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与洗手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马兰煌
单位:马兰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 百色 533000)
关键词:交叉感染;洗手;消毒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3116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0)03-0472-0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每一项操作都是由医护人员的手具体进行的。医护人员的手完成了各种简单与复杂、琐碎与精细的医疗护理活动,因此,医护人员手含菌量比其他人群为高。资料证明,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而手的保洁意识并不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具有的。笔者就医院感染与洗手的关系综述如下:
1 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
, 百拇医药
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工作人员往往只注意穿隔离衣、戴隔离帽、口罩等,却忽视了手的病原传播作用[1]。很多学者认为,医护人员手上的GNB(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病人口咽部定植和NP(医院内肺炎)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据报道,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传播与医护人员的手有很大的关系,所调查的护士中手上带有大量的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有抗甲氧苯青霉素的菌株[2]。牛秀成等报道,对200名医生和2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接触2名患者后带1种菌,占79.25%,带2种菌占20.25%,带3种菌,占0.5%[3]。人手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场合均可沾染及污染细菌,如护士在操作中手的大鱼际侧碰及病人的皮肤、脓液、排泄物时,小鱼际侧碰及床单、污衣、电话听筒时;医生在诊疗中,手指触碰病人或不洁器械时。叶惠贞等研究表明,进行肌肉注射操作后手指指腹带菌量增加,而且其菌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存在[4]。陈桂珍等的监测发现手上带戒指部位细菌含量甚多[5],比不带戒指的手高几倍[6]。专家指出,医护人员一般手带菌104个,吸痰手带菌108个,换药手带菌108~9个,端便盆手带菌1010~11个[7]。王兰玲等对医生集体查房前后,查房消毒后的手进行了监测,发现集体查房后医生的手染菌严重,含菌量最少10.8cfu/cm2,最多达68.2cfu/cm2[8]。赵小平等对外科医生、护士为病人诊查及注射后进行手含菌量监测,结果含菌量最低为5.1cfu/cm2,最高为170cfu/cm2,且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显然,医护人员的手接触病人机体、排泄物、用品越多,带菌量及菌种也越多,而且手任何部位都带菌。手污染细菌后是无法进行灭菌处理的,有效的灭菌方法不能用于皮肤,附在皮肤本身的菌群比附在无生命物体上更难以清除和杀灭,因此,对医护人员来说,经常性的洗手,是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的重要手段。
, 百拇医药
2 医护人员洗手现状
尽管洗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或缺乏自觉性,或由于医院的洗手设施不完善,同时也因为肥皂、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大多数人在应该洗手时不洗手或进行无效洗手。认真地进行洗手被视为很不方便,很麻烦。因而用戴手套的方法代替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是,用同一副手套检查多个病人或对多个病人进行操作,不及时更换手套,可使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机会传播[10]。正确的作法是,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病人,或一位病人的一个部位的操作,换手套后和戴新手套前必须洗手。王晓敏等[11]调查。在各大医院,做到必要次数洗手的只有1/3。应该洗手后大约只有21%~42%做到认真洗手[12]。经调查,与患者接触后,洗手的医生为28%,护士为43%,这表明,护士洗手的自觉性比医生高,实际洗手次数及频率也比医生高,这可能与护士的工作性质有关。医护人员洗手后的保洁终末质量似乎未引起高度重视,用白大衣后身擦手最多见,而用白大衣和不洁毛巾擦手使手再次污染严重。调查发现,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染菌增加37.77倍,用公用毛巾者增加59.57倍,用个人毛巾者增加5.06倍[3]。因此,洗手后要擦手必用清洁干燥巾擦之。
, http://www.100md.com
3 洗手对感染率的影响
洗手对感染率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因素,要证实洗手对感染率的确切影响比较困难。澳大利医生韦斯(Semmel Weiss)首先证实了洗手的价值。他认为当时产褥热发病率高的原因与医生不洗手有关。有资料表明,婴儿自出现到出院的感染与抱婴护士的手是否经过清洁消毒有明显关系,抱婴儿前未经洗手的感染率为2.65%,洗手的则为1.24%[13]。用流水与肥皂洗手是不使来自患者的污染扩散的最重要对策[14]。仅洗手这一项措施就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15]。可见,经常性的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所有措施中最重要、最简单易行、最有效果的措施之一。
4 洗手技术
4.1 洗手指征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强调接触患者前、医疗操作前洗手的重要性[16]。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有些国家详细规定了医护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必须洗手,我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包括:处理感染病人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多重耐药菌株定植的病人后,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分泌物后,无菌技术操作前,戴口罩和穿脱离衣前后,接触病人前后,进入和离开特殊区域时,戴手套前,脱手套后,以及手明显污染时。
, http://www.100md.com
4.2 洗手类型 一般分为机械性洗手,外科消毒洗手。
4.2.1 机械性洗手 流动水弄湿双手,掌面适量肥皂相互摩擦→双手手指交叉摩擦,将一手掌面覆盖地另一手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手指掌面与手掌摩擦→一手手指屈曲于另一手掌中进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一拇指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摩擦,双手交换进行→一手指尖于另一手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资料报道的指端指间手心手背型洗手方式[3]与此洗手法相吻合,经微生物学监测表明,该洗手方式在10~15s内能将双手各皮肤表面洗干净,菌落合乎国家标准。英国感控护士对洗手技术调查表明,89%的护士洗手时忽略了部分手的表面,56%忽略部分拇指。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抽样调查,发现护士洗手常漏洗拇指及指间。美国田纳西州报道因洗手不彻底,导致280名住院病人发生感染,死亡8人。因拇指漏洗而导致医院感染爆发流行[15]。医护人员在洗手时,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避免无效洗手。
4.2.2 外科消毒洗手 用无菌刷和带有消毒剂的清洁剂进行刷洗、冲洗、浸泡。主要用于手术、分娩前术者、助手、洗手护士等的洗手。传统的外科消毒洗手,因时间长,易损伤皮肤,一些先进的国家已不采用。而单用消毒剂擦手消毒代替常规的外科消毒洗手方法简单易行,消毒效果好,刺激性小[17]。目前,有些医院开展了术必泰溶液用于外科手消毒的临床应用,反应良好,因术必泰溶液具有高效、广谱、迅速、持久、安全、护肤的作用,易被使用者接受。
, 百拇医药
4.3 洗手持续时间与频率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每次洗手的时间为10s,芬兰医生每次洗手的时间约为8~10s。我国正确的洗手持续时间是每次不少于15s。流水肥皂洗手后,可以清除80%的一过性细菌[18]。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减少值可达2.2~2.5[7]。洗手频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芬兰医生洗手频度每天达80~100次。一般情况下,医生每天洗手至少>30次,护士则>35次,洗手频度对防止外来菌定值和传播,保持手的清洁具有重要的意义。
4.4 洗手设备及擦手用具 洗手设备是保证手质量的重要环节。原则是:实用、方便、有效。洗手池数量应充足,使用流动水,最好是用肘或脚操纵的开关,或用感应式开关。尽可能不用手开关水龙头,如使用手开关水龙头时,应用纸巾或安全帽包住水龙头再关上,要意识到,水龙头是接触传播感染的危险装置。肥皂应保持干燥。据报道,盛放在肥皂盒中的肥皂带菌率为100%,其中致病菌率为42.9%,而干燥肥皂的带菌率为16.7%,其中致病菌率为8.3%[15]。有些医院使用肥皂吸力器以保持肥皂干燥,(将肥皂放在一块磁铁上,悬空放置)受到医护人员的欢迎。洗手后应用个人专用毛巾擦手或自然晾干,擦手毛巾必须是清洁干燥的,应做到一天一清洗,一天一消毒。反复使用的潮湿棉织毛巾上可聚集大量细菌。田洪明等对医生护士的擦手毛巾进行了培养观察其染菌量及细菌分布状态的情况,结果是,毛巾染菌量100%超过部分标准,并从中检出7种细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居首,枯草芽胞杆菌次之,同时还检出医院感染易流行株乙酸钙不动杆菌[19]。洗手后如果使用不洁的毛巾擦手,则会使洗过或消毒过的手再污染。人们没有意识到擦手毛巾的污染程度,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其纳入管理中,正是这种管理上的疏忽,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潜在的严重的危险因素。
, http://www.100md.com
4.5 手的皮肤保护 医护人员每天反复多次的洗手或消毒,可导致双手皮肤脱脂干燥,尤其在冬季可引起皱裂破损造成皮炎或过敏,因此,必须选择效果良好的保护液来保护双手。如有人用2%甘油润肤剂酒精代替肥皂,以减轻对皮肤的损害。临床使用的“丹尼尔”消毒剂,“圣剑”洁康露:既消毒又有护肤的作用,可有效的保证洗手制度的执行。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如果注意勤洗手,随时保持手的清洁,可以治病救人,反之则成为传播细菌乃至危及生命的工具。洗手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预防医学范围的扩大,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洗手这一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医院感染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要督促执行,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努力减少或杜绝通过手传播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张宜兰,付式群,等.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37
2,倪贤雯,刘珊.MRSA的发生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3):115
3,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89
4,叶惠贞,马福广,等.肌注过程中指腹和洗手消毒液的细菌学实验[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3):104~106
5,陈桂珍,于桂兰,池杰.医院感染临床微生物与戴戒指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4;4(3):104~106
6,张锦.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护理环节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32
, http://www.100md.com
7,郑明新,高绪文.医院感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5~157
8,王兰玲,沈祥兰,于凤兰,等.集体查房医生手的污染监测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7):7
9,赵小平,马兰煌,等.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监测[M].护士进修杂志,1989;14(7):52
10,蒋萍,王维勇.洗手与医院内感染[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35
11,王晓敏,苟淑萍.洗手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9):44
12,糜丽梅.救人还是害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35
13,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13~214
, 百拇医药
14,金航,孙新华,译.院内感染的成因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3):13
15,钟秀玲,程隶妍,主编.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11
16,张磊,王艳.医院感染环节的调查分析与质控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6(特刊):127
17,耿文奎,王树声.实用消毒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8
18,叶爱群,叶晓春.洗手防止医院感染临床实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1):41
19,田洪明,舒逸平,王莉.擦手毛巾染菌量与潜在医源性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3):162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
单位:马兰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 百色 533000)
关键词:交叉感染;洗手;消毒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3116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0)03-0472-0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每一项操作都是由医护人员的手具体进行的。医护人员的手完成了各种简单与复杂、琐碎与精细的医疗护理活动,因此,医护人员手含菌量比其他人群为高。资料证明,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而手的保洁意识并不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具有的。笔者就医院感染与洗手的关系综述如下:
1 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
, 百拇医药
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工作人员往往只注意穿隔离衣、戴隔离帽、口罩等,却忽视了手的病原传播作用[1]。很多学者认为,医护人员手上的GNB(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病人口咽部定植和NP(医院内肺炎)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据报道,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传播与医护人员的手有很大的关系,所调查的护士中手上带有大量的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有抗甲氧苯青霉素的菌株[2]。牛秀成等报道,对200名医生和2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接触2名患者后带1种菌,占79.25%,带2种菌占20.25%,带3种菌,占0.5%[3]。人手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场合均可沾染及污染细菌,如护士在操作中手的大鱼际侧碰及病人的皮肤、脓液、排泄物时,小鱼际侧碰及床单、污衣、电话听筒时;医生在诊疗中,手指触碰病人或不洁器械时。叶惠贞等研究表明,进行肌肉注射操作后手指指腹带菌量增加,而且其菌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存在[4]。陈桂珍等的监测发现手上带戒指部位细菌含量甚多[5],比不带戒指的手高几倍[6]。专家指出,医护人员一般手带菌104个,吸痰手带菌108个,换药手带菌108~9个,端便盆手带菌1010~11个[7]。王兰玲等对医生集体查房前后,查房消毒后的手进行了监测,发现集体查房后医生的手染菌严重,含菌量最少10.8cfu/cm2,最多达68.2cfu/cm2[8]。赵小平等对外科医生、护士为病人诊查及注射后进行手含菌量监测,结果含菌量最低为5.1cfu/cm2,最高为170cfu/cm2,且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显然,医护人员的手接触病人机体、排泄物、用品越多,带菌量及菌种也越多,而且手任何部位都带菌。手污染细菌后是无法进行灭菌处理的,有效的灭菌方法不能用于皮肤,附在皮肤本身的菌群比附在无生命物体上更难以清除和杀灭,因此,对医护人员来说,经常性的洗手,是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的重要手段。
, 百拇医药
2 医护人员洗手现状
尽管洗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或缺乏自觉性,或由于医院的洗手设施不完善,同时也因为肥皂、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大多数人在应该洗手时不洗手或进行无效洗手。认真地进行洗手被视为很不方便,很麻烦。因而用戴手套的方法代替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是,用同一副手套检查多个病人或对多个病人进行操作,不及时更换手套,可使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机会传播[10]。正确的作法是,一副手套只能用于一位病人,或一位病人的一个部位的操作,换手套后和戴新手套前必须洗手。王晓敏等[11]调查。在各大医院,做到必要次数洗手的只有1/3。应该洗手后大约只有21%~42%做到认真洗手[12]。经调查,与患者接触后,洗手的医生为28%,护士为43%,这表明,护士洗手的自觉性比医生高,实际洗手次数及频率也比医生高,这可能与护士的工作性质有关。医护人员洗手后的保洁终末质量似乎未引起高度重视,用白大衣后身擦手最多见,而用白大衣和不洁毛巾擦手使手再次污染严重。调查发现,洗手后用白大衣擦手染菌增加37.77倍,用公用毛巾者增加59.57倍,用个人毛巾者增加5.06倍[3]。因此,洗手后要擦手必用清洁干燥巾擦之。
, http://www.100md.com
3 洗手对感染率的影响
洗手对感染率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因素,要证实洗手对感染率的确切影响比较困难。澳大利医生韦斯(Semmel Weiss)首先证实了洗手的价值。他认为当时产褥热发病率高的原因与医生不洗手有关。有资料表明,婴儿自出现到出院的感染与抱婴护士的手是否经过清洁消毒有明显关系,抱婴儿前未经洗手的感染率为2.65%,洗手的则为1.24%[13]。用流水与肥皂洗手是不使来自患者的污染扩散的最重要对策[14]。仅洗手这一项措施就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15]。可见,经常性的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所有措施中最重要、最简单易行、最有效果的措施之一。
4 洗手技术
4.1 洗手指征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强调接触患者前、医疗操作前洗手的重要性[16]。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有些国家详细规定了医护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必须洗手,我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包括:处理感染病人或具有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多重耐药菌株定植的病人后,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分泌物后,无菌技术操作前,戴口罩和穿脱离衣前后,接触病人前后,进入和离开特殊区域时,戴手套前,脱手套后,以及手明显污染时。
, http://www.100md.com
4.2 洗手类型 一般分为机械性洗手,外科消毒洗手。
4.2.1 机械性洗手 流动水弄湿双手,掌面适量肥皂相互摩擦→双手手指交叉摩擦,将一手掌面覆盖地另一手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手指掌面与手掌摩擦→一手手指屈曲于另一手掌中进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一拇指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摩擦,双手交换进行→一手指尖于另一手掌摩擦,双手交换进行。资料报道的指端指间手心手背型洗手方式[3]与此洗手法相吻合,经微生物学监测表明,该洗手方式在10~15s内能将双手各皮肤表面洗干净,菌落合乎国家标准。英国感控护士对洗手技术调查表明,89%的护士洗手时忽略了部分手的表面,56%忽略部分拇指。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抽样调查,发现护士洗手常漏洗拇指及指间。美国田纳西州报道因洗手不彻底,导致280名住院病人发生感染,死亡8人。因拇指漏洗而导致医院感染爆发流行[15]。医护人员在洗手时,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避免无效洗手。
4.2.2 外科消毒洗手 用无菌刷和带有消毒剂的清洁剂进行刷洗、冲洗、浸泡。主要用于手术、分娩前术者、助手、洗手护士等的洗手。传统的外科消毒洗手,因时间长,易损伤皮肤,一些先进的国家已不采用。而单用消毒剂擦手消毒代替常规的外科消毒洗手方法简单易行,消毒效果好,刺激性小[17]。目前,有些医院开展了术必泰溶液用于外科手消毒的临床应用,反应良好,因术必泰溶液具有高效、广谱、迅速、持久、安全、护肤的作用,易被使用者接受。
, 百拇医药
4.3 洗手持续时间与频率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每次洗手的时间为10s,芬兰医生每次洗手的时间约为8~10s。我国正确的洗手持续时间是每次不少于15s。流水肥皂洗手后,可以清除80%的一过性细菌[18]。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减少值可达2.2~2.5[7]。洗手频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芬兰医生洗手频度每天达80~100次。一般情况下,医生每天洗手至少>30次,护士则>35次,洗手频度对防止外来菌定值和传播,保持手的清洁具有重要的意义。
4.4 洗手设备及擦手用具 洗手设备是保证手质量的重要环节。原则是:实用、方便、有效。洗手池数量应充足,使用流动水,最好是用肘或脚操纵的开关,或用感应式开关。尽可能不用手开关水龙头,如使用手开关水龙头时,应用纸巾或安全帽包住水龙头再关上,要意识到,水龙头是接触传播感染的危险装置。肥皂应保持干燥。据报道,盛放在肥皂盒中的肥皂带菌率为100%,其中致病菌率为42.9%,而干燥肥皂的带菌率为16.7%,其中致病菌率为8.3%[15]。有些医院使用肥皂吸力器以保持肥皂干燥,(将肥皂放在一块磁铁上,悬空放置)受到医护人员的欢迎。洗手后应用个人专用毛巾擦手或自然晾干,擦手毛巾必须是清洁干燥的,应做到一天一清洗,一天一消毒。反复使用的潮湿棉织毛巾上可聚集大量细菌。田洪明等对医生护士的擦手毛巾进行了培养观察其染菌量及细菌分布状态的情况,结果是,毛巾染菌量100%超过部分标准,并从中检出7种细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居首,枯草芽胞杆菌次之,同时还检出医院感染易流行株乙酸钙不动杆菌[19]。洗手后如果使用不洁的毛巾擦手,则会使洗过或消毒过的手再污染。人们没有意识到擦手毛巾的污染程度,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其纳入管理中,正是这种管理上的疏忽,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潜在的严重的危险因素。
, http://www.100md.com
4.5 手的皮肤保护 医护人员每天反复多次的洗手或消毒,可导致双手皮肤脱脂干燥,尤其在冬季可引起皱裂破损造成皮炎或过敏,因此,必须选择效果良好的保护液来保护双手。如有人用2%甘油润肤剂酒精代替肥皂,以减轻对皮肤的损害。临床使用的“丹尼尔”消毒剂,“圣剑”洁康露:既消毒又有护肤的作用,可有效的保证洗手制度的执行。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微生物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如果注意勤洗手,随时保持手的清洁,可以治病救人,反之则成为传播细菌乃至危及生命的工具。洗手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预防医学范围的扩大,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洗手这一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医院感染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要督促执行,并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努力减少或杜绝通过手传播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张宜兰,付式群,等.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37
2,倪贤雯,刘珊.MRSA的发生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3):115
3,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89
4,叶惠贞,马福广,等.肌注过程中指腹和洗手消毒液的细菌学实验[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3):104~106
5,陈桂珍,于桂兰,池杰.医院感染临床微生物与戴戒指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4;4(3):104~106
6,张锦.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护理环节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32
, http://www.100md.com
7,郑明新,高绪文.医院感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5~157
8,王兰玲,沈祥兰,于凤兰,等.集体查房医生手的污染监测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7):7
9,赵小平,马兰煌,等.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监测[M].护士进修杂志,1989;14(7):52
10,蒋萍,王维勇.洗手与医院内感染[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35
11,王晓敏,苟淑萍.洗手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9):44
12,糜丽梅.救人还是害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35
13,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13~214
, 百拇医药
14,金航,孙新华,译.院内感染的成因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3):13
15,钟秀玲,程隶妍,主编.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11
16,张磊,王艳.医院感染环节的调查分析与质控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6(特刊):127
17,耿文奎,王树声.实用消毒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8
18,叶爱群,叶晓春.洗手防止医院感染临床实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1):41
19,田洪明,舒逸平,王莉.擦手毛巾染菌量与潜在医源性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3):162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洗手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