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术式选择(附1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李凤苍 张宏中
单位:李凤苍(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276600);张宏中(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276600)
关键词:类癌;直肠肿瘤;诊断;治疗
腹部外科000529
【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 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 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12年。1例术后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 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 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 http://www.100md.com
我院自1986年10月~199年2月共收治直肠类癌11例, 疗效满意。现就其诊断及术式选择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11例, 其中男9例, 女2例;年龄41~68岁, 平均53.5岁。就诊主要表现: 大便滴血3例, 粘液便2例, 脓血便2例, 大便习惯改变2例, 无症状2例。本组误诊9例, 其中院外误诊6例, 本院误诊3例。本组误诊率高达81.8%。误诊病种为: 痔3例, 直肠息肉2例, 直肠癌2例, 直肠炎1例, 细菌性痢疾1例。误诊时间最长13个月, 最短19 d。并存肛门周围湿疹1例, 慢性气管炎、 肺心病1例。直肠指检扪及肿块8例, 内窥镜检查发现肿块3例。瘤体距齿状线3.0 cm以内者3例、 3.0~8.0 cm 7例、 11.0 cm处1例。瘤体直径小于1.0 cm者2例、 1.0~2.0 cm 5例、 大于2.0 cm 4例。本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类癌。手术治疗情况: 瘤体直径小于1.0 cm行局部整块切除2例;直径在1.0~2.0 cm之间行局部整块切除5例, 其中无肌层浸润2例, 有肌层浸润又加作Dixon术3例;直径大于2.0 cm 4例, 其中行较广泛局部整块切除1例, Dixon术1例, Miles术2例。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获6个月~11年随访。1例于术后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Miles术后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9例均存活, 无转移, 无复发。
, 百拇医药
讨 论
过去认为直肠类癌发病率较低, 近年来普查发现并不少见。因其生长缓慢, 早期症状不明显。类癌瘤体长到一定体积后多呈结节状或凸于肠腔呈息肉样。临床上出现的多是瘤体对直肠的刺激症状或瘤体破溃、 感染的症状, 如便意频繁、 大便表面带血、 脓血便、 大便变形等, 易误诊为肛肠的其他常见病。从本组资料看, 常见误诊病种为痔、 直肠息肉、 直肠癌或直肠炎症等, 误诊率高达81.8%。因此,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对提高正确诊断率极为重要。典型的直肠类癌特征为较小的、 橡皮样硬度、 位于粘膜下的淡黄色或棕色结节;瘤体较大时, 瘤体中央覆盖粘膜多形成溃疡、 糜烂等。因瘤体多位于直肠下段, 直肠指检一般可触及肿瘤征象。目前诊断直肠类癌的主要手段仍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类癌的手术治疗原则是: ① 没有侵犯肌层或直径小于2.0 cm者可行局部切除;② 侵犯肌层或直径大于2.0 cm者应按胃肠道癌的切除范围进行[1]。直肠类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除与瘤体大小有关外,还与有否肌层浸润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判断肌层有否浸润,以便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术式,作者认为,对临床上拟诊为直肠类癌患者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步骤应为: 瘤体直径小于2.0 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全层切除, 做到对瘤体标本的整块切下,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性直肠切除术;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只要病理证实为类癌, 应尽可能争取行根治术。因直肠类癌生长缓慢, 恶性度低, 可以长期荷瘤生存[2], 故在选择根治术式时除要达到根治目的、 防止复发外, 应尽可能保存固有的可控制排便的功能。对距齿状线3.0 cm以上的直肠类癌均可行保留肛管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术中注意保护肛管括约肌、 肛提肌、 肛直肠肌及盆腔神经等。直肠类癌瘤体直径若小于1.0 cm仅行局部切除即可。本组有2例瘤体直径小于1.0 cm者, 病理证实无肌层浸润。对类癌瘤体直径在1.0 cm~2.0 cm之间者可作稍广泛的局部切除, 包括整个瘤体及周围0.5 cm~1.5 cm肠壁全层的整块切除, 避免类癌组织残留, 以保证安全切缘。病理证实无肌层浸润者不再扩大手术;病理证实有肌层浸润者应加作根治术。本组瘤体直径在1.0 cm~2.0 cm之间有肌层浸润者3例, 分别距齿状线4.0 cm、 4.5 cm、 8.0 cm, 均选用Dixon术。其中结肠肛管用吻合器吻合2例, 手法吻合1例。术后肛门控便、 排便功能正常, 随访中亦未见复发。因直肠类癌较其它部位消化道类癌转移率低, 对瘤体直径大于2.0 cm的直肠类癌仍应积极地行根治性切除, 确不能耐受根治术者也应行较广泛的局部整块切除。本组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共4例, 其中1例因心肺功能差, 瘤体活动度尚可, 行较广泛的局部整块切除, 术后随访2年仍生存;1例行Dixon术, 术后6年仍生存;另2例因瘤体累及大部分肛管,均行Miles术,其中1例术后4年仍生存,另1例术后1年因肝转移死亡。
直肠类癌属潜在恶性肿瘤, 瘤体越小, 手术的破坏性也越小, 疗效越好。因此, 对待癌症的“三早”(即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方针, 同样适用于类癌。
参考文献
1,郑森.胃肠道类癌54例分析.临床外科杂志, 1997, 5:278~279.
2,徐忠法, 左文述, 刘奇, 主编.现代肛肠肿瘤外科学.第一版.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89~390.
(收稿: 1999-12-27), 百拇医药
单位:李凤苍(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276600);张宏中(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276600)
关键词:类癌;直肠肿瘤;诊断;治疗
腹部外科000529
【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 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 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12年。1例术后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 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 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 http://www.100md.com
我院自1986年10月~199年2月共收治直肠类癌11例, 疗效满意。现就其诊断及术式选择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11例, 其中男9例, 女2例;年龄41~68岁, 平均53.5岁。就诊主要表现: 大便滴血3例, 粘液便2例, 脓血便2例, 大便习惯改变2例, 无症状2例。本组误诊9例, 其中院外误诊6例, 本院误诊3例。本组误诊率高达81.8%。误诊病种为: 痔3例, 直肠息肉2例, 直肠癌2例, 直肠炎1例, 细菌性痢疾1例。误诊时间最长13个月, 最短19 d。并存肛门周围湿疹1例, 慢性气管炎、 肺心病1例。直肠指检扪及肿块8例, 内窥镜检查发现肿块3例。瘤体距齿状线3.0 cm以内者3例、 3.0~8.0 cm 7例、 11.0 cm处1例。瘤体直径小于1.0 cm者2例、 1.0~2.0 cm 5例、 大于2.0 cm 4例。本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类癌。手术治疗情况: 瘤体直径小于1.0 cm行局部整块切除2例;直径在1.0~2.0 cm之间行局部整块切除5例, 其中无肌层浸润2例, 有肌层浸润又加作Dixon术3例;直径大于2.0 cm 4例, 其中行较广泛局部整块切除1例, Dixon术1例, Miles术2例。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获6个月~11年随访。1例于术后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Miles术后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9例均存活, 无转移, 无复发。
, 百拇医药
讨 论
过去认为直肠类癌发病率较低, 近年来普查发现并不少见。因其生长缓慢, 早期症状不明显。类癌瘤体长到一定体积后多呈结节状或凸于肠腔呈息肉样。临床上出现的多是瘤体对直肠的刺激症状或瘤体破溃、 感染的症状, 如便意频繁、 大便表面带血、 脓血便、 大便变形等, 易误诊为肛肠的其他常见病。从本组资料看, 常见误诊病种为痔、 直肠息肉、 直肠癌或直肠炎症等, 误诊率高达81.8%。因此,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对提高正确诊断率极为重要。典型的直肠类癌特征为较小的、 橡皮样硬度、 位于粘膜下的淡黄色或棕色结节;瘤体较大时, 瘤体中央覆盖粘膜多形成溃疡、 糜烂等。因瘤体多位于直肠下段, 直肠指检一般可触及肿瘤征象。目前诊断直肠类癌的主要手段仍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类癌的手术治疗原则是: ① 没有侵犯肌层或直径小于2.0 cm者可行局部切除;② 侵犯肌层或直径大于2.0 cm者应按胃肠道癌的切除范围进行[1]。直肠类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除与瘤体大小有关外,还与有否肌层浸润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判断肌层有否浸润,以便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术式,作者认为,对临床上拟诊为直肠类癌患者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步骤应为: 瘤体直径小于2.0 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全层切除, 做到对瘤体标本的整块切下,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性直肠切除术;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只要病理证实为类癌, 应尽可能争取行根治术。因直肠类癌生长缓慢, 恶性度低, 可以长期荷瘤生存[2], 故在选择根治术式时除要达到根治目的、 防止复发外, 应尽可能保存固有的可控制排便的功能。对距齿状线3.0 cm以上的直肠类癌均可行保留肛管括约肌功能的手术。术中注意保护肛管括约肌、 肛提肌、 肛直肠肌及盆腔神经等。直肠类癌瘤体直径若小于1.0 cm仅行局部切除即可。本组有2例瘤体直径小于1.0 cm者, 病理证实无肌层浸润。对类癌瘤体直径在1.0 cm~2.0 cm之间者可作稍广泛的局部切除, 包括整个瘤体及周围0.5 cm~1.5 cm肠壁全层的整块切除, 避免类癌组织残留, 以保证安全切缘。病理证实无肌层浸润者不再扩大手术;病理证实有肌层浸润者应加作根治术。本组瘤体直径在1.0 cm~2.0 cm之间有肌层浸润者3例, 分别距齿状线4.0 cm、 4.5 cm、 8.0 cm, 均选用Dixon术。其中结肠肛管用吻合器吻合2例, 手法吻合1例。术后肛门控便、 排便功能正常, 随访中亦未见复发。因直肠类癌较其它部位消化道类癌转移率低, 对瘤体直径大于2.0 cm的直肠类癌仍应积极地行根治性切除, 确不能耐受根治术者也应行较广泛的局部整块切除。本组瘤体直径大于2.0 cm者共4例, 其中1例因心肺功能差, 瘤体活动度尚可, 行较广泛的局部整块切除, 术后随访2年仍生存;1例行Dixon术, 术后6年仍生存;另2例因瘤体累及大部分肛管,均行Miles术,其中1例术后4年仍生存,另1例术后1年因肝转移死亡。
直肠类癌属潜在恶性肿瘤, 瘤体越小, 手术的破坏性也越小, 疗效越好。因此, 对待癌症的“三早”(即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方针, 同样适用于类癌。
参考文献
1,郑森.胃肠道类癌54例分析.临床外科杂志, 1997, 5:278~279.
2,徐忠法, 左文述, 刘奇, 主编.现代肛肠肿瘤外科学.第一版.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89~390.
(收稿: 1999-12-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