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16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张文林 杨晋平 朴庆云
单位:四川省广元410医院心胸外科 628017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134
我院1975年7月~1998年10月外科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16例,其中良性14例,手术治愈;恶性2例,分别于探查术后7天及3月死亡,手术治愈率87.5%。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9.2岁。病史4天~10年,平均18个月。胸痛或胸部不适14例,伴咯血、咳嗽4例,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2例,伴左肩疼痛1例;无症状2例。前纵隔:脂肪瘤、骨化性纤维瘤、甲状腺胶样腺瘤、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恶性胸腺瘤、恶性畸胎瘤、纤维血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良性畸胎瘤2例。中纵隔:支气管囊肿2例。后纵隔:神经鞘瘤3例,黄色瘤样神经鞘瘤1例。16例均行X线检查: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14例,左上纵隔增宽、气管后移1例,胸腔大量积液1例。胸腔大量积液者行B超检查发现纵隔肿物。7例行CT检查:脂肪瘤表现为前上纵隔低密度软组织包块;纤维血管瘤表现为右上纵隔有高密度钙化阴影软组织包块;上皮细胞型胸腺瘤表现为前上纵隔囊性低密度软组织包块;1例支气管囊肿表现为左肺门软组织包块;3例神经鞘瘤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密度均一软组织包块。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情况:良性肿瘤14例均有完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晰,无外侵,直径4~24cm,平均10.4cm,均手术切除。其中取后外侧切口行脂肪瘤、甲状腺胶样腺瘤、囊性淋巴管瘤、纤维血管瘤、良性畸胎瘤各1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鞘瘤3例完整切除,对巨大黄色瘤样神经鞘瘤及巨大骨化性纤维瘤采取包膜内逐块切除;取胸前正中切口行上皮细胞型胸腺瘤切除;取前外侧切口行良性畸胎瘤切除1例。恶性肿瘤呈侵润性生长,直径8~20cm,平均14cm,外侵大血管、气管及食管,固定,无法切除,恶性畸胎瘤取胸前正中切口探查,恶性胸腺瘤取后外侧切口探查。手术失血80~2500ml平均为365.6ml,输血0~1600ml,平均320ml。手术时间1小时至4小时37分钟,平均2小时20分钟。
1.3 治疗结果:良性肿瘤14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健在。恶性畸胎瘤探查术后因咳痰不畅、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于术后7天死亡,恶性胸腺瘤探查术后伤口愈合出院,术后3月全身衰竭死亡。
2 讨 论
, 百拇医药
2.1 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常无症状,仅当肿瘤压迫、恶变、感染或破溃时出现症状,无特异性。病程长,生长缓慢者多为良性。X线是诊断纵隔肿瘤及囊肿的重要手段[1],能了解肿瘤大小、形态、部位、密度、有无钙化,为常规检查。CT对诊断帮助最大[2],能确定肿瘤部位、密度、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条件应检查。B超有助于了解肿瘤为囊性或实质性,对胸腔积液,普通X线未发现肿瘤者可采用。原发性纵隔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1,2,4],胸腺肿瘤、畸胎瘤、脂肪瘤、纤维瘤、纤维血管瘤及甲状腺肿瘤、囊性淋巴管瘤多位于前纵隔;支气管囊肿多位于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本组符合此规律,因此可以肿瘤好发部位作为诊断依据[3]。确诊需病理检查。
2.2 肿瘤发生率:国外文献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胸腺瘤、畸胎瘤、甲状腺肿瘤[4]。国内文献亦多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畸胎瘤、胸腺瘤、甲状腺肿瘤[2,3]。本组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4例(25.0%),其次为畸胎瘤3例(18.8%),与文献相符。
, 百拇医药
2.3 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除淋巴组织肿瘤先行化疗、放疗外,其余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均应尽早手术[1、3、4],争取切除肿瘤。手术切口以肿瘤暴露好、创伤小、便于应急为原则[3],本组多选择后外侧切口,手术显露清楚,基本能满足手术需要。有完整包膜者均能完整切除。本组12例包膜完整者均顺利切除,对2例巨大肿瘤采取切开包膜,逐块切除取出,失血多给予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保证手术安全。良性肿瘤切除后可免除压迫器官、继发感染、甚至恶变之忧。恶性肿瘤术后需辅以放疗、化疗,提高5年治愈率[2、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15
[2]王德元.胸部肿瘤学.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9
[3]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4
[4]T.W.谢尔斯(胡启帮译).普胸外科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96
[5]陈文庆.胸腺瘤外科治疗近况.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1):83, 百拇医药
单位:四川省广元410医院心胸外科 628017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134
我院1975年7月~1998年10月外科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16例,其中良性14例,手术治愈;恶性2例,分别于探查术后7天及3月死亡,手术治愈率87.5%。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9.2岁。病史4天~10年,平均18个月。胸痛或胸部不适14例,伴咯血、咳嗽4例,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2例,伴左肩疼痛1例;无症状2例。前纵隔:脂肪瘤、骨化性纤维瘤、甲状腺胶样腺瘤、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恶性胸腺瘤、恶性畸胎瘤、纤维血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良性畸胎瘤2例。中纵隔:支气管囊肿2例。后纵隔:神经鞘瘤3例,黄色瘤样神经鞘瘤1例。16例均行X线检查:表现为纵隔软组织肿块14例,左上纵隔增宽、气管后移1例,胸腔大量积液1例。胸腔大量积液者行B超检查发现纵隔肿物。7例行CT检查:脂肪瘤表现为前上纵隔低密度软组织包块;纤维血管瘤表现为右上纵隔有高密度钙化阴影软组织包块;上皮细胞型胸腺瘤表现为前上纵隔囊性低密度软组织包块;1例支气管囊肿表现为左肺门软组织包块;3例神经鞘瘤表现为后纵隔脊柱旁密度均一软组织包块。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情况:良性肿瘤14例均有完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晰,无外侵,直径4~24cm,平均10.4cm,均手术切除。其中取后外侧切口行脂肪瘤、甲状腺胶样腺瘤、囊性淋巴管瘤、纤维血管瘤、良性畸胎瘤各1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鞘瘤3例完整切除,对巨大黄色瘤样神经鞘瘤及巨大骨化性纤维瘤采取包膜内逐块切除;取胸前正中切口行上皮细胞型胸腺瘤切除;取前外侧切口行良性畸胎瘤切除1例。恶性肿瘤呈侵润性生长,直径8~20cm,平均14cm,外侵大血管、气管及食管,固定,无法切除,恶性畸胎瘤取胸前正中切口探查,恶性胸腺瘤取后外侧切口探查。手术失血80~2500ml平均为365.6ml,输血0~1600ml,平均320ml。手术时间1小时至4小时37分钟,平均2小时20分钟。
1.3 治疗结果:良性肿瘤14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健在。恶性畸胎瘤探查术后因咳痰不畅、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于术后7天死亡,恶性胸腺瘤探查术后伤口愈合出院,术后3月全身衰竭死亡。
2 讨 论
, 百拇医药
2.1 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常无症状,仅当肿瘤压迫、恶变、感染或破溃时出现症状,无特异性。病程长,生长缓慢者多为良性。X线是诊断纵隔肿瘤及囊肿的重要手段[1],能了解肿瘤大小、形态、部位、密度、有无钙化,为常规检查。CT对诊断帮助最大[2],能确定肿瘤部位、密度、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条件应检查。B超有助于了解肿瘤为囊性或实质性,对胸腔积液,普通X线未发现肿瘤者可采用。原发性纵隔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1,2,4],胸腺肿瘤、畸胎瘤、脂肪瘤、纤维瘤、纤维血管瘤及甲状腺肿瘤、囊性淋巴管瘤多位于前纵隔;支气管囊肿多位于中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本组符合此规律,因此可以肿瘤好发部位作为诊断依据[3]。确诊需病理检查。
2.2 肿瘤发生率:国外文献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胸腺瘤、畸胎瘤、甲状腺肿瘤[4]。国内文献亦多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畸胎瘤、胸腺瘤、甲状腺肿瘤[2,3]。本组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4例(25.0%),其次为畸胎瘤3例(18.8%),与文献相符。
, 百拇医药
2.3 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除淋巴组织肿瘤先行化疗、放疗外,其余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均应尽早手术[1、3、4],争取切除肿瘤。手术切口以肿瘤暴露好、创伤小、便于应急为原则[3],本组多选择后外侧切口,手术显露清楚,基本能满足手术需要。有完整包膜者均能完整切除。本组12例包膜完整者均顺利切除,对2例巨大肿瘤采取切开包膜,逐块切除取出,失血多给予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保证手术安全。良性肿瘤切除后可免除压迫器官、继发感染、甚至恶变之忧。恶性肿瘤术后需辅以放疗、化疗,提高5年治愈率[2、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15
[2]王德元.胸部肿瘤学.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9
[3]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4
[4]T.W.谢尔斯(胡启帮译).普胸外科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96
[5]陈文庆.胸腺瘤外科治疗近况.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1):83,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纵隔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