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大学学报(医药卫生) > 贵阳医学院学报
编号:10290569
散发性脑炎2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杨萍 陶陶

    单位:杨萍(贵阳铁路医院 贵阳 550011);陶陶(贵阳医学院附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脑炎;神经病学表现;激素类;脱水

    贵阳医学院学报0001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512.3

    我院于1996~1998年收治散发性脑炎2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4.3岁。13例有咽痛、发热、流涕或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例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些多发生在神经症状前1~2周。根据神经症状的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1]:昏迷型:初为嗜睡,续而浅昏迷,甚至昏迷,共5例;瘫痪型:多为轻瘫,肌力在3+~4+级,可为单瘫、偏瘫,巴彬斯基征阳性或偏身感觉障碍等,共6例;脑瘤型:表现头痛并逐渐加重,伴喷射样呕吐,共2例;癫痫型:发作性强直-阵挛频繁出现,共4例;精神异常型:表现为反应迟钝、沉默寡言或胡言乱语,或幻觉、惊恐,或躁动不安,共3例。8例Kernig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19例次(异常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高波幅θ或δ波。),其中16例次于枕顶部出现较多阵发性4~7Hz,20~40μvθ异常波。未发现弥漫性θ或δ波改变;脑脊液检查7例次,5例脑脊液基本正常,2例压力增高,1例脑压高达4.27 kPa,另1例为1.96 kPa。2例蛋白质轻度增高,1例为0.9 g/L,1例1.64 g/L。1例白细胞为13.2×107/L。
, 百拇医药
    1.2 治疗 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15 mg加10%GS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续1周。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为强的松30~40 mg每晨1次。每5~7 d减5~10 mg,至减完;脱水:甘露醇250 ml静滴,视病情而定,脑瘤型、昏迷型每8 h1次,其它型每12 h1次,连续3~5 d,逐渐减量,每3~5 d减1次,至减完;营养脑细胞:脑神经生长素4~6 ml加10%GS 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续10~15 d。一般用药2~3 d,患者意识障碍减轻,肢体肌力开始恢复。平均住院日为1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临床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无效:死亡。

    2 结果

    治愈16例,好转3例,死亡1例。治愈率达80%,有效率达95%,死亡率5%。死亡病人为70岁的老年人,入院时高热、意识障碍,并出现去大脑皮质状态,入院24 h死亡。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本组特点为:疗程短,平均住院日为2周,治愈率高达80%,死亡率低,仅5%,疗效显著。诊断散发性脑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描记、脑脊液检查等结果,头颅CT可排除颅内占位性改变。散发性脑炎病包括病毒感染直接损害了脑的神经细胞和病毒感染所致脑白质神经纤维急性脱髓鞘性损害两大类。前者脑实质内可见小坏死软化灶,神经细胞可见噬节或卫星现象,神经胶质增生,神经细胞胞体内还可找到病毒颗粒蛋白所致的“包涵体”,后者为急性脱髓鞘性脑病。大脑各叶白质,主要为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而轴索相对保存较好。沿静脉周围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弥漫性神经胶质增生。从本组病人年龄上看,以中年发病为主,以昏迷型、瘫痪型多见,占总病例的55%;合并脑膜炎改变8例,占40%,可见合并脑膜炎改变较多,在诊断时应高度重视;脑电图异常的均未发现弥漫性改变,故治愈率高。局灶性异常达脑电图检查的83%,可见脑电图检查在此病的诊断上意义较大;脑脊液检查中有28%异常,也有临床意义。

    3.2 在治疗上,主要针对病理改变,予激素、脱水及营养脑细胞治疗。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解毒和消除脑水肿等[2];用甘露醇能增加血-脑及血-脑脊液渗压梯度使脑血管收缩及清除自由基;脑神经生长素取自胎牛脑组织,刺激脑和神经组织新生毛细血管生长,加速受损脑细胞及神经组织的蛋白合成,促进体内神经介质的转化、摄取和释放。

    参考文献

    1,郑建中,田时雨主编.神经病诊断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9

    2,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主编.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25

    (1999—09—15收稿,1999—11—25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