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3
编号:1029027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朱育昌 陈富嫦 许志恩 巫志明

    单位:朱育昌(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湛江 524001);陈富嫦(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湛江 524001);许志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湛江 524001);巫志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湛江 524001)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508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容易误诊。我院自1987年1月~1997年10月间诊治29例,其中误诊15例。现将误诊情况作一分析。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3~62岁,平均37岁。有明确诱因12例,其中产褥期6例,外伤3例,乳突或鼻窦炎症3例;误诊时间从病后11d至病后7个月;血栓部位:上矢状窦8例,横窦5例,乙状窦2例,颈内静脉、下矢状窦各1例,部位欠明4例。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头晕8例,耳鸣2例,发热6例,癫痫9例(均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其中3例继发癫痫持续状态),意识障碍9例,颅内高压表现14例(其中头痛14例,呕吐12例,视乳头水肿6例),脑膜刺激征阳性8例,偏瘫9例,病理征3例,偏身感觉障碍1例,颅神经麻痹4例,运动性失语、精神异常、Horner征、尿失禁各1例。

    1.3 辅助检查 14例作头颅CT检查,7例表现大片低密度灶,分布于额区、颞区、顶区和双侧基底节区,颅内出血、皮层强化和皮层强化不明显各1例,正常6例。5例作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表现血液流空效应减弱或消失,分别位于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条索状信号2例,均位于上矢状窦,脑水肿、出血灶、梗塞灶表现各2例。早期颈内动脉造影检查4例,1例表现静脉部分充盈不佳,3例正常;脑电图检查7例,轻度异常4例,中度异常1例,正常2例;腰穿脑脊液检查12例,压力增高9例,1.96~3.92kPa,蛋白轻度增高5例,0.48~0.96g/L,明显增高1例,1.24g/L,细胞数轻度升高3例,10×106/L~54×106/L。
, http://www.100md.com
    1.4 误诊情况 共15例,误诊为脑炎5例,脑梗塞2例,脑肿瘤3例,脑膜炎、神经官能症、精神病、青光眼、上消化道出血各1例。

    2 讨论

    2.1 病因多样,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是误诊的常见原因 本病致病原因常是妊娠、产褥期、感染、颅脑外伤、血液高凝状态、机体脱水和衰竭、肿瘤等。本组15例中12例均与之有关,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病的临床表现对诊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其症状与脑炎、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相似,因此容易误诊。

    2.2 常规检查对本病检出率不高,MRI检查尚未普及导致误诊 本病头颅CT可表现为患侧大脑半球大片低密度病灶、脑出血、梗塞区点状强化与皮层强化、绳索征、空三角征等,但CT扫描常不能显示病灶,尤其是显示静脉血栓比较有特征性的绳索征及空三角征检出率低。本组14例行头颅CT扫描,6例表现正常,没有绳索征及空三角征病例;另外4例行早期颈内动脉造影检查,3例无异常表现;8例行EEG检查,3例正常,4例轻度异常;MRI检出率虽高,但价格昂贵,尚难普及,因此误诊率较高。
, http://www.100md.com
    2.3 临床医师神经病理学知识缺乏以及趋向于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往往是导致DST误诊的根本原因 DST主要病理改变是静脉瘀血,可见渗出性出血,小的坏死灶及出血性梗塞灶,脑组织局部或弥漫性水肿。脑炎、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膜炎等颅内疾患亦可有类似改变,故在临床上表现很相似,因此临床医师很少考虑本病,而以为常见的以上疾患。本组11例病后1~7个月才确诊,均是因为上述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D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检查检出率不高,MRI检查不易普及,因而误诊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只要患者有以上常见诱因之一;皮层型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呕吐随体位改变而加剧,腰穿压力增高,蛋白、细胞数异常;病程进展缓慢;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头颅CT示非常见动脉供应区病灶,则应怀疑到本病之可能,应创造条件作头颅MRI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收稿日期:1998-08-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