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1 > 养生就是养气血
编号:11832646
修身为德,阴阳气和,道德修养是维持脏腑阴阳平衡的根本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28日 养生就是养气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报纸上说,密西根大学研究中心为了研究一个名为“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的课题,对加州一个县的2700名居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和别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明显比一般人长一些。不过这个论点,中国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有了。药王孙思邈早就说过:“性即指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这话放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可能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电视剧里的情节往往是“好人不长寿,祸害遗千年”。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偏离道德修养的轨道。不过,如果你真的想长寿,想健康的话,我建议你还是遵从老祖先的古训,好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像孙思邈说得那样:百病不生!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因为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让脏腑保持一种阴阳平衡的协调状态。我们说疾病的来源主要有两点,一点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热等“六淫”;另一点是内在的喜怒悲思惊恐忧等“七情”。这当中,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当代名医周尔晋老先生也说,“内因”才是疾病的罪魁祸首。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提到过情绪过于波动会影响气机的循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小心为意,但内心里却从来不曾平静过,每天思前虑后,点滴小事记挂心头,体内的气血随着这种情绪的起伏忽上忽下,忽而扩散,忽而凝结,想想,柔弱的脏腑怎么能经受得起这种折腾?心里的波澜起伏可比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伤人多了。德者寿,宽厚者寿,一个人,只有具备宽广的心胸,不为小事所累,才能气血和顺,颐养天年。《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实,反过来也是说得通的,一个人如果精神状态好的话,脏腑器官就能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唐代名医杨上善说:“修身为德,阴阳气和”。如果道德修养很高的话,“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情绪不会无端起伏,体内的气血循环处于一种正常的状态当中,脏腑各司其能,恪尽职守,不会出现互相“争权夺霸”、“抢夺”气血的现象,自然就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了。见上图。人的生命活动是以阴阳平衡为前提的,阴阳调和才能和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协调平衡,能够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体内气血的运行,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健康无病。否则你今天胡思乱想,把脾给伤了;明天伤春悲秋,把肺给伤了;后天惴惴不安,把肾给伤了……日复一日,脏腑的复原功能严重受损,体内阴阳不平衡,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协调遭到破坏,疾病当然就乘虚而入了。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如果你的心胸很宽阔,不为小事而情绪波动,即使有个高血压、心脏病的,也不会轻易犯病。带病生存,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说坦荡是大海,戚戚就是一潭死水,外界的污秽进入大海会被涤荡得一干二净,而进入死水当中只会让潭水更加污浊。为人能够豁达、宽厚,就像大海一样,不会受外界的干扰,自然能阴阳平和、气血通畅,健康长寿!, 百拇医药