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国医学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编号:10291240
氟乙酰胺对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周爱新

    单位:周爱新 (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山 3241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327 氟乙酰胺是一种毒鼠药,我院从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者51例。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最为明显而严重,本组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者41例,占80.3%。笔者就其神经系统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61岁,自服者13例,误服(含他人投毒)者34例,配制毒鼠药者4例。并参照有关中毒程度标准:轻度中毒11例,中度中毒11例,重度中毒29例。

    1.2 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出现抽搐者41例,占80.3%,其中表现为肢体局部痉挛抽动者8例,全身强直性抽搐者33例。抽搐次数:1~2次12例,3~5次14例,频繁抽搐15例。抽搐间歇神志改变者29例(58.82%),其中深昏迷13例,浅昏迷9例,朦胧状7例。
, 百拇医药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1例中毒者中41例进行了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测定,结果高于正常(200IU/L)者34例,异常率82.9%,其中9例频繁抽搐者cpk均在1900IU/L以上,平均7632.89±6624.52IU/L,是正常的38倍以上。并根据中毒程度统计(±s):重度中毒组4258.45±5142.70IU/L,显著高于中度中毒组1057.44±738.42IU/L,t=1.998,p<0.05;两组又显著高于轻度中毒组458.50±390.10IU/L,t=2.4993;2.3380,p<0.05。本组有28例在抽搐缓解后进行脑电图(EEG)检查,异常者22例(78.57%),中度异常15例,轻度异常7例。

    2 治疗方法

    所有经口中毒者予洗胃,同时乙酰胺2.5~5g肌注,2~4次/日,连用3~7日,小儿按0.05~0.1g/kg应用解毒剂;对中重度中毒抽搐者,鲁米那0.1g肌注,2~4次/日,若仍不能控制者,则加用安定5~10mg静推,1日2~4次,或2~5mg/h维持,同时20%甘露醇和速尿脱水,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以及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分别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并护胃,预防感染,注意电解质,酸碱平衡。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45例经上述处理痊愈出院,1例反复发作抽搐未能控制自动出院,5例频繁抽搐不能控制而死亡,死亡率9.8%。

    4 讨 论

    氟乙酰胺主要因误服或自服,经消化道吸收中毒,个别经皮肤吸收中毒。其进入人体后脱胺形成氟乙酸,干扰正常的三羧酸循环,导致组织中柠檬酸蓄积,而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肌等的损害。而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明显而严重,多数患者发生抽搐,继而神志模糊或昏迷,本组抽搐发生率达80.3%,且5例均因频繁抽搐不能控制而导致死亡。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氟乙酰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抢救氟乙酰胺中毒,在洗胃、乙酰胺解毒的同时,要注意神经系统的对症治疗,鲁米那、安定镇静、控制抽搐,脱水减轻脑水肿,以及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等营养脑细胞和神经的支持治疗。

    cpk是主要存在于脑组织、心肌、骨骼肌中的一种酶。本组41例cpk活性测定,有34例升高,异常率达82.93%,且升高程度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并与抽搐关系尤密切,9例频繁抽搐者cpk平均升高程度是正常的38倍。另外,本组28例在抽搐缓解后进行EEG检查,异常率达78.5%,若在中毒急性期检查,异常率和异常程度可能更高。由此也说明氟乙酰胺对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性。我们认为cpk的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氟乙酰胺中毒程度的生化指标,而EEG是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另一常规检查项目。

    收稿日期:1999-03-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