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核误诊一例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张建 张贵明 王健
单位:(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中心医院外科,天津 300350)
关键词:小肠结核;腹痛;肠梗阻;误诊
铁道医学000244 [中图分类号]R574.52;R52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1-0912(2000)02-0075-01
患者,女,49岁。因中下腹痛、腹胀,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月住院。既往否认有肺结核病史。
患者2年前,因“右卵巢囊肿”而行囊肿切除术,术中未发现胃肠道异常。术后1月余出现中下腹疼痛、腹胀,伴呕吐、低热等,给以抗炎、对症等治疗后缓解。此后至入院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时重时轻,偶伴咳嗽、咳痰。发作严重时,伴剧烈呕吐、纳差、低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怀疑为“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能缓解。入院前1月余频繁发作腹痛、腹胀、呕吐,伴低热、轻腹泻、乏力、 胃纳差、进行性消瘦,尚能排气,无呕血、黑便史。入院后查体:T37.2℃,体重46kg,消瘦,精神差,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脐周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未触及明显肿物,叩诊鼓音,肠鸣音较弱,偶闻及高调肠鸣音,但无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腹部X线摄片:小肠胀气,可见3~4个小液平面;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12g*L-1,白细胞8.2×109L-1,中性粒细胞0.40。X线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初步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给以胃肠减压、抗炎、中药大承气汤灌胃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1周后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故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空肠距屈氏韧带1.5m以远至回肠距回盲瓣约1m以近的小肠范围内,有20余处小肠环形狭窄。狭窄段均约2~3cm,狭窄间肠管正常,均长10cm左右。狭窄肠管水肿、充血,肠壁肥厚变硬,浆膜面布满乳白色粟粒样硬结,肠腔狭窄,部分肠腔难以通过食指尖,相应之肠系膜水肿并淋巴结肿大。多处小肠狭窄区段互相严重粘连。对粘连严重之肠段约1.5m,作肠切除和端—端吻合术。
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示:粘膜层下纤维组织及结核性肉芽组织大量增生,并有上皮样细胞增生,肠系膜淋巴结亦可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病理诊断:增生型小肠结核。
术后给予链霉素、利福平、雷米封抗结核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消失而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随访1个月,全身情况改善明显,体重增至53kg。
讨论 近年来,肠结核在我国已很少见,病理将其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型,后者尤为少见,多为原发性肠结核,病史较长,一般不伴有活动性肺结核。多发生于回盲部,往往较局限,术前很难确诊。本病例特点:(1)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为反复发作不全性肠梗阻表现;(2)不伴有活动性肺结核;(3)术中见:病变累及大部分小肠,呈节段性改变,又误诊为:“克隆氏病”,经病理切片检查才确诊;(4)手术切除狭窄肠段并抗结核治疗效果良好。
[收稿日期]1999.09.15, 百拇医药
单位:(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中心医院外科,天津 300350)
关键词:小肠结核;腹痛;肠梗阻;误诊
铁道医学000244 [中图分类号]R574.52;R52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1-0912(2000)02-0075-01
患者,女,49岁。因中下腹痛、腹胀,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月住院。既往否认有肺结核病史。
患者2年前,因“右卵巢囊肿”而行囊肿切除术,术中未发现胃肠道异常。术后1月余出现中下腹疼痛、腹胀,伴呕吐、低热等,给以抗炎、对症等治疗后缓解。此后至入院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时重时轻,偶伴咳嗽、咳痰。发作严重时,伴剧烈呕吐、纳差、低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怀疑为“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能缓解。入院前1月余频繁发作腹痛、腹胀、呕吐,伴低热、轻腹泻、乏力、 胃纳差、进行性消瘦,尚能排气,无呕血、黑便史。入院后查体:T37.2℃,体重46kg,消瘦,精神差,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脐周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未触及明显肿物,叩诊鼓音,肠鸣音较弱,偶闻及高调肠鸣音,但无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腹部X线摄片:小肠胀气,可见3~4个小液平面;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12g*L-1,白细胞8.2×109L-1,中性粒细胞0.40。X线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初步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给以胃肠减压、抗炎、中药大承气汤灌胃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1周后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故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空肠距屈氏韧带1.5m以远至回肠距回盲瓣约1m以近的小肠范围内,有20余处小肠环形狭窄。狭窄段均约2~3cm,狭窄间肠管正常,均长10cm左右。狭窄肠管水肿、充血,肠壁肥厚变硬,浆膜面布满乳白色粟粒样硬结,肠腔狭窄,部分肠腔难以通过食指尖,相应之肠系膜水肿并淋巴结肿大。多处小肠狭窄区段互相严重粘连。对粘连严重之肠段约1.5m,作肠切除和端—端吻合术。
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示:粘膜层下纤维组织及结核性肉芽组织大量增生,并有上皮样细胞增生,肠系膜淋巴结亦可见结核性肉芽组织。病理诊断:增生型小肠结核。
术后给予链霉素、利福平、雷米封抗结核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消失而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随访1个月,全身情况改善明显,体重增至53kg。
讨论 近年来,肠结核在我国已很少见,病理将其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型,后者尤为少见,多为原发性肠结核,病史较长,一般不伴有活动性肺结核。多发生于回盲部,往往较局限,术前很难确诊。本病例特点:(1)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为反复发作不全性肠梗阻表现;(2)不伴有活动性肺结核;(3)术中见:病变累及大部分小肠,呈节段性改变,又误诊为:“克隆氏病”,经病理切片检查才确诊;(4)手术切除狭窄肠段并抗结核治疗效果良好。
[收稿日期]1999.09.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