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3
编号:10292957
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伍雄华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永州 425000

    关键词:肺心病;呼吸机,机械;呼吸功能不全

    湖南医学000136 【中图分类号】 R5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1-0020-02

    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本院采用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35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47~85岁,平均(66±5)岁;均并发严重的呼吸衰竭,经鼻导管吸氧(2~3 L/min)后,PaO2仍<6.67 kPa(50 mmHg),PaCO2>10.67 kPa(80 mmHg),且有神志障碍并自主呼吸者。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用1%地卡因2 ml局部粘膜表面麻醉后,选用低压气囊塑料袋插管,行经鼻盲插,若失败即改为喉镜明视插管。插管成功后,抽吸气管内分泌物,气道通畅后即以全自动呼吸机行同步辅助呼吸。呼吸参数:吸入氧浓度为50%,潮气量400 ml。插管辅助通气12 h后复查血气,根据血气改变调整参数。

    2 结果

    35例经鼻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患者术前PaO2为(6.0±0.1)kPa,PaCO2为(11.5±0.12)kPa;术后PaO2升至(9.07±0.1)kPa,PaCO2降至(7.7±0.09)kPa。PaO2和PaCO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35例中经鼻盲法气管插管成功23例(65.7%),其中顺利者一次送管成功,仅需几秒钟;失败12例(34.3%),后均经喉镜明视插管成功。
, 百拇医药
    经鼻气管插管出现如下并发症:①鼻出血20例(57.1%),出血量均在30 ml内,无需特殊处理均能自行停止;②插管时呕吐2例;③心律失常3例,1例为82岁老年患者,用喉镜明视下气管插管中发生室颤,用机械通气后行除颤复苏成功,10 d后抢救成功脱机,另2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机械通气后很快纠正;④术后声嘶34例(97.1%),多为声带、声门部充血、水肿所致,一般在1周内声音恢复正常。本组死亡2例,年龄在72岁以上,1例因病情危重,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为肺部感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肺部感染未能控制,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常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以往多采取经口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通气。但气管切开伤口愈合后有瘢痕形成,无法反复切开通气;经口插管容易因下颌运动及口腔分泌物导致导管移位、扭折、梗阻及脱出,而且①清醒患者不易长期耐受,易出现口腔并发症,②也容易刺激吞咽反射而产生恶心、呕吐;③口腔护理不便易发生喉会厌损伤,④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⑤拔管成功率相对较低而气管切开率相对较高。
, http://www.100md.com
    经鼻气管插管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易耐受;插管易于固定,留置时间长,且便于口腔护理;吸痰及进食方便,较少发生咽喉损伤;不刺激吞咽反射,较少出现恶心呕吐;拔管成功率高,需再行气管切开率较低。本组有4例低压气囊塑料插管在气管内保持1月之久,并未引起持久的声带损害。但盲法经鼻气管插管失败率较高,常见的原因有导管曲度不够;头部过伸,管头向前移;鼻腔过窄或导管过粗使导管在鼻腔内左右转动受限,不能将管端对准声门,卡在前联合处,此时仅需将头稍向前曲,管端便可后移,对准声门。此组病人未见到重度的喉痉挛,可能与作者在拔管前使用少量激素有关。此组也未见鼻窦炎,可能与使用气管插管的管径较细(管径6.5~7.5 mm)有关。本组气管插管后脱管2例,是由于患者清醒时用手拔除引起,临床上病人摆头也可造成脱管。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固定插管,因此医师要耐心向病人解释经鼻插管的优点,争取患者合作。此外,导管压迫鼻翼可引起溃疡,故在护理中应予注意。

    经鼻气管插管中导管常不易迅速插入,故不适于现场急救;导管管腔相对较小,气道阻力大,吸痰不便,且易发生鼻出血,鼻骨折,中耳炎等,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故在实践中应总结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 伍雄华(1964~),男,湖南东安县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的临床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刘又宁,李峻享编著.机械通气与临床[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1-91

    [2]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66-389

    [3] 施 毅,宋 勇.现代呼吸系统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81-107

    [4] 钮善福.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4,20(增刊):7

    [5] 黄令秋,吴 善主编.现代老年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30-456

    [6] 刘又宁,陈良安.机械通气并发症82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91,30:692

    【收稿日期】 1999-11-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