性改变,可发生急性瘤体破裂而死亡。本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因而早期明确诊断,对降低死亡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 http://www.100md.com
UCG诊断主动脉夹层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能多方位,多切面观察瘤体大小、形态及厚度,瘤内有无血栓及其部位、范围等。配合Doppler血流频谱,可证实假腔内有无血液流动,流动方向和速度,根据其速度能准确判断真假腔,故具较高的临床实用性。但经胸骨上UCG对于局限的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夹层显示率较低[1],检查视野小,对主动脉分支血管显示不如CT满意,且病变的显示率与操作者的技术经验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食道超声的开展,使其诊断率明显提高,为进一步诊断主动脉夹层开辟了新途径。本组12例患者均行胸骨上UCG检查,阳性11例,假阴性1例,后经CT证实主动脉弓水平内膜呈螺旋状撕裂。
CT是主动脉夹层的可靠诊断方法。CT可显示主动脉的连续切面图像及夹层动脉瘤的基本征象,易于确定动脉瘤的起始及终止部位。尤其螺旋CT血管造影速度快,扫描覆盖面大,创伤小[2],除可以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瓣、真假腔、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血管周围血肿外,还可显示内膜瓣撕裂的不同形态,如螺旋状、新月状及全层撕裂等。故CT可迅速而准确地提供诊断和分型,并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更详尽的资料。本组12例均行CT扫描检查,并准确作出诊断和分型。
, http://www.100md.com
MRI对夹层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最高[3]。MRI可多层次、多平面成像,能清楚显示内膜撕裂的位置、范围及主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并具有多方向切层能力,不用造影剂便可使血流成像,易于区别真假腔,能很好地显示破入口和假腔内血栓,能显示保守治疗后主动脉内双重信号的消失、变薄和范围缩小,可正确评价治疗效果,为无创性高灵敏度检查方法。但MRI价格昂贵、费时,不适用于不稳定患者紧急检查。本组7例行MRI检查,均证实诊断。
DS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4]。DSA能够确切地显示夹层的形态、范围,不仅有利于了解主动脉各大分支的受累情况,且有利于了解夹层的穿破口和假腔的构造,为手术提供可靠的资料。但系有创性检查,且必须应用造影剂,对碘过敏、肝肾功能不全、病情不稳定患者禁用。本组5例行DSA检查,并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诊断主动脉夹层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方法,如UCG、CT、MRI、DSA等,尤其UCG和CT具有无创、快速、价廉的优点,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而MRI昂贵、费时,不适用于不稳定患者紧急检查。DSA虽为诊断本病金标准,但系有创检查,且必须应用造影剂,对某些患者禁用。
, 百拇医药
(刘玉清院士 审)
参考文献:
[1]刘力松,华 琦.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无创性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3):226-227.
[2]Costello P,Jochen GAA.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Radiography,1995,15:397-406.
[3]杨光钊.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2,15(4):204-207.
[4]赵淑华,陈少通.主动脉夹层分离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2):128-130.
收稿日期:1999-07-19,修回日期:1999-09-0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