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大学学报(医药卫生) > 广东医学院学报
编号:10291839
血精症28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郑木平 虞晓勇

    单位:(郑木平)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医院,深圳 518055;(虞哓勇)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医院,深圳 518050

    关键词:血精症;男性病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270 血精症临床较少见,国内文献报道不多[1],为此,作者收集血精症患者28例,对其诊治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年龄26~45岁,平均29.2岁,均已婚。病程半个月~5个月,血精次数2~4次。28例中伴射精痛4例,伴终末血尿3例,排尿时尿道灼热感7例,尿频4例及排尿费力2例。B超检查28例,发现3例精囊囊肿、4例前列腺轻度肿大。28例中CT检查12例,发现精囊囊肿3例、前列腺结石1例。28例中精道造影16例,有6例示精囊炎症。28例中18例行膀胱尿道镜检查,发现后尿道炎10例、尿道息肉3例。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本组患者诊断为后尿道炎10例、精囊炎6例、前列腺炎5例、精囊囊肿和尿道息肉各3例、前列腺结石1例。后尿道炎、精囊炎和前列腺炎者共22例选用菌必治、悉复欢、强力霉素、TMP等治疗;精囊囊肿3例均已生育,故行囊肿切除术;尿道息肉3例行内镜下摘除术加电灼术。经上述处理后患者均获治愈。另1例前列腺结石患者,未行特殊处理,仍在观察之中。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下者,绝大多数属良性疾病[2]。其病因很多,其中最常见为炎症,且30岁以下者几乎均为感染[3],而老年患者应排除肿瘤的可能。本组病例亦是以泌尿生殖道炎症占最多(21/28例),且未发现肿瘤患者,此可能与患者的年龄较轻(均≤45岁)有关。本病诊断一般不难,典型者经肉眼或显微镜检查即可做出血精症初步诊断。但要做出病因及定位诊断却须依靠相关的辅助检查。笔者体会,首先可行B超及CT检查,此对发现囊肿及结石比较有特异性,且有助于排除肿瘤的存在,如果此两项检查未见异常,可选择IVP检查以了解血液是否来自泌尿系。尚若上述检查仍未能做出诊断,即其病变部位多限于尿道或精道,此时即应进一步做精道造影或膀胱尿道镜检查。但是,在设备条件受限的基层医疗单位,病史的详细了解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如:血精为暗红色或咖啡色者多来自精囊或前列腺[1,4],尿道疾病引起的血精多为红色或粉红色[1],若血精后伴血尿者常提示为尿道疾病[4]。然而,作者对本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要患者详细诉述血精的情况有一定的困难,因大多数患者血精次数不多,且对血精的出现表现出异常恐惧,以致有的患者难以准确描述血精之性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由于后尿道炎所致血精的患者中有6/10例在2 a内曾有淋病史,且均在正规医疗单位确诊淋病后自行取药或到个体诊所治疗以致病情迁延。因而认为,淋病治疗不够合理和不够彻底致后尿道慢性炎症可能是血精的原因之一。本组有5例患者在出现血精之前有前列腺炎的症状及体征,前列腺液亦见脓细胞,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血精及前列腺炎症状均消失,因而笔者分析,其血精之病因为前列腺炎症。
, 百拇医药
    血精的出血量一般很少,若非恶性疾病即其对健康的影响不大。然而,患者异常恐惧的心理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却很大,以致影响正常的性生活及家庭的和睦。因此,在治疗血精症时心理治疗是重要的,应尽可能使患者对血精有正确的认识以解除紧张。病因的祛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炎症者最好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来选用抗菌药物。若做培养有困难,也可一开始就选用悉复欢、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对细菌和衣原体均有效,且易进入前列腺和精囊的抗菌药物。本组炎症患者用上述药后均获治愈。尿道息肉者治疗比较容易,一般在膀胱尿道镜下行摘除术加电灼术常能治愈。本组3例精囊囊肿患者均已婚已育,予行囊肿切除术而获愈。笔者体会,对中青年的血精症患者只要明确诊断,其治疗并不困难,而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5 参考文献

    1 王凤,石峻,秦荣良,等.血精(附10例报告).男性病学杂志,1994,8(2):110~111

    2 庞自力,鲁成功,张齐钧,等.48例血精原因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6,11(3):171~172

    3 Fletcher MS.The Aeti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haemospermia.Brit J Urol,1981,53:669~673

    4 吴宏飞,尤国才,眭元庚,等.血精症的诊断和治疗(附56例报道).男性学杂志,1992,6(3):168~170

    收稿日期:1999-01-20,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两性时空 > 疾病与性 > 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